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诱发因素的差异分析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F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中国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诱发因素的差异。

方法

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纳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 854例。将患者分为4组:<55岁组(3 950例);55~64岁组(4 361例);65~74岁组(3 759例);≥75岁组(2 78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者之间临床症状和诱发因素的差异。

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性胸痛和大汗,分别占66.4%(9 863/14 854)和63.8%(9 471/14 854)。<55岁组、55~64岁组、65~74岁组和≥75岁组患者发生持续性前胸剧痛的比例分别为73.8%(2 915/3 950)、69.2%(3 016/4 361)、63.6%(2 394/3 759)和55.2%(1 538/2 784),发生放射痛的比例分别为36.2%(1 428/3 950)、34.1%(1 487/4 361)、30.9%(1 160/3 759)和25.9%(722/2 784),出现大汗的比例分别为70.0%(2 765/3 950)、66.5%(2 898/4 361)、61.8%%(2 323/3 759)和53.3%(1 485/2 7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19.4%(2 879/14 854)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明确的诱因。<55岁组、55~64岁组、65~74岁组和≥75岁组患者有诱因的比例分别为23.8%(941/3 950)、21.0%(914/4 361)、16.6%(625/3 759)和14.3%(399/2 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5岁组、55~64岁组、65~74岁组和≥75岁组患者近期过度不良生活方式的比例分别为20.8%(196/3 950)、11.9%(109/4 361)、10.1%(63/3 759)和9.0%(36/2 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中国近半数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没有持续胸痛和大汗的典型临床症状。近1/5的患者心肌梗死前存在诱因,而且年轻患者更常见。

临床研究注册号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注册号为NCT018746。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方法入选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的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37例,随访至2014年12月或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给予指南推荐的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定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较基线提高≥10%且LVEF ≥ 50%,同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
期刊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数据,术后当天及第1、2、3天用谵妄评定法进行谵妄评估。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术后谵妄组和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研究术后谵妄危险因素。结果225例患者入选,术后谵妄组12例(5.3%),对照组213例(94.7%)。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谵妄组年龄更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