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将通过对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影响探究,剖析同伴关系如何对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为日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经验,给予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人际交往能力
据有关数据表明2015年末中国的流动人口达到了2.45亿,其中随迁流动儿童达到了四千多万,而且在逐年增加。流动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是社会的一个敏感问题,无时无刻不引发着社会的关注,与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
流动儿童的发展受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而社会环境中的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同伴关系三种社会关系影响着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发展。流动儿童由于其流动性,使得他们的居住环境及接触的人在短时间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一来,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呈现出一些特殊弱势性:(1)同伴关系不稳定且狭窄;(2)同伴交往对象比较固定;(3)同伴关系交往不深。
一、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薄弱性及原因分析
影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流动儿童居所不断变换影响同伴关系的稳定性。流动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从一个环境到一个环境,不断变换,刚刚建立起的同伴关系不断被打破,难以形成固定的同伴关系;(2)流入地流动儿童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流动流动儿童的家境贫寒,自身的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进度、成绩不好等方面原因,使其易受到流入地同龄人的嘲笑和歧视,导致与流入地同龄人难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社会大环境中一些因素如网络、通信、城市化生活环境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流动儿童的交往方式、内容;(4)父母由于农民工身份的局限性和弱势性,很少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问题,功利化的社会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往的动机和交往对象的选择。这些因素使得大量的流动儿童没有一个同伴交往的良好平台,同伴交往内容贫乏,不懂甚至害怕与人交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在流动儿童中,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一定都是有着较好的同伴关系;人际交往能力薄弱的流动儿童,大部分同伴关系都得不到满足;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流动儿童其心理、人格及社会化等相比人际交往能力偏弱的流动儿童都要好。
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及正常社会化是彼此相关、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的介入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流动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流动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继而会促进其人格、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促使其正常社会化,而不良的同伴关系有可能导致流动儿童人际交往,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学习生活适应,甚至会影响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启示
当前社会工作者对流动儿童的介入很少有注意到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这一块,其实同伴关系的介入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面。通过影响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继而影响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对流动儿童的人格发展及正常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流动儿童的终身都是受益的。
(一)依托社区开展流动儿童服务
为了帮助流动儿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将存在社会交往障碍的流动儿童集中在一起,成立人际交往互动小组,在科学、合理的引导下,实现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逐步提高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个人人格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在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要发挥好引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设计、组织各种活动,充分挖掘流动儿童的潜力,改变他们自身不利于人际交往的思想、行为和习惯,让他们懂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协调家庭内部关系
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十分重大,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要充分考虑到流动人口家庭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因素,协调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完善家庭教育形式,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笔者在服务过程中也发现,亲子关系这一块由于父亲的特殊工作原因,流动儿童家庭男性亲子关系的缺失会比较严重,社会工作者可以介入,帮助流动儿童家庭重建男性亲子关系。
(三)促进学校人际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当介入到流动儿童所在的城市学校,积极融洽教师与流动儿童的关系,改变学校教师对流动儿童的不良态度,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边缘地位,并增强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以一视同仁的心态向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践行教师为人师表的高尚伦理精神;另一方面,还应当要求学校把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纳入到教学考核指标中,客观上促进教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状况负责。促进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交流和融合。在学校可以组成学习互动小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学习。
(四)完善社区服务制度
对流动儿童进行管理,使其与邻里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应完善社区服务制度,把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社区服务范围之内。要充分发挥社区内的资源优势,多组织社区内活动,让当地孩子与流动儿童一起参加,促进沟通,培养友谊和合作精神,消除社区内其他成员对流动儿童的偏见,扫除流动儿童自身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使流动儿童与社区教育活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史小花,阳德华.城市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0):72-74.
[2] 杨霞.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5):85-88.
[3] 颜科建.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
作者简介:邱志勇(1991- ),云南石屏人,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
【关键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人际交往能力
据有关数据表明2015年末中国的流动人口达到了2.45亿,其中随迁流动儿童达到了四千多万,而且在逐年增加。流动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是社会的一个敏感问题,无时无刻不引发着社会的关注,与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
流动儿童的发展受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而社会环境中的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同伴关系三种社会关系影响着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发展。流动儿童由于其流动性,使得他们的居住环境及接触的人在短时间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一来,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呈现出一些特殊弱势性:(1)同伴关系不稳定且狭窄;(2)同伴交往对象比较固定;(3)同伴关系交往不深。
一、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薄弱性及原因分析
影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流动儿童居所不断变换影响同伴关系的稳定性。流动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从一个环境到一个环境,不断变换,刚刚建立起的同伴关系不断被打破,难以形成固定的同伴关系;(2)流入地流动儿童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流动流动儿童的家境贫寒,自身的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进度、成绩不好等方面原因,使其易受到流入地同龄人的嘲笑和歧视,导致与流入地同龄人难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社会大环境中一些因素如网络、通信、城市化生活环境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流动儿童的交往方式、内容;(4)父母由于农民工身份的局限性和弱势性,很少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问题,功利化的社会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往的动机和交往对象的选择。这些因素使得大量的流动儿童没有一个同伴交往的良好平台,同伴交往内容贫乏,不懂甚至害怕与人交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在流动儿童中,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一定都是有着较好的同伴关系;人际交往能力薄弱的流动儿童,大部分同伴关系都得不到满足;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流动儿童其心理、人格及社会化等相比人际交往能力偏弱的流动儿童都要好。
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及正常社会化是彼此相关、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的介入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流动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流动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继而会促进其人格、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促使其正常社会化,而不良的同伴关系有可能导致流动儿童人际交往,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学习生活适应,甚至会影响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启示
当前社会工作者对流动儿童的介入很少有注意到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这一块,其实同伴关系的介入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面。通过影响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继而影响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对流动儿童的人格发展及正常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流动儿童的终身都是受益的。
(一)依托社区开展流动儿童服务
为了帮助流动儿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将存在社会交往障碍的流动儿童集中在一起,成立人际交往互动小组,在科学、合理的引导下,实现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逐步提高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个人人格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在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要发挥好引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设计、组织各种活动,充分挖掘流动儿童的潜力,改变他们自身不利于人际交往的思想、行为和习惯,让他们懂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协调家庭内部关系
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十分重大,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要充分考虑到流动人口家庭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因素,协调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完善家庭教育形式,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笔者在服务过程中也发现,亲子关系这一块由于父亲的特殊工作原因,流动儿童家庭男性亲子关系的缺失会比较严重,社会工作者可以介入,帮助流动儿童家庭重建男性亲子关系。
(三)促进学校人际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当介入到流动儿童所在的城市学校,积极融洽教师与流动儿童的关系,改变学校教师对流动儿童的不良态度,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边缘地位,并增强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以一视同仁的心态向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践行教师为人师表的高尚伦理精神;另一方面,还应当要求学校把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纳入到教学考核指标中,客观上促进教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状况负责。促进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交流和融合。在学校可以组成学习互动小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学习。
(四)完善社区服务制度
对流动儿童进行管理,使其与邻里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应完善社区服务制度,把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社区服务范围之内。要充分发挥社区内的资源优势,多组织社区内活动,让当地孩子与流动儿童一起参加,促进沟通,培养友谊和合作精神,消除社区内其他成员对流动儿童的偏见,扫除流动儿童自身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使流动儿童与社区教育活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史小花,阳德华.城市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0):72-74.
[2] 杨霞.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5):85-88.
[3] 颜科建.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
作者简介:邱志勇(1991- ),云南石屏人,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