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经典文本的生命:语境·体验·重构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j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选入多篇经典文本,突出了陶冶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新的方式、选取新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经典文本内核,重塑经典文本的生命。结合教学实践,从语境、体验、重构三个角度挖掘经典文本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经典文本;语境;体验;重构
  新课标提出:“注重阅读经典文本,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对文本语言进行品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多篇经典文本,旨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面对经典文本往往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不能深度解读经典文本的“精”处、“新”处。还有部分教师只注重文本资源的拓展和开发,违背经典文本的文体特征,缺少对文本语言的仔细品味。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经典的文本阅读教学需要从多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感性走向理性地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重构,进而重塑经典文本的阅读价值。
  一、在语境中唤醒经典文本的“真境”
  经典文本中的“经”是指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原创性、奠基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把握语境、品味经典的语言,从而咀嚼出经典文本的“真境”。
  结合语境,注重选准切入点,品味文本。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找出经典文本的“缝隙”,从而触摸到文本深处,探寻经典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深意。比如,《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教师讲解时往往紧扣“田园、生活、生命”这三个方面展开,进而解读陶渊明的诗意生活。如果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咀嚼文本的“真境”,由浅入深地发掘文本语言的内在意蕴,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田园是一种特有的风景,请将诗歌中体现田园风情的意象找出来。
  生: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烟、狗、深巷、桑树。
  师:诗中还有其他意象体现出田园的风光,也请大家找出来。
  生: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户庭、虚室。
  师:这些意象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生:后者是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方式,这不是作者眼中之景,更不是意中之景,而是一种客观的呈现。
  师:榆柳、桃李、桑树是农村常见之景,炊烟、远村、狗也是最具农村生活气息的代表。现实中的田园并非真正富有诗意,为何作者将之富于诗意?
  生:作者是在用朴素的景物、事物向我们展示生活真实的一面。让我们看到现实田园与理想田园的差距,从而凸显诗人真正的风骨。
  可见,教师在真实的语境中还原诗词本身的意境,真实地呈现了一定语境下文字的诗意。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出经典古诗文的“自然”,读出经典中的“真人”“真情”“真趣”。
  二、在体验中体悟经典文本的“典范”
  经典文本是经过历史选择、过滤、积淀下来的。经典文本的“典”字体现为它是可以作为一定典范性、标准性的作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有效运用经典文本的这一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从而发掘出经典文本的“典范”性价值。
  首先,打破经典文本壁垒,注重实践体验。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往往受到认知经验的局限,阅读时会产生疏离感。教师要设置体验的情境,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壁垒。比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意象密集、篇幅较长,教师可以通过可视化的界面,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画面的美感,还可以通过“三棱镜”与“五色琉璃万花筒”意象组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体悟诗歌意象组合的独特魅力。学生动手操作万花筒拼装的软件,加深其对诗中意象组合的理解。学生发现: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作为主要意象、以“海”“潮”“流”等作为次要意象,从而形成了“景”“情”“理”三条主线索。意象的巧妙组合让整首诗的结构和空间更加富有层次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接感受到诗歌意象组合的实效,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其次,注重角色體验,发掘经典文本的价值内涵。经典文本因时间久远、时代背景变化、文化差异等,与现实之间有“距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挖掘深意,进行自我建构。比如,在学习《渔父》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掘“渔父”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读出作品思想的典型意义。笔者曾经这样引导:“《庄子》中的渔父是一个超然物外、潇洒自如的形象,而《楚辞》中的渔父则是一个与世俯仰、与时推移的形象。请同学们以不同的口吻叙述作品中两类‘渔父’的形象特点。”学生在叙述表达中进行角色转变,从而体会出两类渔父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一个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文化,一个具有淡泊名利的道家文化特征,两类渔父承载着古代文人“隐”与“仕”的矛盾,蕴含着高洁的志趣和现实的矛盾。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谈一谈“渔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如对待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青年学生需要淡泊名利、不忘初心、积极进取。
  三、在重构中实现经典文本的“创新”
  经典文本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重构,读懂文本。同时,鼓励学生在文本重构中形成自己的阅读见解,做到经典文本常读常新。
  首先,在内容重构中翻出新意。经典文本往往具有一定的文体特征,显现出内容的相通性。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打破教材的固有顺序,做出取舍,形成主题式阅读。比如,以《渔父》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初高中教材有关“渔父”的形象,形成以“渔父”为议题的专题阅读。笔者执教时利用《寒江独钓图》和《秋江渔隐图》引导学生领会古代名画中“渔父”的形象。然后,巧妙地引入“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让学生辨析庄子与屈原笔下的“渔父”有何不同。在此基础上,再借助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父歌》,探究“渔父”的文化意义。由此,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从而认识到:“渔父”不仅是个体形象的代表,更是文人精神独立的象征。
  其次,在学习方式的重构中读出新意。经典的文本阅读需要注重开放性、整合性、自主性、互动性。教师要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重构文本。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的古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地图,理一理秦国、晋国、齐国、魏国的地形图,从而体悟“退秦师”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君臣之间的关系图,让学生体悟烛之武的忠诚和担当。教师还可以设置以下情境活动:外交家烛之武在接受任务时心绪复杂,做出决定很不容易,请你为烛之武代言,谈谈临危受命的原因。学生在这种真实情境中进行角色转化,打破文言文的壁垒,真实有效地走进文本。
  总之,教师需要遵循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品味为核心,注重在文本理解和体验中进行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重构,最终让经典的文本重塑阅读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书香校园之国学经典阅读与吟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为192101466】
  作者简介:朱丽燕(1981— ),女,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沒我高的个子,和帅挨不着边的脸蛋,要说起我对“郭奇葩”的第一印象,也只是那奇特的穿衣风格。  人家的同桌都是那么友善帅气,因此我对新同桌总抱有美好的幻想,但当我见到同桌“本尊”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可以用“现实总是残酷的”来形容。  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多嘴的“婆婆”;在同学眼里,他是个爱装酷的小孩,于是乎,“郭奇葩”成了他的代名词。虽然如此,但他的内心还是非常善良的。  记得那天,我们要上生物公开课。
《这个杀手不太冷》(美国上映片名:TheProfessional)是1994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编剧及执导创作的一部动作电影。影片开始就是个不寻常的故事,一个是毫无破绽的杀手,能杀人于无影无踪:一个是十二岁的纯真女孩,一夜间被血洗家园,顿失所依。一丝怜悯,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展开了一段亦师亦友、亦父亦女、似有还无的感情关系。这是一部具有极强的商业性元素的主旋律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电影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红二方面军、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所有读书方法中的最主要一项,可以起到培养语感、感受情感的作用,如果我们明确朗读的目标,并以情感为维系纽带,带领学生走完朗读教学全程,那么学生将会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一、将朗读目标安置于教学活动之先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曾经说:非朗读则难以体味文章的音乐之美、铿锵之美,也难以体味文章的起承转合。但是教师必须注意避免给学生随意指出朗读任务,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
伊妹姐姐:  我在我们这里很有名的一所初中上学,平时成绩很好,可是一到考试就发挥不好。我无法想象自己考糟了会怎么样,感觉别人都在说我,感觉老师看我的眼神也不对,还想和家人发脾气。  苹果  每个人在面临一些重要的事情时,都会产生紧张情绪。适度的紧张,可以让我们更专注和高效地完成任务,但是,过度了就会起反作用。我想,对于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就是你产生如上问题的根源。总是担心需要应对自己考得不好的状况,可
内容简介  本书是90后双料学霸李柘远写给年轻人的人生使用手册,内容囊括求学中遇到的趣事、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以及自励心的建立,是一部少见的励志与趣味并存的散文集。本书不是单纯的学习方法的罗列,而是给处于迷茫期的你点明方向。不仅是学生,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本书也可以帮助你建立自励心和规划力。同时,书中的小故事介绍了美国的风土人情及校园生活,可以为读者打开视野,了解到更多其他书本上没有的有趣经历。  作者
摘要:文本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情感的相似性,不仅要善于挖掘文本同类事物的情感相似性,也要善于和文本外的生活经验对接,挖掘相似情感。只有经过对比阅读,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挖掘文本深意。以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猫》一文为例,谈一谈相似情感的挖掘,以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文本教学;相似情感;生活经验  文本教学的意义并不是把教师的阅读体验先入为主告知学生,而是应让学生反复阅读,在字里行间的穿梭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寥寥数语就概括出实践与认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行要建立在知上,知因行而实现,行成就知。在知行一体的情况下,自“明”就自然如群星拱月般出现。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总是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及生活体验,将行与知各自囚禁在两个空间里,知行的不统一让学生的学习“缺氧”,使其在憋闷中艰难地维持内心秩序,仿佛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实质却是“哑
记得第一次走过小镇的山路,惊异于它的山形,远远看过去就像一个“金”字。暮色降临的时候,在金色的阳光下,山上的大石,愈发显得神气。  关于这座山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之前,山形还不是如此,那个时候,有不少居民都住在山旁,树林蓊郁,处处弥漫着幽静的清香。山里住着一位祥和的山神,山神的家中摆满了金牛、金羊……整座房子被金色的光芒笼罩着,山中的人们无比神往。山神与山民的关系也极其融洽,虽是神,但从未向山民
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健康发展,让青少年认识到自我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由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江西赛区组委会、江西省教育学会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专业委员会以及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联合承办,各设区市教育局教研室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6~2017年度)暨江西省第八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于2016年9月正式启动。  本届作文大赛的总主题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