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的反思与探索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i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从传统的技术理性的认识论来看,教学是一种传送知识的活动,一种技术性工作。这种认识论认为,知识都是科学的、标准的,由别人创造好的,教师基本上承担“执行者”的角色,忠实地执行教育行政部门选定的教材,有效地贯彻教学研究部门提供的教学指导和参考资料,并使用他们编制的考试试卷以评价教和学的效果。[1]也就是说,教学工作相对简单,是确定好的,并且可以进行标准化操作。因此,教学成了杜威所说的一套惯常的、可机械地执行的活动。作为技术人员的教师常常不加批判地接受在学校发生的现实,每天需要做的就是尽力找到最有效率、最有效果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他们失去了对工作的目的和结果的反思。[2]
  肖恩(D.A.Schon)在对上述技术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多变的、独特的、并呈现出价值冲突。[3]因此,如杜威所说,教学工作不是教师去实施一系列逻辑化、理性的操作程序。相反,教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教师需要进行直觉判断,有情感投入,而这些是无法简单地打包给教师使用的。[4]现代学习理论也提出,教学不是简单地使用教材,而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缜密判断。例如,课堂中哪些学生在学习?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哪些学习活动能够支持他们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差距是什么?哪些教学策略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共同的进步?等等。[5]因此,教学不是机械的,是反思的、探究性的。
  二、教学知识由谁创造
  技术理性的认识论认为,知识是纯粹抽象的结果,不需要质疑。它只能由大学的研究者和学者来创造,其他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只是把这些创造出来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6]由此衍生的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是,教学知识体系也具有这些特征,教学知识体系中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是由大学的学科专家创造的,其中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是由大学的教育学者、心理学者创造的。教师只是知识的使用者或消费者。[7]因此,在教学知识体系的创造和扩展过程中,教师几乎处于集体失语的
  状态。[8]
  在实践场景中,教师所用的理论、策略、方法等具有情境的特殊性,此时,具有普适性的公共理论难以为教师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只能成为教师探究的一种相对可靠的前提假设。[9]作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不再完全依赖现有的理论和技术,而是针对特定的教学情境建构新的理论。反思活动使得教师能够应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使其教学策略具有独特性。[10]
  因此,关于教学知识的来源,一方面,我们承认教学知识中的正式知识或普遍理论是由大学研究者创造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专业共同体中通过反思、合作与互动建构知识,所建构的知识直接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联系。[11]这类知识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也被学者称为行动中的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个人理论等。
  三、伙伴关系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与探究
  基于上述教学观与认识论,教师专业发展不再是教师被动地接受大学专家传递的知识,而是要在实践、反思、研究、改进、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这样的发展活动仅靠教师自身是难以完成的,仅靠大学学者的“一次性讲座”也不可能实现,大学、政府、中小学形成的合作伙伴关系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可能。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协同共建“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旨在通过创建“大学—政府—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为探索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实践
  基础。
  建设“名师工作坊”是实验区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从重庆市江北区的中小学校中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但又处于发展瓶颈期的经验型教师参与课题。项目活动的整体设计遵从“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循环模式,课题组设计了一系列反思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叙事探究、经验分享、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者对话和交流、课堂观摩与指导、脱产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研修、基于教学风格的教学设计与展示、教学论文写作、教学风格分享等,目的在于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探究能力、理论学习与实践整合能力,促进一线教师凝练自身教学风格,发展教育教学的个人
  理论。
  参考文献
  [1]汪明帅.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J]. 教师教育研究, 2011.4:1-6.
  [2]Zeichner, K.M.,
其他文献
壹建伟家对面  一日早上,大家正在忙着往邮政车上装杂志,忽然间飘来一股扑鼻的酱香味,大家都感叹:“好香啊!”只见李姐自信满满地说:“我一闻就知道,这肯定是建伟炸酱面的味道,好,那今天我就给大家做炸酱面吃。”  中午,李姐準备好食材后,快刀斩萝卜,热锅煮酱肉,没多久,一锅香喷喷的炸酱面就做好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都夸李姐做的炸酱面比建伟家的还要香,李姐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说:“还真是挺香的啊,我看我
左宗棠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湖南湘阴人,是晚清时期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立的“四大中兴之臣”。  左宗棠在家教上也令人称道。左家家风严正,好学精神浓厚,秉承左宗棠“不为科举功名读书而为明理读书”的家训宗旨,自强自立,低调谦虚,子孙后代尽管没有多少人出没于官场仕途,却在更广阔的天地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于左宗棠长年在外,公务繁忙,家书便是他教育子女的基本方式。求学切勿为功
来到井沟镇小学支教快一周了,我急切地想和眼前的这32个孩子打成一片。与我原来所教班级的67个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透着淳朴,也正是这种淳朴,深深地吸引并净化着我的心灵。尽管在最短的时间里,我已经能够熟练地叫出班里所有孩子的名字,尽管他们已经以农村孩子特有的纯朴和热情接纳了我这个城里来的老师,但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喜欢并接受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颗糖的距离  翻开眼
【缘起】  丁道勇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的教师走进我的课堂纯属偶然:事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那节课也原本不是我的数学课,说是丁道勇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的教师要听一节数学课,在上课铃响过之后被“牵”来……  之前我和很多同事一样,觉得他们这些从事理论研究的“大家”,好像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没有什么过深关系:学校邀请的这些搞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其他的理论工作者没什么实质的区别,他们轰轰烈烈地搞他们的理论研究,
杨特,深圳市翠园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罗湖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深圳市科学思维研究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师》:语文是一门文科,在大家的印象中,学好语文可能主要依靠多读、多背、多写。课标中提出语文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您是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杨特:学习方式的转变是
编者按  近年来,各省市纷纷启动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室或名师工作坊项目,旨在促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突破原有零散、直觉的个性化经验,走向经验的系统化、概念化与理论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或思想。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协同共建“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名师工作坊”项目,正是这种设计与行动理念的体现。该项目针对有发展潜力与丰富经验的教师,通过提升学习和
亲爱的弟弟妹妹们:  虽然我是你们的老师,但我更想做你们的姐姐。在学校里,你们是我最亲近的人。此刻,提笔写信,我心里波澜起伏。接下来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是我发自内心的声音,每件事情、每段经历都蕴含着我们彼此的情意。  在我上课的第一天,你们是那么积极。那清澈的双眸中有你们对知识的渴望,那天真的笑脸上有你们对老师的喜爱。34双殷切期盼的眼睛,34张天真可爱的脸庞,深深印在我脑中,牢牢扎根在我心里。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组织承担了“百千万工程”的三个子项目,分别是“初中文科类名教师”培养项目、“初中理科类名教师”培养项目和“小学名校长、幼儿园名园长”培养项目。学校积极整合内外培养资源,以科学而系统的项目申报方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及规范、细致的培养管理,形成个性化的经验与亮点。  一、“名教师”的培养独具特色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承担了42名来自全省各地市优秀教师的培养任务,旨在以“课堂教学
“师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师者,乃凭借自身的思想、知识、道德引导他人走向完善,进而传播与引领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人;道者,乃贯穿天、地、人、万物的本源及宇宙的普遍法则。为师有道,“师道”乃是天道、地道与人道合一同构的理想追求。从教师自我的发展角度看,“师道”实则反映了教师健全的人格魅力——外在事功人格与内在德性人格的有机统一。  教师的外在事功人格指向外部客观社会,它是教师实然的处世能力与应
“作为来自西部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参加‘两会’我真的太激动了。”刚参加完全国“两会”从北京回来趁着在兰州中转的间隙,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委委员、妇联主席王秀兰在她入住的宾馆,为我们分享了她参加“两会”的心情和感受。  “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两会’,这次是亲身经历,感受太不一样了,在现场听到习主席讲话的时候,我的眼泪都流下来了。”王秀兰说这话的时候声音有些颤抖,眼里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