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关键是要有效。当前集体教育活动中存在幼儿主体地位弱化等问题。部分教师对幼儿主体地位的把握失位,师幼互动的目的、意义认识还比较模糊,教育活动目标在适宜性和可行性方面有欠缺等。提高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包括:树立科学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建构新型师幼关系;明确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教育目标,并牢牢把握,围绕幼儿发展、围绕活动目标而互动;明确互动发起中的师幼双主导,注重个体和群体差异,丰富多元互动模式。
关键词:师幼互动;有效性;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人际交流。它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师生接触为基础,以教育和学习目标为指向,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师幼互动的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交流,体现为发起与反馈的关系,且教师与幼儿可以成为首先发起方。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来探索和认识现实世界。现代科学对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积极参与、自主发展的主体。他们应该、而且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兴趣和需要,成为主动建构、主动发展的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师幼互动的思想和要求。《纲要》中提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但是在当前的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在师幼互动的有效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或困惑,主要表现在:幼儿的主体地位被弱化,互动偏离教育和学习目标,情感互动不够,互动模式单一等,都影响了师幼互动有效性的提高。
二、集体教育活动中影响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常见原因分析
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和儿童观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幼儿主体地位的把握失位。
传统儿童观经历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复合论的演变。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制约,导致教育与发展、教师与儿童的对立,表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便是儿童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教育者对儿童兴趣、需要和感受的忽视。
二是对师幼互动的目的、意义认识还比较模糊。
在教育活动实践中,部分教师对师幼互动的追求还停留在“让活动有气氛”等表层层面上,特别在一些示范课、公开课以及教育活动竞赛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部分教师出现了为造场面而互动、为互动而互动的不良倾向。
三是教育活动目标不够明确,或者教育活动目标在适宜性和可行性方面有欠缺
部分教师在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往往流于照本宣科、贪大求高,而忽视了幼儿发展实际。如在《蛋宝宝的衣服》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的教育目标设计为“教育幼儿喜欢吃各种禽蛋,知道经常吃禽蛋有益于身体健康;喜欢吃各种有营养的蛋”。且不说,我们能不能做到让幼儿有机会吃到“各种禽蛋”,即使能够吃到“各种禽蛋”,他们如何能够体验到吃禽蛋有益于健康?抛开挑食的因素不谈,我们是否承认幼儿在饮食方面如成人一样的个性爱好?所以,类似的教育活动目标导致的教育过程,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
四是师幼互动的模式比较单一,忽视情感互动。
这主要体现为石油互动中的教师单一主导。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的强拉式互动。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了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似乎一切都在教师的设计中。幼儿不能随意发起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幼儿的互动被局限在“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今天我们去玩水,好不好?”的特定内容、时间等范围内。幼儿似乎是在配合、帮助教师完成教师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要引导、引领、支持幼儿完成他们的学习过程。幼儿失去了活动和发展的主动权、自主权。特别是在互动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情感关注和互动。
影响师幼互动有效性提高的原因还有许多,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实践中,没有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三、提高集体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科学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建构新型师幼关系
儿童自身的主体活动是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发展是儿童的权利,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基于这一观点,我们要在教育活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一言一行,努力建构适应幼儿发展需要、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幼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就为新型师幼关系建构指明了方向。这种理想关系的基本特征包括:要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必须依赖有效的师幼互动。新型师生关系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幼,心理相容,教学相长。教师和人格平等,幼儿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也要向幼儿学习;教师受到儿童尊敬,儿童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相互接纳;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促进、彼此推动,幼儿在发展,教师也在提高,师幼同发展。
(二)明确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教育目标,并牢牢把握,围绕幼儿发展、围绕活动目标而互动。
师幼互动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的,这个目标指向就是幼儿的发展,就是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幼儿发展,能够促进教育活动目标实现的师幼互动才是积极的、有效的。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发展需要和幼儿园教育资源以及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教育活动目标,并在活动中牢牢把握这一目标,真正发挥好应有的引导作用,紧密围绕目标实现而互动,保证互动的有效性。对于教育活动而言,目标是不变的,而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则应随着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不同反应及时作出调整,是可变的。在《大变小》活动中,面对一些空饮料瓶和大蒜头,大部分幼儿在把大蒜头掰成蒜瓣装进瓶子时,而有个幼儿则忽然请教师给他找根锯条,因为他想“把瓶子拒掉上半截,让瓶子口变大,就可以把整个大蒜头装进去了”。面对充满想象力的幼儿,教育者是永远无法预测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的。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时刻不忘幼儿的发展,在积极的互动中,引导、鼓励、赏识、爱护他们的创造。
(三)明确互动发起中的师幼双主导,注重个体和群体差异,丰富多元互动模式。
在师幼互动中,特别是在互动的发起中,幼儿也同样可以成为主导。而且从促进发展的目的出发,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引领、情境创设等方式,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发起互动。
根据活动内容和发展目标的不同,采用多元互动模式:从范围看,可以有教师与全体幼儿、与幼儿群体、与幼儿个别、幼儿群体之间、幼儿个体之间等;从主导作用看,可以有教师主导,也可由幼儿主导,包括幼儿个人和小组等。从互动方式看,有语言与非语言的互动,有行为与情感互动,有组织与自发互动,有计划与随意互动,群体与个人互动等。
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更要做到面向全体,注重群体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差异互动,注重情感互动。如对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幼儿给与更多鼓励。对依赖性强的幼儿,鼓励他们大胆做互动的主导等。特别杜绝教师在教育活动和师幼互动中,因自身主观原因而表现出对幼儿的偏爱或歧视等有违师德和教育公平的行为,以爱为先,面向全体,关注个体,让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幼儿发展而言,我们的集体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不是使幼儿走得更快,而是要使幼儿走得更远。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才能进一步提高集体教育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1996.
[2]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2003.
[3] 柳卫东,左瑞勇,《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背景》,2004,7.
关键词:师幼互动;有效性;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人际交流。它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师生接触为基础,以教育和学习目标为指向,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师幼互动的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交流,体现为发起与反馈的关系,且教师与幼儿可以成为首先发起方。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来探索和认识现实世界。现代科学对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积极参与、自主发展的主体。他们应该、而且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兴趣和需要,成为主动建构、主动发展的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师幼互动的思想和要求。《纲要》中提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但是在当前的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在师幼互动的有效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或困惑,主要表现在:幼儿的主体地位被弱化,互动偏离教育和学习目标,情感互动不够,互动模式单一等,都影响了师幼互动有效性的提高。
二、集体教育活动中影响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常见原因分析
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和儿童观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幼儿主体地位的把握失位。
传统儿童观经历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复合论的演变。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制约,导致教育与发展、教师与儿童的对立,表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便是儿童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教育者对儿童兴趣、需要和感受的忽视。
二是对师幼互动的目的、意义认识还比较模糊。
在教育活动实践中,部分教师对师幼互动的追求还停留在“让活动有气氛”等表层层面上,特别在一些示范课、公开课以及教育活动竞赛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部分教师出现了为造场面而互动、为互动而互动的不良倾向。
三是教育活动目标不够明确,或者教育活动目标在适宜性和可行性方面有欠缺
部分教师在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往往流于照本宣科、贪大求高,而忽视了幼儿发展实际。如在《蛋宝宝的衣服》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的教育目标设计为“教育幼儿喜欢吃各种禽蛋,知道经常吃禽蛋有益于身体健康;喜欢吃各种有营养的蛋”。且不说,我们能不能做到让幼儿有机会吃到“各种禽蛋”,即使能够吃到“各种禽蛋”,他们如何能够体验到吃禽蛋有益于健康?抛开挑食的因素不谈,我们是否承认幼儿在饮食方面如成人一样的个性爱好?所以,类似的教育活动目标导致的教育过程,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
四是师幼互动的模式比较单一,忽视情感互动。
这主要体现为石油互动中的教师单一主导。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的强拉式互动。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了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似乎一切都在教师的设计中。幼儿不能随意发起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幼儿的互动被局限在“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今天我们去玩水,好不好?”的特定内容、时间等范围内。幼儿似乎是在配合、帮助教师完成教师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要引导、引领、支持幼儿完成他们的学习过程。幼儿失去了活动和发展的主动权、自主权。特别是在互动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情感关注和互动。
影响师幼互动有效性提高的原因还有许多,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实践中,没有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三、提高集体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科学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建构新型师幼关系
儿童自身的主体活动是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发展是儿童的权利,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基于这一观点,我们要在教育活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一言一行,努力建构适应幼儿发展需要、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幼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就为新型师幼关系建构指明了方向。这种理想关系的基本特征包括:要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必须依赖有效的师幼互动。新型师生关系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幼,心理相容,教学相长。教师和人格平等,幼儿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也要向幼儿学习;教师受到儿童尊敬,儿童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相互接纳;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促进、彼此推动,幼儿在发展,教师也在提高,师幼同发展。
(二)明确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教育目标,并牢牢把握,围绕幼儿发展、围绕活动目标而互动。
师幼互动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的,这个目标指向就是幼儿的发展,就是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幼儿发展,能够促进教育活动目标实现的师幼互动才是积极的、有效的。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发展需要和幼儿园教育资源以及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教育活动目标,并在活动中牢牢把握这一目标,真正发挥好应有的引导作用,紧密围绕目标实现而互动,保证互动的有效性。对于教育活动而言,目标是不变的,而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则应随着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不同反应及时作出调整,是可变的。在《大变小》活动中,面对一些空饮料瓶和大蒜头,大部分幼儿在把大蒜头掰成蒜瓣装进瓶子时,而有个幼儿则忽然请教师给他找根锯条,因为他想“把瓶子拒掉上半截,让瓶子口变大,就可以把整个大蒜头装进去了”。面对充满想象力的幼儿,教育者是永远无法预测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的。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时刻不忘幼儿的发展,在积极的互动中,引导、鼓励、赏识、爱护他们的创造。
(三)明确互动发起中的师幼双主导,注重个体和群体差异,丰富多元互动模式。
在师幼互动中,特别是在互动的发起中,幼儿也同样可以成为主导。而且从促进发展的目的出发,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引领、情境创设等方式,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发起互动。
根据活动内容和发展目标的不同,采用多元互动模式:从范围看,可以有教师与全体幼儿、与幼儿群体、与幼儿个别、幼儿群体之间、幼儿个体之间等;从主导作用看,可以有教师主导,也可由幼儿主导,包括幼儿个人和小组等。从互动方式看,有语言与非语言的互动,有行为与情感互动,有组织与自发互动,有计划与随意互动,群体与个人互动等。
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更要做到面向全体,注重群体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差异互动,注重情感互动。如对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幼儿给与更多鼓励。对依赖性强的幼儿,鼓励他们大胆做互动的主导等。特别杜绝教师在教育活动和师幼互动中,因自身主观原因而表现出对幼儿的偏爱或歧视等有违师德和教育公平的行为,以爱为先,面向全体,关注个体,让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幼儿发展而言,我们的集体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不是使幼儿走得更快,而是要使幼儿走得更远。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才能进一步提高集体教育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1996.
[2]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2003.
[3] 柳卫东,左瑞勇,《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背景》,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