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编“小护士”抢占低端市场欧莱雅重塑产品线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6136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莱雅在全球成功的秘诀可以归结为研发和全方位的品牌及产品结构,欧莱雅让旗下不同品牌之间相互竞争,建立一个研究中心与另一个较劲,建立一支营销队伍与另一支抗衡。他们至今彼此“争斗”,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打倒其竞争对手。收购“小护士”只是其中的一步棋。
  近日,欧莱雅集团在法国和中国同时宣布,收购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这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第一次收购中国当地品牌,这项交易也使欧莱雅在中国护肤品市场上的地位由第11名跃升至第2名。业内人士指出,欧莱雅一向擅长以收购地方品牌来占领市场,正如几年前通过收购美宝莲成功扩大中国市场一样,欧莱雅此次收购“小护士”,最终也会是一项划算的买卖。
  4年前,“小护士”的所有者深圳丽斯达公司正处于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欧莱雅曾贸然提出收购,并遭到不客气的拒绝。这期间,欧莱雅推出卡尼尔护肤品的计划因此耽搁。然而,经过长达4年的艰难谈判,欧莱雅最终成功地将中国本土品牌“小护士”收归旗下。“小护士”于1992年创立,是中国市场的三大护肤品牌之一,市场占有率达5%。据欧莱雅中国区总裁盖保罗称,“小护士在中国市场已经差不多达到了100%的知名度,品牌质量非常好。”
  据悉,双方在价格方面的分歧是主要的障碍。不过随着丽斯达品牌和研发后继无力,而欧莱雅出手阔绰,最终达成了收购协议。欧莱雅已经将小护士未来几年将得的利益提前支付给了丽斯达,这些资金使其可以发展其他的业务,而丽斯达的代价是小护士品牌、在全国的28000个销售网点、湖北宜昌的生产基地,以及小护士总裁李志达未来几年内不得涉足相关行业的限制。
  
  出手低端市场
  
  与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相映成趣的是,其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宝洁公司欲收购化妆品品牌羽西的消息同时传出,消息称,宝洁与羽西两家公司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接触,估计在2004年1月中旬达成最后协议。2003年以来,宝洁公司斥资59亿美元收购德国护发产品公司威娜(Wella),并巨资投入旗下护肤品牌玉兰油重整市场。目前,宝洁在中国市场拥有两个主要的护肤品牌--SKⅡ与玉兰油。两个品牌市场定位分明,SKⅡ主攻高端市场,玉兰油则主打中端市场。
  2003年8月22日,宝洁总部向全球公告,旗下护肤品牌OLAY(玉兰油)提前一年跃升为宝洁公司第13个身价10亿美元的品牌。分析认为,在此种情况下,宝洁将加速切入中国化妆品市场,收购羽西可能是其中重要一环。相比之下,欧莱雅则略显失势。
  业内人士指出,卡尼尔是欧莱雅品牌金字塔底端产品,其护肤系列仍未进入中国市场。在消费能力较低的中国市场,即使是属于欧莱雅低端产品的美宝莲、卡尼尔,也因为价格问题,被中国普通消费者认为是较高档次的品牌,销售能力远不及宝洁的玉兰油和本土品牌“小护士”、大宝。在全国超级市场的调查中,玉兰油、大宝和“小护士”基本上占据前3名,欧莱雅的品牌只占极少部分。这样,就使欧莱雅“金字塔”品牌体系的底座迟迟空缺。
  欧莱雅的品牌体系如同一个金字塔,从大众消费到高档消费整个环节都有与之相应的品牌。欧莱雅在中国从塔底到塔尖都有产品和品牌:大众消费品如巴黎欧莱雅、美宝莲、卡尼尔,专业美发如卡诗、欧莱雅专业美发,高档品牌如兰蔻、碧欧泉、赫莲娜,药房专销如薇姿、理肤泉。1997年以来,巴黎欧莱雅、美宝莲、卡尼尔、兰蔻、赫莲娜、碧欧泉、欧莱雅专业美发、卡诗、薇姿、理肤泉等品牌陆续进入中国。欧莱雅分别针对这四类产品建立了四大不同的销售渠道,并在分级市场都取得了较大的份额,比如兰蔻、美宝莲在各自的分级市场和不同销售渠道已经取得第一的份额。但是低端产品卡尼尔护肤品迟迟没有推出,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下,很难保证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成功。欧莱雅各个品牌在中国精心选择分销渠道,包括销量最大的美宝莲在600个城市的11000个销售网点在内,也不超过12000个。收购了“小护士”,不仅仅使其在中国护肤品市场上的地位由第11名跃升至第2名,清除了一个竞争对手,填充了金字塔底部,获得了分布广泛的销售网络,还增强了与宝洁等公司的竞争筹码。
  正如欧莱雅中国区总裁盖保罗表示,“小护士”品牌和欧莱雅公司有着共同的竞争对手,现在两个公司强强联合,可以更有力地抗衡竞争对手,扩大在护肤品市场的占有率。这也意味着,今年开始,欧莱雅将全面进入中国大众护肤品市场。
  
  品牌收购战略
  
  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莱雅就在巴黎成立了中国业务机构,90年代在香港分公司建立了中国业务部,并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设有欧莱雅形象专柜,测试中国消费群体对欧莱雅产品的市场反响。1997年2月,欧莱雅正式在上海设立中国总部,并在4年时间里将旗下14个世界性品牌中的10个知名品牌引入中国市场。2002年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达1.13亿欧元。在2003年的前3个季度,欧莱雅中国的销售业绩增长了66%。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欧莱雅增长最快的市场,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迄今为止,欧莱雅在亚洲国家的发展势头依然迅猛,其最大动力正是来源于它把亚洲市场作为今后数年扩展的目标。亚洲市场中,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
  中国化妆品市场正进入空前繁荣期,2001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达到400亿,2002年增长速度为14%-15%,实际销售总额为450-460亿,2003年增长速度也不低于15%,销售总额达到500亿元。市场总额已经跃居世界第八位,亚洲第二位。巨大的市场空间引得欧莱雅、资生堂、LG等国际化妆品巨头纷至沓来。
  然而,随着跨国化妆品公司大刀阔斧地进入中国,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品牌之间的购并、联盟、合作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亮点,可能最终会形成几个名牌主导市场的垄断局面。盖保罗表示,目前化妆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有的竞争对手都非常强大,它们很多都是国际性的知名公司,拥有强有力的科研以及市场开拓能力。
  自欧莱雅现任总裁欧文中1984年执掌集团帅印以来,欧莱雅就开始了收购地方品牌战略,收购品牌并为其制定全面的品牌发展战略,占领当地市场,同时推往国际市场。这种“买下当地品牌-实施改造-补充新品-推向国际市场”的品牌改造流程使欧莱雅品牌系列不断扩张,形成了各品牌互相补充的局面,建立了它的金字塔品牌体系。
  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对美国品牌美宝莲的收购与改造。美宝莲是美国田纳西州一家生产唇膏和指甲油的中档化妆品公司,先于欧莱雅进入中国市场,早在1992年之前就已在苏州建立自己的工厂。1996年,欧莱雅将美宝莲纳入自己旗下,在美宝莲商标的后面增加了“纽约”两个字,给美宝莲品牌带来了新的寓意,并推出了一系列色彩鲜艳、光怪陆离的唇膏。
  在成功收购了美宝莲品牌之后,欧莱雅不仅扩大了它全球市场的产品线,还取得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通过美宝莲的销售渠道,欧莱雅迅速渗透了中国化妆品市场。至2000年,欧莱雅在中国50多个大城市成立了870家专卖店,聘用了2000名专业美容顾问,并成功推广了欧莱雅、美宝莲、兰蔻、薇姿四个品牌。在此之后,欧莱雅又耗资3千万美元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建造了分工厂。专门生产大众化妆品的苏州工厂于1999年4月正式投产。新工厂将从事染发剂、粉底、睫毛膏和指甲油的生产,其生产能力将达到2千万套,并向欧莱雅全球市场供货。
  
  全球化品牌管理
  
  业内人士指出,跨国公司打开中国市场的品牌策略是,先以资本为诱饵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然后买断或租赁中方原有品牌的使用权,之后便把原有品牌冷冻起来,推出自己的品牌。而在冷冻中方品牌的过程中,外方利用原有品牌的销售渠道迅速铺开自己的产品。比如当年,中国最早的化妆品名牌“美加净”进入联合利华旗下后,就在消费者视线中消失了,其年销售收入从2.4亿下降到了6000万元;宝洁公司也用同样的手法把原来位居中国洗衣粉品牌前三名之列的“熊猫”洗衣粉“冷冻”了7年之久,取而代之的是“汰渍”和“碧浪”等品牌。因此有人担心,“小护士”被收购之后,会遭到同样的待遇。
  然而,这也许并不是欧莱雅的策略。对此,盖保罗表示“如果我们短时间内能收购一个中国品牌的话,不会盯着眼前一点营业额的增加,而是希望将其做成一个全球化的品牌。”据悉,欧莱雅收购成功的一个因素就是明确表示要保留“小护士”这个品牌,并在提出收购的同时提供了一个相当详尽的品牌发展计划书;并购成功后,同时负责卡尼尔和“小护士”的品牌经理将赴巴黎,通过法国的研发机构对“小护士”的配方进行改进,以赢得更广泛的中国消费者,然后,重新包装后的“小护士”将和卡尼尔一起上市。
  中国市场学会季周指出,欧莱雅是拥有500多个不同品牌,在100多个国家内成立品牌分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欧莱雅不但要充分利用整体竞争优势,还要兼顾不同品牌的相对独立性。欧莱雅在全球成功的秘诀可以归结为研发和全方位的品牌及产品结构。他认为,促使欧莱雅这一大企业进行创新的途径之一是促使不同品牌在不同地区相互竞争。欧莱雅赞成旗下不同品牌之间的相互竞争。它建立一个研究中心与另一个较劲,它建立一支营销队伍与另一支抗衡。他们至今彼此“争斗”,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打倒其竞争对手。欧莱雅通过不断向中国市场引进新的品牌以加强自我竞争。收购“小护士”只是其中的一步棋。
  
  板块:
  欧莱雅在中国市场投放的产品
  高档产品:兰蔻、碧欧泉、赫莲娜(高档百货商店销售,提供最好的服务);
  中档产品:卡诗、欧莱雅专业美发产品(在专业发廊销售)薇姿、理肤泉(在药店销售);
  大众产品:巴黎欧莱雅、美宝莲、卡尼尔等(采用“尽可能方便购买”的策略)。
其他文献
中国政府兑现了“向在华外商独资企业开放进口权与销售权”的政府承诺,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地区总部资格的外商独资企业,也因此成为了进口权首次开放的幸运儿。  近两年来,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大搬迁”,从香港、新加坡和东京迁入上海和北京,搬迁部门则集中于地区总部。  一年前,GE塑料集团亚太总部从东京迁至上海,其亚太总裁兼CEO藤森义明就表示:“中国市场已占通用电气塑料集团亚洲市场的一半,在其
期刊
正是因为1998年的政策之变,使很多国外的投资公司撤离中国,为中华煤气开辟内地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最近,香港燃气巨头——李兆基旗下的中华煤气国际有限公司在中国市场表现突出。2004年加速了北上扩张的步伐。1月13日,香港中华煤气与山东市煤气总公司合资成立山东威海港华燃气有限公司。14日,中华燃气又与济南管道煤气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济南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至此,中华煤气在山东青岛、淄博等地已拥有
期刊
中关村上空飘着数百亿美元    中关村是中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然而在其2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银行和投资者高喊我有的是钱,就是没有好项目。另一边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在高喊,我手里有很多好的技术、好的项目,就是没有钱。就好比天上飘着很多钱就是落不下来。   新华网报道,长期以来,中关村官员的苦恼之处在于,“资本家”有钱却不知投给谁最踏实,所以有种说法叫“中关村的上空飘着数
期刊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在政策方面进行倾斜,引起了海内外投资者,包括国际商会组织、跨国公司的强烈兴趣。东北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人才辈出,这些都是东北振兴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但仅有这些“硬”的优势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北振兴更需要破除一些旧的观念、旧的体制、旧的风俗,创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开明、更加现代的投资“软”环境。
期刊
各地“电荒”频发,促使核电发展规划被提上日程。根据规划,中国2020年前将投入3000多亿元人民币用于建造核电站,那么,投资商、设备厂到底如何把握如此大的市场商机呢?    3000亿“大蛋糕”    中国在历经电力紧缺的阵痛之后,开始思考国家的能源多样化问题,其中,被称为三大能源支柱之一的清洁能源核电,是最受注重的能源之一。  中国核电事实上已经发展了30余年,但核电发展规划从来都没有进入到全国
期刊
在中国,成功的投资银行家不仅是故事高手,还必须是整容专家、猎手、说客。  在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业务中,高盛、摩根斯丹利和美林证券有着其他投行所难以比拟的优势,再加上新近出现的竞争对手花旗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这5家国际投行瓜分了中国大型国企上市的市场。而新兴投行却盯紧民企,努力开掘中小企业资源。    为企业整容    美林证券(中国业务)主席刘二飞对投行的角色阐解有个经典的比喻——他把自己
期刊
长期运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东北人转变观念难,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体制依赖综合症。    豪放的另一面    东北人性情豪爽,待人接物不拘小节;讲义气,重朋友,为了朋友甘愿两肋插刀,把友情看得比性命都重要。  这种风格成了东北人的“标签”,但是它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维理念。因为办事粗放,不精打细算在商品交换中就容易吃亏,就容易被精明的南方商人算计。市场经济要求人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要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期刊
一些看似繁琐,甚至是画蛇添足的法定手续,有时候却能成为企业的“护身符”。    股权转让起纠纷    1994年2月26日香港的两家公司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转让在香港注册的C公司部分股权的协议(以下简称“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协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A公司将其持有的C公司200万股的股权转让给B公司,股权转让款共8000万元(港币,下同)。在合同签订当天,B公司支付1000万元给A公司,余款在
期刊
2004年原材料的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态势,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不会影响到投资趋向值得关注。  2003年以来内地投资热潮高涨,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石油等行业的投资增长迅猛。据统计,前三季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达到了1993年以来同期的最高水平。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各行业加大投资,使内地需求达到了近10年来的高峰,从而刺激了市场对钢铁、水泥、塑料、橡胶等原材料的需求,导致相关原材料价格在最近
期刊
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内部人员侵害单位财产的行为,往往无法可依。如何预防犯罪?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刑事立法,对于侵害私人和非国营单位财产的犯罪,仅仅包括盗窃、抢劫、抢夺、诈骗、敲诈勒索等罪名。这些罪名,所侵害的客体既可以是组织的财产,也可以是个人的财产。而对于主要针对法人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进行的侵害,规定的被侵害对象范围却过于狭窄,只对于国营企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