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活力空间的思考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so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以至于很多古老城市的文脉被割断、风貌被破坏,尤其是入侵式、军事化的设计更使历史文化名城失去个性和特色。本文以商丘古城为例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问题,探讨古城保护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活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 PREE 的动态模拟、空间整合研究”(51178163)资助]
  一、城市活力空间的内涵
  (一)城市活力空间的界定
  《汉语大词典》给“活力”的解释是:旺盛的生命力。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很多领域都有涉及,指有机体或一个系统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其引申意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含义。“空间”,与“时间”相对,指事物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王鹏[1]认为所谓的活力空间,是指对发挥城市活力(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生态活力)具有重大作用和潜力的空间要素。魏华[2]等认为活力空间是体现城市特色、经营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市空间中的新的增长空间。钟行明[3]认为活力空间是指历史文化街区中集合了多种功能,吸引人们在此进行多种行为活动的开放性特色空间,他们承载着传统行为活动,蕴含了传统文化意蕴,往往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序列的高潮所在。城市的本质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聚合体,正是有了人的活动才构成了城市内部复杂的结构和有生命力的城市空间,所以关注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融洽,才是城市活力空间的关键所在。
  (二)城市活力空间的要素
  一个有活力的城市空间,首先应该具备适宜的尺度和比例,1960年代,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指出,建筑间距D和建筑高度H的比值为1时是空间质的转折点。当D/H<1时,会产生压迫感,D/H>1时建筑会产生远离之感,D/H>4时,相互之间的影响已经很薄弱。1  (三)城市活力空间的内涵
  凯文·林奇的城市活力内涵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意思,他把“城市活力”定义为:一个聚落形态对于生命机能、生态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简·雅各布斯、伊恩·本特利的城市活力则指“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行为学家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认为正是那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才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源泉。这些理论,都对建造特色突出、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的意义做了积极的研究。一个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才是具有无限生长力的城市空间。任何一个具有活力的空间, 它必然要求有人的参与, 人的活动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空间活力的中心。若想让城市空间中的街道或广场都充分焕发出其特有的生机感及活力性, 必然在空间的设计上要求“以人为本”[4]。从人的客观需求出发, 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怡人的景观、居住环境,才能使其朝着有生机和活力的方向发展。
  二、 商丘归德古城面临的问题
  (一)基本的城市格局、凋敝的城市空间
  1.基本的城市格局
  商丘古城为城堡式建筑,按八卦修建,形似龟背,外圆内方,寓意天圆地方,阴阳互济,天地相生,招财进宝,“天圆地方”龟象格局,是中华传统思想核心价值的文化符号。这也是商丘古城最具特色的部分;现状商丘古城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格局保存完好;93条街道布局如棋盘状,在古代,9和3都代表吉利,方向均为正东西,没有斜街;这种格局在古代城市规划中独具特色,其构图设计是在对所处特定环境精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与地方文化之精髓融会贯通于一体的智慧创造,彰显出古城设计与建造者对“天人合一”关系的匠心独运,这种格局不仅实用,更蕴涵耐人寻味的意境。漫步在商丘古城中不仅可以品味古城沧桑的历史感,还可以尽情地欣赏我们先人用智慧建造的各式建筑,体验古城居民的生活百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凋敝的城市空间
  (1)建筑破败
  商丘古城内历史建筑比较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保存较好的有归德府文庙、应天书院等(表1),它们与周边的建筑以及街巷关系融洽,在环境氛围和历史文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建筑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首先,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的破坏。其次,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建设程序失当、政府以及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等原因,都会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还有使用者的破坏:由于古城内多数居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无力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另外,家庭人口的不断增加,又迫使居民对原有的居住建筑进行各种私自的改造,乱搭乱建,见缝插针,布局混乱,形式简陋,使得街区内传统民居的格局和质量都逐步恶化,再加上这些民居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密度大,房屋低矮,通风采光非常差,个别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有能力进行更新改造的居民,由于保护意识的薄弱,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往往破坏了建筑的传统风貌,一味地追求体量高大等不符合古城风貌的破坏性建设行为。以至于造成古城内的建筑参差不齐,风格不协调的整体风貌,严重破坏了商丘古城的形象。
  (2)交通拥堵
  古城内道路交通系统由于常年失修,交通效率低下,导致交通不畅,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古城内道路的铺装是与古城内古建筑格格不入的柏油路,破坏也特别严重,也有一部分道路没有硬化。而且历史路网适合于步行和非机动化交通,未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逐年增加,传统街巷和现代化出行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将给传统格局的保护带来较大的压力。由于老城区的整体格局和肌理保存较好,大规模的道路拓宽的改造方式对于老城风貌破坏严重,只能进行小范围、个别路段的局部优化。另外古城内现状道路和门牌编号的混乱,部分老街巷名称已经无迹可寻,只能根据老人们指认确定,历史信息面临遗失的危机。   (3)基础设施落后
  商丘古城内基础设施匮乏,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并不完善。宗教、医疗、教育设施配套不齐全,缺乏文化类公共服务设施和绿色开敞空间。缺乏供暖、供气设施,雨污河流,无卫生间,公共厕所多为旱厕,道路破旧狭窄,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道路和排水系统老化,历史上为明排水,雨污合流,之后虽然修了下水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旧的排水格局已经破坏,新的排水系统尚未形成,每逢雨季,便会出现堵塞和积水现象。一些市级设施缺位,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老人福利院、电影院等非常缺乏,随着老城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设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基础设施完善的问题更加突出。
  (4)环境卫生差
  道路两旁垃圾桶缺乏,有生活垃圾随地乱扔的现象,垃圾箱周围的环境脏乱差。大部分居民家中仍用旱厕,并且部分居民家中无卫生间,公共厕所数量少并且卫生条件差,缺乏完善的环卫设施系统。
  (二)拆建两难的现状
  根据官方调查统计数据显示[5],商丘古城内城占地面积1.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21家行政事业单位,10家金融单位,15家企业,14所学校,4家医院,真可谓“古城虽小,五脏俱全,百业汇聚,人满为患”。古城内部的传统文化所导致的交往方式的多样性,也是古城独特活力的源泉[6]。由于历史的传承, 古城内部居民构成是较稳定的,人的归属感、社会凝聚力以及古城空间内部特有的安全感,为交往带来了保障,使其拥有特殊的活力。古城改造的关键还是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居民,然而他们的古城保护意识淡薄,拥有产权的房主并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保护古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商丘古城内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危房,部分房主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改善住宅,所以这就要求政府以及规划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减少因为拆迁而产生的冲突和摩擦。
  (三)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诉求
  1.生存状态
  商丘古城面临衰退,传统产业受到冲击,生活居住条件较差,防灾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迫切,翻建意愿强烈,然而保护老建筑的意识并不是那么强烈,他们更多地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自己的房子自己想怎么改建是自己的事情,而古城保护市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古城内居民大多数是受教育水平不高,尤其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居民,依靠经营小商铺来维持生计,进行古城拆迁改造的过程中,他们的居住、就业和社会保障将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2.生存诉求
  走在商丘古城的街巷中,可以看到,房子、墙上都写着大大的“拆”字,有的已经被推土机推倒。这说明,旧城即将换新颜,古城里的居民就要住上新房子。但这背后却隐含着很多问题。首先,居民的文化诉求是否能够满足,这片土地上被“推平”的,已经不是普通的建筑物,不是没有价值的断壁残垣,而是几千年来祖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要做的是传承文化,研究古城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既要发扬民俗文化,又要融入现代新生文化。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一系列延续至今的历史,记载着城市的兴衰, 这就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古城是城市脉落的载体, 是城市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写照, 反映城市曲折变迁的脉络, 是城市的活文化,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应保留它,并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发扬光大[6]。其次,原住民的社会诉求是否还能满足,他们大多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社会网络关系模型已经形成,有一定的生存模式,尽可能维持古城内原住居民构成不变。原住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对古城的历史与现状了如指掌,他们是古城历史故事的保有者和权威的诉说者,因而是古城历史文脉的主要体现者和传承者[7]。能否找到古城模式和现代模式的融合点,关系到古城内人民的社会诉求能否得到满足。再者,各方的经济诉求是否能够满足,政府、开发商、居民和古城保护这几个方面的利益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适合于古城的特定改造模式。最后,就是古城原住民的情感诉求。古城保护的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物质化的空间形态,但是它的根本载体依然是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其核心逻辑是跟踪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内容与形态,以“社会关系网络”形式建立整个古城的日常生活模型,进而指导古城物质形态的保护,建立古城原住民的家乡归属感、自豪感。
  三、 商丘古城焕发活力的若干思考
  每座古城都应该深入挖掘古城的历史核心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特色品牌,则更有利于古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动地区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的发展[8]。商丘古城,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头衔,不是炫耀和盈利的资本,而是保护的开始,被保护的片区整体上就是文物,要维护其历史原初性,不仅要尊重其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而且要保持其城市空间肌理,即街道、胡同、河流的基本格局。空间格局是空间要素(河道、街巷、广场、院落等)的等级体系与组织方式,是易于辨识的空间序列。空间肌理是构成空间各元素(建筑、构筑物、绿化)的比例、尺度与组合方式,是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9]如果把这些街道、建筑毁掉,空间机理、城市特色必将成为空谈。
  (一)焕发活力的目标
  国内古城保护三十多年来成效甚微,在经济效益的诱导下,过度地开发旅游,大规模兴建假古董,古城保护千城一面,丧失城市个性、特色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必须通过焕发古城活力的方式,摒弃博物馆式、大拆大建以及推倒重来等保护模式。只有有活力的城市,才能持久生存下去,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结合商丘古城的历史特点,焕发古城活力,保护好发展好这座漂浮在水上的“绝版古城”。
  (二)焕发活力的方法
  中国现有两千多个历史古城镇, 1980年,平遥古城从推土机下被抢救出来,从此我国古城保护工作拉开序幕。国内外学者专家都对激发古城活力做了大量研究,每座古城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所以,焕发古城活力的方法也不同。   (三)焕发活力的途径
  1.建筑
  博物馆式的古城保护模式不能实现古城的与时俱进,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技术为古城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古城的活力,才能使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对于历史文化建筑,要结合历史建筑的特点积极实现其功能的置换。如将工业厂房置换为艺术展示中心,应天书院改造为老年文化娱乐中心,把这些历史建筑打造成为商丘古城的古城特色。传统保护往往忽略最贴近生活的传统民居建筑,它们集中成片、富有生活气息,最能承载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传统民居建筑,根据其建筑质量,决定保留、改善、修缮或者拆除,对建筑高度、风格进行控制,保持古城风貌。
  2.交通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那么交通就是其血液流通,多个复杂系统彼此协调,完成良性运转。激发古城交通活力,恢复城内 93条道路格局,在街头巷尾挂牌标示对其起源、演变、名人轶事等历史信息进行介绍。道路铺装及材料的选用都需进行斟酌,进行道路特色的引导。为了营造古城内幽静的环境,缓解交通压力,城市机动车禁止进入古城,古城内限时、限路段可通行观光游览车和货运车辆,特殊情况下通行救护车、消防车等。并将古城内部道路分为游览观光车车道、滨湖步行道路、主要步行道和次要步行道、街巷五种类型,给漫步其中的人们以舒适的步行游览空间。
  3.基础设施
  焕发古城的活力必须从居民生活为切入点,只有符合生活的古城保护规划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设计。首先,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包括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居民的日常出行游玩游乐设施。然后,市政服务设施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市政设施现代化,包括管线工程、消防工程等。最后,要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古城环境,生活设施要便利朴素实用,避免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另外,增设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文娱中心,合理设置邮政局、电信、垃圾转运站等设施。
  4.发掘文化内涵
  每座古城都是独特的,要避免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侵蚀,军事化、整齐化的设计管理模式以及盲目跟风的连锁品牌的自我标榜。这些只会导致千城一面的僵局,使古城保护丧失意义,更不可能焕发古城的活力。“商丘古城”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源远流长、浩繁精深别具一格,如始祖文化、商文化和火文化等。对这些文化,要加以保护、发扬。
  5.完善立法体系
  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是古城保护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古城保护政出多门,各部门互相扯皮,。故国家规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由住建部牵头,文物单体归文物部门管。但是住建部以整个城市的发展为主,文物部门在整体规划中没有话语权,对历史信息爱莫能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坏的重要因素。2007年,大理市就已经制订并开始实施《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然而,由于决策者不一定有积极保护的意识,有保护态度的人不一定有决策权以及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等都让管理与保护不能落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学就指出,“执法层面需要‘动真格的’”。他建议,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历史文化遗产、传统风貌造成破坏的应该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单位的责任,同时还应该规定名城名镇名村资格的“退出机制”。[10]
  6.规范政府管理
  焕发古城活力,是古城很多代人的梦想。然而由于保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水平有限,实施难度大,资金有限,对古建筑的破坏,民俗手艺的失传,乡土资料无人管理的现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在经济利益和政绩的压力下,忽视了古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以焕发古城活力为导向,全方位转变古城经营管理模式。另外,古城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知识水平,要懂历史特色,懂风土人情,能够全面把握古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防产生决策上的偏差。云南大理古城为影视拍摄需要而在古城东北角建的“大理之眼”,严重破坏了古城的整体风貌[11]。浙江南浔在被承包给旅游公司后,很多古香古色的古建筑被拆除,变成了统一样式的仿古建筑,完全违背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的保护原则,使其历史遗产价值完全丧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12]。
  7.提高民众意识,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活力古城的建设中
  虽然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人的干预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集体意识对城市的发展无疑至关重要。所以,在古城保护中民众意识的缺乏比自然灾害和技术的缺乏更可怕。英国约克的保护采用引导变化而非阻止变化的方法,将公众参与制度化[13]。政府制定制度保障居民参与到活力古城的发展建设中的权利,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和教育,提高古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对古城文化的认同感,使民众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认识到自己在焕发古城活力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向居民公布活力古城建设进展状况,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接受居民的监督。
  8.加强宣传力度和经营手段
  管理人员要研究历史、风土人情、古城特色,弄清楚古城有什么病,对症下药。否则,不仅会于事无补,还会使情况更糟糕。日本在宣传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从1992年,地方财团法人津川故乡开发公社每年进行观光资源的发掘、整顿和营运等相关的调查,整理了《津川町资源名单》,发给全町的每一户居民,使民众了解古城保护的重要性,才会调动他们保护古城的积极性[13]。
  9.注重数字技术的应用
  当今社会,科技在飞速前进,要学会把先进技术运用到古城保护中,《魁北克宣言》强调了在保护、传播和推广场所精神的过程中应注重现代技术的应用,关注多元化、多学科交叉和信息化建设。现在应用较多的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支撑的现状调查、规划编制和管理平台的建立,为更精确更直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好的途径。[13]目前这一技术的应用还没有统一化、标准化,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协调应用还有所欠缺,未来应该积极研究这方面的应用,实现古城保护数据的实时更新、多方监管。   10.注入新的经济形态
  古城保护须通过解决其衰退根源来实现。注入合适的业态,打造特色古城,激发核心功能。文化产业是文化底蕴厚重的商丘古城的一项特色产业,其成功与发展,对于商丘古城是一种提升和增值,成为新的就业和税收的增长点。另外,通过微型经济促进项目,如菜场整治工程、老字号特色服务业以及民间群艺坊等民间创作坊来满足原住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时,在古城保护外围新建住宅及商住等盈利项目,达到古城更新的经济平衡。
  四、 结语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古城也不例外,也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着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不是拒绝发展,而是要给具有现代化的发展和古城的保护找到合适的结合点。现在留存的历史文化为数不多,拆一处少一处,所以现代化建设不能去大拆大建,不能去破坏古建老屋,成功的古城保护应该是既有古建老屋,也有地方文化符号的重新塑造,更有新的发展地方,由古至今,承上启下。
  参考文献:
  [1]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魏华,朱喜钢. 以“活力空间”为导向的近期建设规划方法研究——以常州武进区为例[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03):31-36.
  [3]钟行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以济南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1(01):44-48.
  [4]王江.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J]. 山西建筑,2008,(07):38-39.
  [5]《瞭望》新闻周刊-中国新闻网,2013-05-13:11:33.
  [6]周琎. 浅析历史街区街道活力空间[J].山西建筑,2008,(07):42-43.
  [7]叶廷芳. 古城改造不要伤筋动骨[N]. 人民日报,2006-08-17009.
  [8]李凌高,尤凯曦,王甜. 以河北省古城为例谈提升古城活力的策略[J]. 山西建筑,2011,31:1-2.
  [9]吴珂.弘扬精神·内外兼修·激发活力——浅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 [J].江苏城市规划,2008,(02):26-29.
  [10]http://www.sxzyd.net/Item/152584.aspx.
  [11]http://epaper.ccdy.cn/html/2013-07/11/content_101
  293.htm.
  [12]http://news.sina.com.cn/c/sd/2013-07-11/1428276
  41186.shtml.
  [13] 郭黛姮,贺艳.库车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西书局.2013.
  作者简介:
  李会,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段汉明,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古建彩画作为一种独有的装饰艺术形式,其中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大类,通过对三者的比较得出:其一,古建彩画的式样完全是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完美体现;其二,我们应该对于古建彩画保持最起码的了解、尊重与传承。  关键词:和玺;旋子;苏式;建筑制度;传承  古建梁画是绘制在古代建筑上的一种装饰画,以建筑上的梁、枋作为装饰的重点,是由于古代的工匠为了保护裸露在外的木结构免于腐朽、侵蚀,
期刊
摘 要:巴斯认为,族群是当事者本人归属与认同的范畴。这一观点被后来的学者称作一种关于族群性的主观观点,强调的是一种主观达到;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则指出,不被行动者意识到的客观结构差异,亦会对这一族群性的表述产生影响。埃里克森在综合了双方的观点之后,提出了一个折衷的观点,认为族群性是两者,是介于主观达到与客观归于之间的。旨在通过唐汪川的个案,说明除了来自客观结构差异的抑制之外,存在于行为者主观层面的固有
期刊
摘 要:对甘南藏区古代美术现存遗迹的描述、分类及断代丰富了民艺学的理论,通过对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的艺术品的分析,从中可以找到民间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甘南藏区;古代美术;遗迹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立项课题,课题名称:甘南藏区古代美术遗迹考究,项目编号:2015B-121]  甘南馆藏文物,除化石外,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任何标本存在,新石器时代有
期刊
摘 要: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展现了生活在伦敦底层社会中的贫苦人民的生活,通过他们的悲惨命运,揭露社会慈善机构的虚伪和腐朽。通过对《雾都孤儿》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究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我们可以发现,狄更斯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有一定复杂性的,其中的“伦敦”意象不仅是一种重现和回忆,也是狄更斯想象中的一种创造。  关键词:《雾都孤儿》;伦敦;人物形象;复杂性;城市话语  《雾都孤儿》
期刊
伏倩倩、孔大健作品
期刊
作者简介:  沈江奡, 辽宁科技大学学士;  魏墅,辽宁科技大学学士;  郑权,辽宁科技大学学士;  曹宇倩,辽宁科技大学学士。  设计说明:  本方案的主题是“生态文化”,所以我以仿生的形态来体现这个宗旨。在整个形态上我以圆、椭圆、弧线为主;在主要方面:我把主题雕塑以仿生粗壮的树木设计而出,在公共设施上我以仿生树木落叶的的感觉进行设计的,所以休息区是以仿生叶子的造型出现的。  广场的白色主题雕塑
期刊
摘 要:南京盐水鸭在金陵美食菜单中,占有绝对的醒目地位。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却遗憾落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究其原因令人深思。文章将从南京盐水鸭申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利中寻找原因,分别从南京盐水鸭申遗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传承期间产生的问题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推进几个方面分别来阐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板鸭盐水鸭的制作技艺。 
期刊
摘 要:《中俄商品在哈萨克斯坦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一个消费社会学的视角》以哈萨克斯坦文具用品市场为例,对中国与俄罗斯商品在哈国的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消费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对造成中俄商品竞争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以下简称为《中俄商品》。首先,《中俄商品》的调查研究表明:从文具用品市场来看,俄罗斯的商品比中国商品在哈国更具有品牌竞争力。其次,从消费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中俄商品》从原产地效应、早期
期刊
摘 要:乡村中的乡土景观是中国农村在几千年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产物。很多乡土景观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几乎都处于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落后和村民的保护意识薄弱的现象,导致一些百年古村落出现空心化,甚至摒弃农村投靠城镇的一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村落每天都在消失。未来被商业化开发是必不可免的事情,所以本文对乡土景观的保护进行研究,强调经济与乡土景观的联系,并且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正确保护乡土景观的
期刊
摘 要: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也在悄然变化,景观设计从最初的缺少关注逐渐发展到受社会追捧,主要得益于世界顶尖级设计大师的不懈努力,其中以波普艺术、大地艺术、极简主义艺术等流派最为知名。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现阶段国外主流景观设计理念进行追溯,并以彼得·沃克的代表作之一——泰纳喷泉为例,尝试探究当今景观设计理念的精髓。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