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忏悔意识伴随五四新文化浪潮和西方文化思潮应运而生。一批思想启蒙者如鲁迅、郭沫若、田汉、郁达夫等对传统文化和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反省和批判。他们在审视民族与时代的同时,也审视自己,解剖自己。本文主要以鲁迅先生的《伤逝》和巴金的《怀念肖珊》来比较两位作家的忏悔意识。
一、鲁迅:历史反省的高度
历史上的名人对忏悔意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解。龙泉明在《论中国现代作家的忏悔意识》中认为,忏悔意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现实在人的主体心灵所产生的一种内省和反思、查问和审视。一般来说,它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念和尺度反省自己在现实中的行为和心态,称为“现实反省”;一种是指,能够站在超越现实利益考虑的更深层次上,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对民族与自我进行历史的反省,称为“历史反省”。笔者认为,在寻根文学和文化小说兴起之后,中国还进行了一次更为激荡心灵的、彻底的文化反省。这种文化反省更能触及中国国民性和反观现实生活。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以儒家的道德规范为准则,经常把自己的思想言行在内心作反省,以此来调节自身行为,平衡内心情绪,即常作“现实反省”。五四以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入,使中国现代作家有了一种能够超越现实价值的历史眼光,“历史反省”意识比传统的“现实反省”来得更加清醒和有力,给中国文学注进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较同时代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认清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特征,更清醒、更理智、更彻底地进行了民族内部的历史反省,具有空前的尖锐性和深刻性,它使五四新文学揭开了新的篇章,跃上了新的高度。他的第一声“呐喊”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揭示与反省,对阿Q精神的典型概括,针砭与反思,可谓惊世骇俗!与鲁迅同时代的一批作家,也不约而同地展开反省传统的思路,也无不循着一定的轨迹,围绕着“中国人”这个中心而运行。例如,郭沫若的诗、田汉的戏剧、郁达夫的小说、成仿吾的评论等,以不同凡响的音色组合成一股讲究真诚,刻意“暴露”的、声势浩大的、最新异的创作思潮。他们大胆地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背甲里面的封建传统道德的极端残酷性与极端虚伪性作出了最集中的批判和最深刻的反思。
鲁迅的《伤逝》采用涓生的手记的形
式,通篇充满浓郁的忏悔之情,忏悔对子君逝世的罪恶感,又忏悔自己的无力与无助,但鲁迅在文本中的忏悔并不止步于此。小说采用复调小说的形式,有两种声音,一个是启蒙战士的声音,一个是个人主义的奋斗者的声音。当个人奋斗与爱情发生冲突时,个人主义者的意识抬头,要孤身前往,弃绝爱情,因此而导致子君死亡。当爱人逝去,另一个声音发出忏悔,对个人主义者的行为进行否定,对忏悔意识进行消解,从而触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代文化启蒙者的思想深处,在这样的时空里,启蒙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出路又在哪里?在历史反省意识中充分体现了20世纪时代精神的根本——怀疑主义的否定精神。
随着五四兴起的历史反省意识的逐渐弱化,而从五四时期起就与历史反省意识并存的现实反省意识则逐渐强化,并成为现代作家在三四十年代的主要忏悔方式。这种由历史反省到现实反省的转换也是时代使然。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现代作家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历史反思,而是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中。但在实际斗争中,他们屡遭失败,暴露出来的无能为力和思想弱点使他们不断地沉湎于自我的忏悔之中。延安文艺整风,要求作家进行反省和改造。在新中国成立后,反胡风反右运动直至“文革”,作家们的历史反思意识完全丧失,或被迫或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无休止的批判和改造。由此导致了他们自主意识的退化和创造主体性的失落,更罔
谈历史反省和现实反省。
二、巴金:现实反省的高度
十年“文革”结束后,作家获得了创作自由,巴金率先拿起笔来,对五四传统精神进行捍卫,对十年“文革”时期我们民族和个人所走的道路进行痛苦地、毫不留情地解剖和谴责。我们可以从150篇的《随想录》中读出一颗灵魂在渐渐觉醒,一种五四精神——现实战斗的精神和个性的自觉精神,在新时期慢慢恢复了生命力。一种迷漫在沧桑老人心头上的忏悔意识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巴金经历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青年时期的追求和信仰在反胡风反右运动及十年“文革”时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文革”之后,步入晚年的巴金对自己在极左路线的威迫下所走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试图摆脱心灵深处的沉重负罪感。
以《怀念肖珊》为例,文本倾注了作者对妻子全部的爱和忏悔,在自谴的同时也
谴他。作者把自己对妻子的爱融汇于自责与忏悔的叙述之中:“我比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么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打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疗,也因为她是我的妻子。”作者为自己在十年“文革”中不能保护好妻子,而且“连累了她”感到深深的内疚。这种感情自始至终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而且愈是自责和忏悔,愈是显现出作者对妻子深沉的爱。这种对妻子浓浓的爱与文革中肖珊受到的非人的折磨形成鲜明对比,也就无形中凸显了文革反人性的残酷
与迷狂。
三、结语
具有强烈现实功利感的现代作家,不可能以更多的超越性去作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历史忏悔,而是以一种沉静冷峻的客观态度和现实价值尺度,反省和反思自身的文化方式,审视剖析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因此,鲁迅先生的忏悔是向内的,是自谴的;而巴金不同,他在自谴的同时也谴他,完成了与时代、与民族的共同忏悔。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
院新闻系
一、鲁迅:历史反省的高度
历史上的名人对忏悔意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解。龙泉明在《论中国现代作家的忏悔意识》中认为,忏悔意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现实在人的主体心灵所产生的一种内省和反思、查问和审视。一般来说,它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念和尺度反省自己在现实中的行为和心态,称为“现实反省”;一种是指,能够站在超越现实利益考虑的更深层次上,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对民族与自我进行历史的反省,称为“历史反省”。笔者认为,在寻根文学和文化小说兴起之后,中国还进行了一次更为激荡心灵的、彻底的文化反省。这种文化反省更能触及中国国民性和反观现实生活。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以儒家的道德规范为准则,经常把自己的思想言行在内心作反省,以此来调节自身行为,平衡内心情绪,即常作“现实反省”。五四以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入,使中国现代作家有了一种能够超越现实价值的历史眼光,“历史反省”意识比传统的“现实反省”来得更加清醒和有力,给中国文学注进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较同时代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认清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特征,更清醒、更理智、更彻底地进行了民族内部的历史反省,具有空前的尖锐性和深刻性,它使五四新文学揭开了新的篇章,跃上了新的高度。他的第一声“呐喊”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揭示与反省,对阿Q精神的典型概括,针砭与反思,可谓惊世骇俗!与鲁迅同时代的一批作家,也不约而同地展开反省传统的思路,也无不循着一定的轨迹,围绕着“中国人”这个中心而运行。例如,郭沫若的诗、田汉的戏剧、郁达夫的小说、成仿吾的评论等,以不同凡响的音色组合成一股讲究真诚,刻意“暴露”的、声势浩大的、最新异的创作思潮。他们大胆地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背甲里面的封建传统道德的极端残酷性与极端虚伪性作出了最集中的批判和最深刻的反思。
鲁迅的《伤逝》采用涓生的手记的形
式,通篇充满浓郁的忏悔之情,忏悔对子君逝世的罪恶感,又忏悔自己的无力与无助,但鲁迅在文本中的忏悔并不止步于此。小说采用复调小说的形式,有两种声音,一个是启蒙战士的声音,一个是个人主义的奋斗者的声音。当个人奋斗与爱情发生冲突时,个人主义者的意识抬头,要孤身前往,弃绝爱情,因此而导致子君死亡。当爱人逝去,另一个声音发出忏悔,对个人主义者的行为进行否定,对忏悔意识进行消解,从而触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代文化启蒙者的思想深处,在这样的时空里,启蒙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出路又在哪里?在历史反省意识中充分体现了20世纪时代精神的根本——怀疑主义的否定精神。
随着五四兴起的历史反省意识的逐渐弱化,而从五四时期起就与历史反省意识并存的现实反省意识则逐渐强化,并成为现代作家在三四十年代的主要忏悔方式。这种由历史反省到现实反省的转换也是时代使然。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现代作家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历史反思,而是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中。但在实际斗争中,他们屡遭失败,暴露出来的无能为力和思想弱点使他们不断地沉湎于自我的忏悔之中。延安文艺整风,要求作家进行反省和改造。在新中国成立后,反胡风反右运动直至“文革”,作家们的历史反思意识完全丧失,或被迫或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无休止的批判和改造。由此导致了他们自主意识的退化和创造主体性的失落,更罔
谈历史反省和现实反省。
二、巴金:现实反省的高度
十年“文革”结束后,作家获得了创作自由,巴金率先拿起笔来,对五四传统精神进行捍卫,对十年“文革”时期我们民族和个人所走的道路进行痛苦地、毫不留情地解剖和谴责。我们可以从150篇的《随想录》中读出一颗灵魂在渐渐觉醒,一种五四精神——现实战斗的精神和个性的自觉精神,在新时期慢慢恢复了生命力。一种迷漫在沧桑老人心头上的忏悔意识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巴金经历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青年时期的追求和信仰在反胡风反右运动及十年“文革”时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文革”之后,步入晚年的巴金对自己在极左路线的威迫下所走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试图摆脱心灵深处的沉重负罪感。
以《怀念肖珊》为例,文本倾注了作者对妻子全部的爱和忏悔,在自谴的同时也
谴他。作者把自己对妻子的爱融汇于自责与忏悔的叙述之中:“我比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么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打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疗,也因为她是我的妻子。”作者为自己在十年“文革”中不能保护好妻子,而且“连累了她”感到深深的内疚。这种感情自始至终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而且愈是自责和忏悔,愈是显现出作者对妻子深沉的爱。这种对妻子浓浓的爱与文革中肖珊受到的非人的折磨形成鲜明对比,也就无形中凸显了文革反人性的残酷
与迷狂。
三、结语
具有强烈现实功利感的现代作家,不可能以更多的超越性去作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历史忏悔,而是以一种沉静冷峻的客观态度和现实价值尺度,反省和反思自身的文化方式,审视剖析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因此,鲁迅先生的忏悔是向内的,是自谴的;而巴金不同,他在自谴的同时也谴他,完成了与时代、与民族的共同忏悔。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
院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