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太空入侵者”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66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老牌科幻巨导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异形:契约》正火热上映。老先生赖以起家的成名之作《异形1》的宣传海报上,有经典名句:“在太空中,没有人能听到你的尖叫。”
  其实,面对极端凶残恐怖的外星怪兽“异形”,尖叫又有何用?靠得住的只有手中的钢枪。
  可怜在《异形1》中,“诺斯特罗莫号”商业运输飞船的船员们没枪可使,只好端着自制的笨重简陋的喷火器与异形鏖战,结果被砍瓜切菜一般杀得仅剩女船员雷普丽一人幸存……
  所幸在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异形2》中,雷普丽率领的USCMC陆战队武装到牙齿,战士们的基本武器M41A脉冲步枪,能够一个点射就击毙一只异形,结果为了歼灭几名幸存的陆战队员,异形大军死伤累累,连繁殖基地都被雷普丽抛出的小型高爆榴弹炸得稀烂,真是彻底尝够了地球人先进火器的厉害。
  在异形出没的电影中,只要有枪在,异形动辄尸积如山;一旦没有枪,异形便猖狂。不仅《异形1》和《异形3》中区区一只异形就能大杀三方,甚至在《异形大战铁血战士1》中,由于铁血战士的等离子肩炮被人类考察队无意中拿走,居然发生了一只异形连续击毙两名铁血战士的惊人事件。足见,枪实乃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枪,在太空中就没有安全保障。
  然而实际上,在太空中,枪可不容易使,所有地球上的弹道学理论,都不能原样套用。在零重力漂浮状态下,如果宇航员真的像《异形2》的主角那样使用枪口动能巨大的普通自动步枪猛烈开火的话,不仅难以命中目标,他们自己也会被自动步枪的巨大后坐力给顶到更高的太空轨道上去!
  鲜为人知的是,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其实还真的先后启动过太空武器研发计划,都充分考虑到了零重力环境因素,结果为未来的太空战士们研制出了一大批稀奇古怪的武器。
  故事要从20世纪50、60年代说起。当时,受到各种宏伟太空计划的鼓舞,美国陆军深信不久之后美国将会在月球表面建立军事基地,美国大兵的战靴必定踏上月球表面,与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展开月面战争。如果再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美国大兵的敌人也许还包括传说中火星上的“小绿人”。对于月球上的这一战,美国军方志在必得:“月球前哨要用于开发及保护美国在月球上的潜在利益,其军事潜能无可估量。”
  为了在新的战场上取得胜利,美国大兵们需要新式的武器。这就是太空武器研发项目的由来,它获得了 “地平线计划”的代号。
  项目伊始,军方认为手枪是非常适合的太空武器,因为这可以很方便地放入宇航服外部的口袋内。根据推算,手枪打出的弹丸重量达到6格令(0.39克),初速达到2600英尺/秒(793米/秒),就可以有效应对在太空中遇到的敌人。如果初速提高到3880英尺/秒(1180米/秒),其威力便是十拿九稳、一击必杀了。
  手枪适合捉对厮杀,可万一遭遇大批敌人,该怎么办?
  好办,美国军方简单粗暴地祭出大杀器:手持定向雷!该武器的核心是一枚定向雷,雷管引爆炸药之后,可以将大量金属预制破片以30至45度的散射角高速发射出去。宇航员手持一副轻型撑杆,定向雷就安置在撑杆前方的安装支架上。为了防止炸药爆炸时的强光影响视力,安装支架后方还安设有一副圆形的格栅遮光罩。支架末尾,是一个电源插头,链接在宇航服的电源上,以获取操控武器的动力。
  使用时,宇航员将电源插头链接在宇航服上,手持撑杆对准目标,按动按钮,雷管便会引爆炸药,大量预制破片激射而出,大面积杀伤敌人。打完一发之后,宇航员还可以重新装填下一枚定向雷。
  打开“预制破片”这个脑洞之后,美国军方雄心勃勃,要在月球上大打特打阵地战。这就轮到定向破片人员杀伤雷登场了。该武器在地面战场已经得到良好的应用,士兵将其安设好,对准方向后,只要一按按钮,炸药爆炸,大量钢珠激射而出,将敌人射成蜂窝。
  这还不过瘾,美国陆军的胃口越来越大,又盯上了M-388型戴维·克罗克特无后坐力炮。要知道,这种看起来貌似大型反坦克导弹的武器,发射的是一枚货真价实的W54微型核弹头,当量可达30吨TNT!在地球上发射时,M-388的射程为2190码(1960米),核弹头爆炸的威力会对使用者产生不小的影响。不过到了月球环境中,由于重力变小、空气稀薄,M-388的射程将能延伸到17000码(15公里)以上,威力大增。
  因此,美国军方考虑为M-388无后坐力炮设计一种专门的月球环境改型,采用简化的结构,降低重量之后,射程也调整为4400码(4公里)。看起来,月球上的核战争是不可避免了……
  随后,经过一番考量,美军认为以上这些理念都显得过于不切实际,随即将其束之高阁。此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更为重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类要想進军月球,必须首先在家门口,也就是近地轨道站稳脚跟。在这个环境中,武器的性能需求和月球表面又有种种区别,因而这才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军方内部成立了一个名字相当高大上的“未来武器办公室”,从头开始进行宇宙时代概念性武器的研发工作。于是乎,“地平线计划”的研究课题,随之变为各种适用于无重力太空环境以及微重力月球环境的新型武器。
  在项目的最初阶段,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是失重状态下的武器后坐力。他们认为,如果使用常规的步枪一类的武器,士兵一旦开火,就会被后坐力狠狠地向后推动,甚至有可能被抛到太空轨道上去。与此同时,武器弹丸的速度也必须小于重力逃逸速度,否则子弹就不会落到地面上,整个太空轨道就会变成弹片横飞的死亡地带。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太空中极端的使用环境也是难点之一:在月球表面,白天阳光直射,地表温度可以高达100摄氏度,武器的发射药可能因高温而爆炸;夜间无法获得热量,温度会低至零下170摄氏度,武器的润滑油会由于温度过低而被冻住。更糟糕的是,月球的一昼夜长达27天,这意味着枪械要经受连续13天的太阳暴晒,紧接着又是13天的低温环境!   如果要减少润滑油的应用,那意味着太空武器的部件越少越好,再加上后坐力的因素,美国军方认为“激光枪”将会是最终的解决方案。不过,以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水平,这个名词无疑是痴人说梦——直至今天,有效的高能激光武器依然体积庞大,远远不是个人能够承受的。
  经过分析,美国人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退而求其次——重新拾起普通武器的设计,但不再依靠火药燃气能量发射弹丸。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后坐力以及方便维护,太空武器改用压缩气体、推进剂和弹簧作为弹丸的推进动力。于是乎,“地平线计划”的科学家们根据这个理念,设计了至少七种不同的概念武器。

旋转自稳微型步枪


  首先,科学家们给步兵们设计了一种“旋转自稳微型步枪”,看起来科幻感爆棚。该枪的口径为0.14英寸,也就是3.6毫米,发射的不是普通的子弹,而是自带推进剂的弹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把“步枪”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火箭发射槽,打出的子弹是一枚枚微型火箭!
  这样一来,子弹就省去了在枪管内借助火药燃气膨胀而加速的过程。因而枪管可以做得很短,足足比当时美国军队采用的制式步枪短38厘米,再加上大量铝材和塑料部件的运用,该枪的重量控制在1~2公斤之间,远远低于地球上的常规枪械。
  在太空及月球环境中,没有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影响也微乎其微,弹丸射出之后,会在推进剂的加速下越飞越快,最后速度将会达到915~1220米/秒!这比地球上普通的7.62毫米步枪子弹的飞行速度要快出305米/秒,可以轻易击穿对手的宇航服。只要宇航服上打出一个小洞,氧气就会快速泄漏而出,气压也会迅速降低,对手的血肉之躯必然立刻失去战斗力!因而,这种“旋转自稳微型步枪”受到相关人士的密切关注。

旋转自稳香肠枪(方案一)


  在更多情况下,太空中的宇航员不会像地球上的士兵一样,随时手持武器待命,他们需要操控各种仪器,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拔枪射击。所以,宇航员需要的是一把收放方便、使用趁手的武器。
  以这个理念为导向,科学家们设计出了一种“旋转自稳香肠枪”,之所以有“香肠”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尺寸的确与家家户户常见的香肠相差无几。
  从外观上看,这把枪是一个15至20厘米长的圆柱体,造型相当于一支大号的签字笔——下方的确也有一个笔夹,宇航员可以将它固定在太空服的口袋中,就像我们在口袋中插一支钢笔一样。该武器重量控制在1磅——也就是0.5公斤以下,使用上较为轻便灵巧。
  “旋转自稳香肠枪” 的发射按钮位于枪体上方,使用方式类似于手电筒。枪体之内,是19副发射管道,用以容纳弹丸。从这个意义上,这把枪实际上也是一副小型火箭发射槽,发射一枚枚微型火箭。这些微型火箭,其设计类似于坦克炮上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弹筒和壳体包裹着一枚弹体,其尾部安设有尾翼。火箭发射出去后,依靠尾翼实现稳定平直的弹道。由于宇宙空间中是没有空气的,所以,该枪的设计更多是为月球、火星等微重力、稀薄空气环境准备的。
  微型火箭为电击发,只要一按按钮,子弹就会疾射而出。依靠自身动力,子弹同样也能达到915~1220米/秒的高速度,从而能有效杀伤对手。

旋转自稳香肠枪(方案二)


  考虑到上一种“旋转自稳香肠枪”的子弹——微型火箭过于复杂,设计师们很快拿出了另一种方案,其子弹就是一枚枚预先装填的微型火箭或者充气弹丸,依靠高速飞行的动能杀伤目标。
  由图可知,新方案的微型火箭取消了稳定尾翼,安装有偏移轴心一定角度的火箭喷口,依靠推力的横向分量实现自转稳定。依靠自身动力,该枪的子弹同样能够达到915米/秒的高速度,杀伤对手十分有效。

近战燃气直喷武器


  宇宙内的真空环境特殊,所以许多战斗任务给“地平线计划”的科学家们提出了难题。例如,执行抓捕任务——在只需制服对方、必须保证其生命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大气层内的任何一种常规武器都完全不适合!
  麻醉枪?只要刺破宇航服,氧气就会转眼之间漏光!
  电击枪?宇航服本身就是绝佳的绝缘体!
  为此,科学家们设计出一种“近战燃气直喷武器”。从外形上看,它似乎是“旋转自稳香肠枪”加上了一套手柄,但实际原理大不相同。在该武器枪身中,安置有7副枪管,但里面没有任何微型火箭或者高压弹丸,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高爆炸药。宇航员一按扳机,炸药便会激发,大量高压燃气沿着枪管喷射而出,形成猛烈冲击波,将目标击倒!
  在这个意义上講,这把武器实际上可以称为“冲击波手枪”。由于燃气喷射出枪管后便会向四周迅速膨胀,导致气压降低,因而该武器的作用范围较短,只有0.9至1.8米,也就是一两步距离,所以只能近身使用。

弹簧动力弹珠枪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把枪的原理和淘宝上的玩具枪原理一样,都是用弹簧发射弹丸!和其他武器相比,弹簧动力的突出优点是结构简单,不容易发生故障——前提是保证足够的威力。“地平线计划”的科学家煞费苦心,依靠弹簧动力把0.54克的弹头打出305至457米/秒的速度。以这个数据计算,该枪弹头的枪口动能达到25至57焦耳,对没有防弹衣的血肉之躯而言,依然是杀伤力十足的武器。
  不过,该武器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每次射击之后,宇航员都要重新装填子弹,比较费时费力。而且,弹簧长期处在蓄力压缩状态,也有可能引起金属疲劳。最重要的一点,太空高温/低温交替的极端恶劣环境中,弹簧部件能否保证长时间正常运作,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这把枪最适合的使用场合还是地球——太空舱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偏离航向落入荒野,宇航员依靠弹簧动力弹珠枪防身护卫,足以对抗一般的野兽。

气瓶弹珠枪

  把“旋转自稳香肠枪”的便捷操作与“弹簧动力弹珠枪”的简易子弹综合起来,再采用高压气体作为动力,科学家们拿出了“气瓶弹珠枪”的设计。
  从外观上看,这是一根20厘米长的细管,枪管直径0.84厘米,上下的平行弹夹可以容纳25发球形子弹,使用者把持的末端用以容纳130标准大气压的高压气体。宇航员按动按钮,高压气体便能将弹丸高速发射而出。

气瓶刺针枪


  解决了“气瓶弹珠枪”的气密问题之后,另一种类似原理的“气瓶刺针枪”的诞生也是水到渠成的了。实际上,这和军迷朋友们所熟知的气枪,原理大同小异。这种枪的握把位置的气瓶储存有130标准气压的高压气体,前上方的弹匣内则是排列有一枚枚被称之为“刺针”的飞镖子弹。在接近真空的环境下,高压气体可以推动飞镖子弹达到每秒1000~1500英尺的速度。
  看得出来,为了征服宇宙,美国军方在最初的的确确是下了一番苦功。不过,随着卫星上天、航天员升空,美国人逐渐意识到进军宇宙的成本高昂,如果从一开始就谋求对抗和摩擦,那势必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因而,应该尽可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迈出走向太空的第一步。于是乎,美国陆军在月球建立军事基地的计划从来没有付诸实施,以上这些五花八门的枪械也没有进行过实际测试。当“阿波罗登月计划”圆满完结之后,“地平线计划”就被永久封存起来了。
  不过,当美国人结束了自己的尝试时,战斗民族——苏联人依然憋着一口气,脚踏实地地将实践进行到底。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把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太空之后,苏联政府便决定展开自己的军用载人空间站计划。按照两个超级大国你追我赶的发展势头,未来在近地轨道的竞争和冲突必将不可避免。要怎样才能在太空竞赛中占据主动呢?
  苏联人的解决方案一向简单粗暴——给空间站装上大炮,消灭对手的卫星和空间站!
  最终的结果是,苏联人研制出了配备23毫米R-23航炮的“金刚石”系列军用空间站。说到R-23,这可是苏联航炮发展史上的一代杰作,被Tu-22轰炸机采用作为标准自卫武器。在经过一定的改良后,一门特制的R-23M航炮被装在炮塔内,安置在金刚石空间站的前侧腹部位置。宇航员可以通过遥控操作,指挥炮塔指向不同位置,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敌方目标。这样一来,苏联人把人类的空对空战斗一下子从大气层内提升到了近地轨道——太空战争的时代到来了!
  唯一一个实际安装R-23航炮的“金剛石”,是1974年发射的礼炮3号空间站。苏联政府对外宣称这是一个民用的空间站,但是它实际上却安装有完备的军用侦察设施以及自卫武器。根据曾经登上过礼炮3号空间站的苏联宇航员帕维尔·波波维奇的描述,礼炮3号的确安装了R-23航炮,但是没有进行过载人情况下的试射,因为航炮射击所产生的后坐力会导致剧烈的晃动,相当危险。
  资料表明,礼炮3号上所装备的R-23航炮只在返回前进行了三次无人试射,总共发射了二十发航炮弹药。在进行试射时,空间站点燃了自己的减速火箭,以修正航炮发射时所带来的晃动。
  最终,这门特制的23毫米航炮在礼炮3号坠入大气层的时候,彻底烧成灰烬。
  有了礼炮3号的经验后,苏联人决定在后续的金刚石太空站上采用导弹代替航炮,作为自卫武器使用。但随着苏联解体,曾经的红色帝国在太空中与美国一争高下的雄心壮志,也就烟消云散了,配备导弹的“金刚石”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时至今日,今天的俄罗斯宇航员在前往国际空间站时,依然会携带一把猎枪升空。不过,俄国人并没有与外星人火拼的念头,也不会拿它轰杀异形,这把枪只是在降落之后用于打猎和防身。
  也许,当人类真正迈入深空纪元后,那些千奇百怪的太空武器才会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作者简介:点兵堂,网络自媒体,由多位国内著名军事/历史科普作家联合创办,各位作家拥有长期杂志发表及专业书籍出版经验,文章题材新颖、资料严谨、引人入胜。更多原创内容详见微信公众号:点兵堂,或者扫描二维码直接开启。
  【责任编辑:刘维佳】
其他文献
“讨好型人格”的人,活在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当中。为了尽可能满足别人的需求,他们违心地隐藏真实的自己,一次又一次降低自己的底线和原则。然而付出得越多,对于他人回应的执念也会越强,就越容易變得焦虑、自责,于是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底线和原则越来越模糊不清,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2018年3月14日,著名英国科学家霍金在家中安然辞世。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剑桥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降半旗纪念霍金,剑桥大学也刊发文章回忆了霍金的生平,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  霍金出生于1942年,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伟人之一。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与病魔抗争的岁月里,他凭借顽
我妈叫我起床时往往不会说准确的时间,而会说“快七点了”,但每当我起来后,却发现才六点半左右。就好像幼儿园的孩子和家长对“陌生人”这一概念理解不同一样,作为传播者的他们和作为听者的我们产生了一种理解上的偏差。   传播学原理中有这么一句话——传播过程中的错误产生于传播者而非听者——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家长作为成年人,有完备的认识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理应向孩子解释清楚“陌生人”的具体内涵,而他们却仅
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节期间,新宇陪爸爸妈妈回到农村爷爷家过年。他发现快七十岁的爷爷每天戴着老花镜拿着手机点点刷刷,忙着组织他们的中学同学聚会。听爸爸说,爷爷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没想到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爷爷在这偏僻的乡村组织同学会,用手机建立微信群,动员老同学参加聚会,利用支付宝收付活动经费,上“淘宝”买纪念品,上“携程”订酒店,上“大众点评”订餐厅……新宇对“物质幸福
舰队人员逐渐逼近的时候,我们正躲在河边。闪光灯在我头顶来回扫过,如机枪的扫射一般,照耀在血红色的植物群和黑檀树林上。我最好的朋友,贾斯帕,浑身无力地瘫坐在我身旁,紧紧地靠着我,我甚至能嗅到他身上散发的檀木气味,听到他急促的鼻息声在我耳边呼呼作响。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呼吸声。  汗水汇聚成河,从我的胸口顺流而下,我缓缓呼吸着富含矿物的氧气,森林浓郁的芬芳如胶水般黏在我的喉咙。如果我们被抓,我可能
“行星发动机城市版”海报- 北京电影《流浪地球》先导概念海报“行星发动机城市版”海报- 上海SFW为什么会选择将《流浪地球》影视化?  郭 帆:  在很久之前我就阅读过原著小说,这部作品应该是1999年创作,2000年发表的,最早在《科幻世界》刊发,当时印象还挺深刻的。  2015年中旬,中影的领导找到我,聊到几个项目,其中有三个是大刘的作品,《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当时想来想去,
近年来,“写作何为”这个曾经困扰过无数诗人和作家的思想命题,已经逐渐被我们遗忘。而在微信时代的碎片化阅读里,严肃的写作也越来越无枝可依。那些批量生产的网文,既让写作变成了一种流水线式的码字行为,同时也遮蔽了写作本身所蕴含的思想要义。那么,写作何为?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写作者们禀赋各异、怀抱不同,所以很难说有一个为什么要写作的标准答案。但概括而言,以下几点却是
最佳长篇小说奖  何夕  《天年》是一个更大的故事的开端,第二部《人类妖娆》正在创作之中。  这部小说中出现过一个比喻,天年就像是一个宇宙八音盒,虽然它发出的声音刚刚被某种智慧生命听到,但发条却是在百亿年前就上好了。正如恐龙虽然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但早在几十亿年前奥特云里的某颗彗星轨迹出现异变时,恐龙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从这个角度看,《天年》带有一定的宿命感。  曾有人问我,《天年》系列
1989年,郑琼20岁,高考第三次失利。在家待业两年后,她被父母找关系塞进了湖北咸宁一家工厂的质量检验科。她在这家工厂工作了两年,每天带本闲书上班。她不甘心,想离开湖北。  24年后,她拍的纪录片《出·路》在一百多个城市点映。这些年里,她被当作“中国纪录片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女人”,被邀请到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谈中国纪录片,做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评委。  郑琼当年虽然读了大量杂书,对文字异常敏
前不久,23岁的重庆小伙张鹏很郁闷——自己莫名其妙被客户投诉,理由是他在和客户用微信沟通的过程中使用了表情,客户觉得他“作为销售人员”“太傲娇”。这让张鹏觉得很委屈。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31.5%的受访者认为在网络聊天时使用“呵呵”“嗯”“哦”等词语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