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煤气:搭乘政策顺风车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e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是因为1998年的政策之变,使很多国外的投资公司撤离中国,为中华煤气开辟内地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最近,香港燃气巨头——李兆基旗下的中华煤气国际有限公司在中国市场表现突出。2004年加速了北上扩张的步伐。1月13日,香港中华煤气与山东市煤气总公司合资成立山东威海港华燃气有限公司。14日,中华燃气又与济南管道煤气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济南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至此,中华煤气在山东青岛、淄博等地已拥有了7个合作项目。同时,济南也成为其在内地省会城市中投资运营的第3家合资燃气企业。
  香港中华煤气的高层主管何先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对中华煤气来说,2000年是个分水岭。因为这一年市场重新开放,以及中央政府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决定,使中华燃气获得了在内地飞速发展的机遇,一连拿下了24个项目。”
  何先生介绍说,中华煤气于1995年随着内地投资热潮的兴起而进入中国,一年内在广东省成立了3家公司——中山港华、番禺港华和广州东华。他解释说,之所以当时选择小城市,除了大城市的诸多壁垒之外,另一点是公司本身对中国市场不了解,在小城市可以拥有控股权。所以只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看一下在这样刚刚开放的市场中应该如何来运作,以及学习如何与政府打交道。
  由于中山、番禺的项目经营效果之好超出了中华燃气的预想,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华煤气又进入了几个城市的燃气领域。
  正当中华煤气雄心勃勃地在中国大肆扩张之时,内地的情况发生了变化。199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取消外商投资固定回报的优惠政策。何先生说:“对中华燃气来说,这个政策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不大的,但是,它确实影响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这一次打击使中华燃气在中国市场沉默了两年。直到2000年政策重新开放才让中华煤气找到了进军内地市场的机会。
  何先生很庆幸地说:“正是因为1998年的政策之变,使很多国外的投资公司撤离中国,为中华煤气开辟内地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譬如,苏州工业园壳牌燃气公司是壳牌集团在中国的6个石油天然气接入项目之一,壳牌公司在苏州经营数载,始终未能实现盈利,壳牌集团从两年前已决定退出天然气下游接入市场,中华煤气才“意外”地搭上了顺风车。
  2002年,在香港有着百年运营经验的中华煤气,凭借在燃气技术安全和管理上的优势,在取得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的股权后;又分别斥资6亿、2亿元人民币及3000万、2000万美元,参股武汉燃气热力集团;控股泰州市、南通市、南京市浦口区燃气管网;与无锡市燃气总公司签下总投资6000万美元的天然气一期工程阶段性协议,香港公司占股49%,并负责在无锡的经营;与珠海功控集团订下合资盟约,独家享有50年的全市燃气业务经营权;2003年,中华煤气又成功击败英国等公司赢得深圳燃气集团30%的股权。
  中华煤气开始放弃进入门槛较低、城市化程度不高的小城市,转变投资策略,寻求更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城市,抢先占领。
其他文献
声音    “我讲的所有内容都是经总理同意的。我可以如实地告诉你,我们提供的素材基本上都被采用了。不干涉就是最大的支持。从总书记到总理,到各位副总理,包括中央的其他领导,至今还没有一位跟我说过,哪一件事情不能审,或者说这个事情你们审了以后要高抬贵手。”  ——“铁面审计长”李金华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令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他本人也由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他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
期刊
英国驻华大使韩奎发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英国强大的研发力量和本国制造力雄厚的互补优势,借英国这只“肥母鸡”,产下中国产业技术化的“金蛋”。  英国驻华大使韩奎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很快,但是,目前其市场还主要局限在国内。对中国企业来说,走向国际市场是最迫切的需求。而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我们注意到,中国企业开始在欧洲设立研发机构和营销中
期刊
在内地宏观调控下,外商为何加快投资中国的步伐?为何偏偏在一些“过热重灾区”频频出手?  华夏证券公司宏观研究部诸建芳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次宏观调控实际上是一次清理市场环境、提高行业门槛的机会。短期内虽然存在投资风险,但长期来看,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投资机会。”  投资长三角的十大水泥供应商之一的嘉新水泥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张刚纶表示,宏观调控并不影响其企业做大做强。他认
期刊
对于香港来说,必须紧握着每一个内地经济不断成长的机遇,得到中央支持和推崇的“泛珠三角经济体”,更是不可不乘搭的“便车”。  香港贸易发展局去年举办了全球首个中小企市场推广日,为来自内地40个地区和香港本地的中小企业塔建了平台,让这些企业主难得聚首共磋商机后,今年会再接再励,准备年底再办一个类似的中小企推广日。不过,今年的活动安排却会加添创意,形象鲜明地、画出一个“泛珠三角馆”,让9省2区的中小企业
期刊
最难产的法律    新《破产法》  备受关注的企业破产法草案已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有消息说,这部走走停停长达十年时间的修订草案有望尽快走上前台。   中国现行的1986年出台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在颁布实施后的最初几年内“几乎形同虚设”。因为那时候基本上只有国企,而国企还没有多少破产的案例。到了1994年,国企开始破产试点,才同时启动新《破产法》研究。   据介绍,这部草案起
期刊
面对人们对绿色GDP所寄予的种种期望,经济学家范恒山提醒:绿色GDP的出台,将有助于修正干部考核体系,但不是纠正干部行为的全部,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GDP有助于弥补现行GDP的不足。  范恒山,经济学博士,著名青年经济学家。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主要从事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方案的研究设计和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文稿的撰写,提出了许多重要
期刊
中国企业家要想成功地进行多元化运营,仅靠悟性和运气是做不到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尖锐地指出,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导致了这种急于求成的扩张模式。  新疆德隆集团资金链断裂一事,成为各路专家和媒体跟踪的焦点。而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语出惊人:“在中国内地,像德隆这样的类金融控股公司还有三四百家,它们将给中国的经济运行带来极大的风险。”    急于求成的恶果    郎教授对记者解释
期刊
外资啤酒的第二轮抢滩与第一轮存在很大差别,这次它们寻找了一些中国战略伙伴,并更多了解了当地市场。此次大规模进军中国啤酒市场的国际啤酒巨头表现相当的谨慎,变得“聪明”了许多。  一场由洋啤酒主导的高端市场争夺战在中国大地上再次拉开序幕。    外资啤酒纷至沓来    哈尔滨啤酒争夺战终于落下了帷幕,世界第一大啤酒制造商安海斯——布希以大获全胜而告终。该酿酒商以6.5亿美元的出价击败对手世界第二大啤酒
期刊
为了减少不确定的风险,威立雅会在合同中把自身的意图用非常细致、准确的条文表达出来。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每个项目的运作,威立雅把负责运营管理作为合作的首要条件。  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水务巨头--来自法国的威立雅水务集团(原威望迪水务集团)在中国市场苦心经营、耐心等待20年后,终于盼到了政策大幅放开的日子。随着市场环境逐渐宽松,近一年来威立雅连续北上南下,攻城略地,全面展开在中国的投资合作:  2003年
期刊
中国政府兑现了“向在华外商独资企业开放进口权与销售权”的政府承诺,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地区总部资格的外商独资企业,也因此成为了进口权首次开放的幸运儿。  近两年来,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大搬迁”,从香港、新加坡和东京迁入上海和北京,搬迁部门则集中于地区总部。  一年前,GE塑料集团亚太总部从东京迁至上海,其亚太总裁兼CEO藤森义明就表示:“中国市场已占通用电气塑料集团亚洲市场的一半,在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