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HUN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课兴趣是学生获取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的动力,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思想品德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初中学生自身的素质(生理、心理、道德、法律、政治、能力、个性特征等素质)形成的基础,学好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学生全面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成为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兴趣;激发;培养;提高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活动,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造一个适度的学习竞争环境;发挥思想品德的导向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彰显教师的教学风格等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其次是要根据兴趣的特点,即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兴趣,对实际问题感兴趣,对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的东西感兴趣,达到“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境界。教师应以培养兴趣为核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条件。相反,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思想品德没有兴趣,那就会视学习为一中苦差事,被动被迫的学习,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积极地探研教学方法,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1.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思想品德与生活同在,与自己同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自身素质和自身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思想品德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找到自身的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和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习坚强意志品质这一框题时,可创设为情境活动:今天如果你感冒了,你会旷课吗?是请假旷课还是坚持学习?同学们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说请假在家休息养病,有同学说坚持上课,不同的同学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生体验作出客观评价,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意志坚强的人勇敢面对,勇于克服困难;意志薄弱的人消极面对,向困难屈服。那么,意志坚强还有那些表现呢?如自制力强、善于约束自己等;而意志薄弱的人呢?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自制力差、墙头草随风倒等。教师接着提出:培养坚强意志有没有必要呢?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非常必要。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的重要条件,是学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学识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思想以及抽象概括、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处处讲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知识是对一个合格公民的最基本要求,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里,无论做什么事,良好的思想品德都将成为强者的翅膀,都将成为成功者的必备素质。
  2.注重师生情感交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认为,教学是一种互动,而互动必须要有情感作基础,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在课上和课间要时时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多与学生去沟通,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需求。这样的课前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信赖与好感,在情感交流上就已经进了一步。其次在课堂上也要注重情感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善于倾听,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情感体验。真正的情感交融应该是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把课堂气氛烘托得和谐、温馨,可以把教学推向一个更高潮。
  新课程改革下,无论从贯彻教学原则来看,还是从实施素质教育来说,创设“活动课”、注重师生情感交融,虽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应该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最佳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它既是由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思想品德课“新课标”的要求。另外,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在这一时期情感上的特征是“成人感”出现,独立感增强,好模仿,喜表现,重视与同龄人交往。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比如说现在关于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问题日益重要,但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说教上,效果并不好,而如果开展一些探讨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转变情感,教育的效果就会好得多。例如,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经历,对家庭的责任和态度、对子女的期望、遇到的艰辛等;让孩子真正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去,做做家务,与父母感同身受。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适当地在课堂中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观点、看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合作、民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也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设定,要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绝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态度,努力去尝试教学上的创新,以丰富多样的手段,如辩论、讨论、情景设置、演小品等让学生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活动,让他们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提高教学效率。如有的教师在《正确认识自我》教学中,由最初对学生的提问“你认为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吗?”的效果一般到选择让学生以“寻找我的闪光点”为题进行讨论后再回答的效果有所展现,进而最终选择“寻找他(她)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为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生的参与率相当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然而然地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内涵及其一些方法,结果教学取得了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
  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所采用的教学工具和一切物质条件。正确使用教学手段的标准应该是:恰当、高效。根据这一要求,教学手段可以是较为先进的一体化的多媒体,也可以是传统的粉笔手书,可以是音像、图片的展示,也可以是纯“口技”和“肢体语言”等。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又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步骤。
  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应该运用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上来,为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保持一定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内在动力。在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上,除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口述、肢体语言和文字板书外,还可以选择展示图片、实物,播放音像,表演小品,合作探讨等,使各个教学环节和步骤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昂。在各个环节中,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耐心的引导和巧妙的暗示,而不是直奔课本内容的重复叙述。如:进行“这是我的社会责任”这一框题教学时,要学生直接去复述课本的内容,还不如先设计两个问题:“如果父母不负责任、老师不负责任、医生、工人、农民、军人、警察不负责任,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我们学生不负责任,社会又会怎么样?”等等,再将答案中的共性找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社会责任是客观存在的”、“人人都应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等结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引导,有“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有“赏心悦目”的思想品德的升华。虽然教学过程较短,但却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带给他们的影响和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刚开始学习思想品德课,只是认识到思想品德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而认真去学,有兴趣也很不稳定。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才能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达到了“越来越爱”的境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只有当一个人看到或想到他有可能成功时,才会自觉去努力奋斗,成功是一个人学习兴趣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教育家赫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是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很注重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比如批阅作业或批阅试卷时,都会以鼓励为主,忘不了给学生写写评语:有进步,很好,非常好、继续努力等。每次都能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他们从“好成绩”中感到欢乐、尝到甜头,减少了因成绩不好在他们心理上造成的压力,转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过去的不学、厌学、逃学,转变为主动学、好学乐学,结果一个学期下来,这些原来的学困生,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学习思想品德课也充满了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让学生热爱学习并非易事,成功的教学源自教师的精心编排、学生的精彩表现。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课题,是教师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急于求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
其他文献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而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文化、价值观等融合在一起,社会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可见,在我国社会多元背景下,培养初中生道德能力成为了当今德育的必然要求,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
期刊
【摘 要】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滋长了学生不爱体育锻炼的不良习气。重智育、轻体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主要思想状况,学生积极向考试文化科目要分,而轻视体能测试,以牺牲健康和体育活动来换劝升学率。  【关键词】体育;素质;教育;探索  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滋长了学生不爱体育锻炼的不良习气。重智育、轻体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主要思想状况,学生积极
期刊
地理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新教材编排中兼涉文理各科,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领域。在承担地理学科知识教育任务的同时,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从“知识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凸现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其进行有效地评价,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1.从知识点的学科关联性上来发挥学生的
期刊
新课标把原有“两能”转化成“四能”。在原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这里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发现困惑,发现课本上没有的新问题,新方法。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可
期刊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明确的规定:(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
期刊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并且善加利用,正确巧妙地引导,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下面谈谈教学中对待错误的一些技巧:  1、反思纠错,自我诊断。课堂上错误资源由学生而起,
期刊
阅读能力是认知、分析、整合能力的综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告诉我们,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里谈谈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1.阅读能力的认识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辨析、领悟、筛选、联想、比照、品味、质疑等心理活动,其核心是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培养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期刊
我们要在新课标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发展而教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如果学生没有意愿,教师花再多的工夫也是枉然,正如西方一句俗语所言:“你只能牵马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饮水”,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
期刊
1.通过心理接触,增进领导与教职工间的理解与信任  1.1 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学校领导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做到心中
期刊
【摘 要】热爱学生、一视同仁、保护自尊是建设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热爱学生;面向全体;批评的艺术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成长,师生关系左右教育质量,师生关系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建设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新型师生关系是尊重、关爱、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