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烟斗促成的《京华烟云》
烟斗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收藏价值。林语堂曾说:“口含烟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这种人都较为和蔼,较为坦白,又大都善于谈天。我总觉得我和这般人必能彼此结交相亲。”
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学家、小说家,被称为中国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爱烟,说尽烟的好处,在当今文学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林语堂嗜好收藏烟斗,所藏烟斗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烟斗除少数是他的亲朋好友赠送之外,绝大多数是他自己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且一一经过鉴定。他常年与之为伴,玩赏不已,其乐融融。
在林语堂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围着缭绕的烟雾,那流畅的文笔和源源不断的著述问世,无不得力于弥漫浓雾中迸发出的灵感。他的文章与烟犹如鱼水之情,难舍难分。对于这,从他那著名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创作便可见一斑。创作中,林语堂一支烟衔在嘴里,烟云不断从他口鼻中喷出来,室内烟雾腾腾,精神也是腾云驾雾般的自由流畅,这种心境的企求,是创作上的“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灵感)。作品叫做“烟云”,可以看出他心灵的向往。
林语堂吸烟始于何时,尚未知晓。但他对烟的颂扬从他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主编《论语》时就开始了。在这本半月刊上,常常有他写烟的文章,谈中国人吸烟的掌故,烟何时来华,从哪里开始等。尤其对他所佩服的清朝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编辑纪晓岚的那支特大的烟管,林语堂是不会忘记提及的。在纪晓岚的烟斗里,装一二两烟、吃一二小时的痛快之处也许对林先生曾产生过很大的诱惑。
“谁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绎发豁流,方有好文出现。读书亦必有会神会意,胸中三天窒碍,神游其间,方算是读,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林语堂说。
张伯驹:卖豪宅命也不顾
收藏有两大条件:一为财,二为才。张伯驹生于1898年,河南项城人,6岁时被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出生于富贵之家,为他日后收藏字画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张伯驹的收藏经历起源于1927年,这一年29岁的张伯驹无意中来到琉璃厂,在一家古玩店,他看到了一件用柳法书写的横幅——“丛碧山房”。
张伯驹对这横幅一见倾心,细看后发现这件书法作品竟然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惊喜之后,张伯驹决定买下此字。回到家中,张伯驹对康熙皇帝的御笔越看越爱,在自己编写的《丛碧书画录》中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因为特别喜欢“丛碧”二字,张伯驹还将当时他的居所(弓弦胡同1号)也命名为“丛碧山房”。据北京媒体考究,弓弦胡同1号占地15亩(10000平方米),原为晚清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是模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建造。
就是这么一座豪宅,张伯驹也能将其卖掉,筹钱收购藏品——隋代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1946年,北平琉璃厂一位叫马霁川的老板要卖《游春图》,索价800两黄金,几次谈判也只肯降到240两。不过当时张伯驹刚以110两黄金收购了范仲淹的《道服帖》,多年的收藏已经用尽家财。无奈之下,张伯驹把“丛碧山房”卖给辅仁大学,又让潘素变卖一件首饰,才凑够数目。
1941年,张伯驹到上海开会时被特务组织绑架,他们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潘素后来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后者却偷偷告诉妻子,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张伯驹冒着被“撕票”的危险与绑匪僵持了近八个月,最终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他才得以脱身。
王贵忱:像捧瓷器一样捧着书
收藏界有一种说法,“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王贵忱,1928年7月生。是中国著名的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被潘景郑先生誉为“魁奇之士”。
位于广东寺右新马路的家中,王贵忱的书分散在客厅、书房和会客室,五排靠墙的书柜基本上将全部的书收纳了进去,每本书都是整齐摆放,书口白净如新。即使案台上常翻的几本书,也是有序地摞积起来,丝毫不显杂乱。在文明路的旧居里,还有两个房间的书,没能搬过来,所谓搬家,简直就是搬书。
“普通的书,我不收。”王贵忱的藏书主要是善本、批校本、手稿本,“宋本不太完整,元本有两三种,明本最多,尤其喜欢收藏黑口本。”经王贵忱一手整理的《元大德本南海志残卷》《张荫桓戊戌日记》,依据的主要就是自己的收藏。
主人嗜书如命,书的待遇也依据价值的差异受到不对等的对待。好一些的书,做函套或加封皮,王贵忱懂得一些裱书的手艺,由他印、裱的《可居题跋》,在旧书市场上售价不菲。得到罕见的孤本,他还会花大价钱请专家装裱,金镶玉式的装池,“能干这种活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王贵忱说。
广东气候潮湿,书容易发霉,蛀虫多,龚自珍就曾感叹,天南金石恨贫,对藏书人来说,收藏善本书更非易事。为了更好地保存书籍,王贵忱的书房一定是居室中光线最好的一间,这一点无论是文明路的旧居,还是寺右新马路的新宅,无不是如此。他的新书房设在房屋拐角处,两边墙壁使用的是玻璃幕墙,房间亮堂,老东山别墅群也尽收眼底,“岭南的潮湿,比北方的干燥要好,太干燥,纸会脆化,在南方保存书的要义,是干燥、通风,”王贵忱认为,虫蛀对纸本的影响不会太大,问题是勤翻动,通气,虫蚀之害就少了。
在王贵忱的书房也还有一项讲究,动手翻书前,是必定要先洗手的,老先生容不得书本沾染一点尘垢。采访中提到某本书,他要么自己起身去把书找来,建议摄影师可以拍照,跑的次数太多,偶尔会叫一声“大武”,然后报上书名和位置,儿子王大武就轻手轻脚地捧上一本书过来了,就像手中捧着贵重的瓷器一般。
观点
启功:“玩物”是“研物”, 丧志是立志
“游手好闲”的文化升格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但王世襄的好友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他不但不丧志,反而立志。其实,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都是艰苦的学问。启功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架鹰走狗斗蛐蛐这些“游手好闲”的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使之升格,也能变成文化。
买家内行得靠金钱“泡”,卖家内行得靠时间“耗”
玩离不开知识素养,眼力的高低,价钱的贵贱,买卖的方法,无不体现买主卖主双方的聪明机智。柳萌作品《文坛亲历记》中讲述,小说家邓友梅和作家周明谈论文物收藏的故事:有位书画家去逛潘家园市场,看见一幅郁达夫字画,很想当时买下来,身上带的钱又不够。他正在琢磨如何办时,只听摊主说:“这可是‘有(郁)连(达)夫’的字啊,大名人,您还犹豫什么?”这位书画家一听,摊主把郁达夫念成了“有连夫”,说明是个半文盲,当然也就不会真正懂得这件墨宝的价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以合适的价钱买下了“有连夫(郁达夫)”的字画。这位书画家的判断无疑是对的,利用摊主不懂装懂的弱点,买下了自己喜欢的古董,从此也就成了古旧物玩家中的轶事。
买家内行得靠金钱“泡”,卖家内行得靠时间“耗”。有了这两方面的行家里手,这古旧物市场才会真正地成熟。
马未都与玩的心态:真假难辨时,只要自己欢喜就行
在著名文化收藏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马未都眼中,收藏没有绝对,大的行家也会走眼,把真品当赝品或把赝品当真品。例如,故宫现存成吉思汗腰牌,由张家口一个农民带到北京出售,开始就被一位行家视为赝品拒收。后来经大鉴定家史树青认定追回,这才由国家有关部门花钱收购下来。
古董鉴定家的眼力很了不起,他们的判断结论正确与否,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有古董起初并未被买家和卖家看好,无意间被大鉴定家朱家缙发现。他只随口说了句“这可是好东西”,此物身价立刻飚升几十倍。
正是因为鉴定家“口可吐金”,所以马未都开口都非常地慎重,从不轻言真假,生怕一件古董的真假轻重,在自己的话语中决定了前程。“玩家淘宝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份悦己的欢乐。正是因为有着这种心态,即使买到赝品也不苦恼。普通玩家,不为投资用,管它是真是假呢,只要自己喜欢就行。”马未都说。
烟斗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收藏价值。林语堂曾说:“口含烟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这种人都较为和蔼,较为坦白,又大都善于谈天。我总觉得我和这般人必能彼此结交相亲。”
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学家、小说家,被称为中国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爱烟,说尽烟的好处,在当今文学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林语堂嗜好收藏烟斗,所藏烟斗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烟斗除少数是他的亲朋好友赠送之外,绝大多数是他自己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且一一经过鉴定。他常年与之为伴,玩赏不已,其乐融融。
在林语堂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围着缭绕的烟雾,那流畅的文笔和源源不断的著述问世,无不得力于弥漫浓雾中迸发出的灵感。他的文章与烟犹如鱼水之情,难舍难分。对于这,从他那著名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创作便可见一斑。创作中,林语堂一支烟衔在嘴里,烟云不断从他口鼻中喷出来,室内烟雾腾腾,精神也是腾云驾雾般的自由流畅,这种心境的企求,是创作上的“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灵感)。作品叫做“烟云”,可以看出他心灵的向往。
林语堂吸烟始于何时,尚未知晓。但他对烟的颂扬从他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主编《论语》时就开始了。在这本半月刊上,常常有他写烟的文章,谈中国人吸烟的掌故,烟何时来华,从哪里开始等。尤其对他所佩服的清朝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编辑纪晓岚的那支特大的烟管,林语堂是不会忘记提及的。在纪晓岚的烟斗里,装一二两烟、吃一二小时的痛快之处也许对林先生曾产生过很大的诱惑。
“谁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绎发豁流,方有好文出现。读书亦必有会神会意,胸中三天窒碍,神游其间,方算是读,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林语堂说。
张伯驹:卖豪宅命也不顾
收藏有两大条件:一为财,二为才。张伯驹生于1898年,河南项城人,6岁时被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出生于富贵之家,为他日后收藏字画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张伯驹的收藏经历起源于1927年,这一年29岁的张伯驹无意中来到琉璃厂,在一家古玩店,他看到了一件用柳法书写的横幅——“丛碧山房”。
张伯驹对这横幅一见倾心,细看后发现这件书法作品竟然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惊喜之后,张伯驹决定买下此字。回到家中,张伯驹对康熙皇帝的御笔越看越爱,在自己编写的《丛碧书画录》中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因为特别喜欢“丛碧”二字,张伯驹还将当时他的居所(弓弦胡同1号)也命名为“丛碧山房”。据北京媒体考究,弓弦胡同1号占地15亩(10000平方米),原为晚清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是模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建造。
就是这么一座豪宅,张伯驹也能将其卖掉,筹钱收购藏品——隋代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1946年,北平琉璃厂一位叫马霁川的老板要卖《游春图》,索价800两黄金,几次谈判也只肯降到240两。不过当时张伯驹刚以110两黄金收购了范仲淹的《道服帖》,多年的收藏已经用尽家财。无奈之下,张伯驹把“丛碧山房”卖给辅仁大学,又让潘素变卖一件首饰,才凑够数目。
1941年,张伯驹到上海开会时被特务组织绑架,他们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潘素后来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后者却偷偷告诉妻子,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张伯驹冒着被“撕票”的危险与绑匪僵持了近八个月,最终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他才得以脱身。
王贵忱:像捧瓷器一样捧着书
收藏界有一种说法,“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王贵忱,1928年7月生。是中国著名的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被潘景郑先生誉为“魁奇之士”。
位于广东寺右新马路的家中,王贵忱的书分散在客厅、书房和会客室,五排靠墙的书柜基本上将全部的书收纳了进去,每本书都是整齐摆放,书口白净如新。即使案台上常翻的几本书,也是有序地摞积起来,丝毫不显杂乱。在文明路的旧居里,还有两个房间的书,没能搬过来,所谓搬家,简直就是搬书。
“普通的书,我不收。”王贵忱的藏书主要是善本、批校本、手稿本,“宋本不太完整,元本有两三种,明本最多,尤其喜欢收藏黑口本。”经王贵忱一手整理的《元大德本南海志残卷》《张荫桓戊戌日记》,依据的主要就是自己的收藏。
主人嗜书如命,书的待遇也依据价值的差异受到不对等的对待。好一些的书,做函套或加封皮,王贵忱懂得一些裱书的手艺,由他印、裱的《可居题跋》,在旧书市场上售价不菲。得到罕见的孤本,他还会花大价钱请专家装裱,金镶玉式的装池,“能干这种活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王贵忱说。
广东气候潮湿,书容易发霉,蛀虫多,龚自珍就曾感叹,天南金石恨贫,对藏书人来说,收藏善本书更非易事。为了更好地保存书籍,王贵忱的书房一定是居室中光线最好的一间,这一点无论是文明路的旧居,还是寺右新马路的新宅,无不是如此。他的新书房设在房屋拐角处,两边墙壁使用的是玻璃幕墙,房间亮堂,老东山别墅群也尽收眼底,“岭南的潮湿,比北方的干燥要好,太干燥,纸会脆化,在南方保存书的要义,是干燥、通风,”王贵忱认为,虫蛀对纸本的影响不会太大,问题是勤翻动,通气,虫蚀之害就少了。
在王贵忱的书房也还有一项讲究,动手翻书前,是必定要先洗手的,老先生容不得书本沾染一点尘垢。采访中提到某本书,他要么自己起身去把书找来,建议摄影师可以拍照,跑的次数太多,偶尔会叫一声“大武”,然后报上书名和位置,儿子王大武就轻手轻脚地捧上一本书过来了,就像手中捧着贵重的瓷器一般。
观点
启功:“玩物”是“研物”, 丧志是立志
“游手好闲”的文化升格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但王世襄的好友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他不但不丧志,反而立志。其实,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都是艰苦的学问。启功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架鹰走狗斗蛐蛐这些“游手好闲”的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使之升格,也能变成文化。
买家内行得靠金钱“泡”,卖家内行得靠时间“耗”
玩离不开知识素养,眼力的高低,价钱的贵贱,买卖的方法,无不体现买主卖主双方的聪明机智。柳萌作品《文坛亲历记》中讲述,小说家邓友梅和作家周明谈论文物收藏的故事:有位书画家去逛潘家园市场,看见一幅郁达夫字画,很想当时买下来,身上带的钱又不够。他正在琢磨如何办时,只听摊主说:“这可是‘有(郁)连(达)夫’的字啊,大名人,您还犹豫什么?”这位书画家一听,摊主把郁达夫念成了“有连夫”,说明是个半文盲,当然也就不会真正懂得这件墨宝的价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以合适的价钱买下了“有连夫(郁达夫)”的字画。这位书画家的判断无疑是对的,利用摊主不懂装懂的弱点,买下了自己喜欢的古董,从此也就成了古旧物玩家中的轶事。
买家内行得靠金钱“泡”,卖家内行得靠时间“耗”。有了这两方面的行家里手,这古旧物市场才会真正地成熟。
马未都与玩的心态:真假难辨时,只要自己欢喜就行
在著名文化收藏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马未都眼中,收藏没有绝对,大的行家也会走眼,把真品当赝品或把赝品当真品。例如,故宫现存成吉思汗腰牌,由张家口一个农民带到北京出售,开始就被一位行家视为赝品拒收。后来经大鉴定家史树青认定追回,这才由国家有关部门花钱收购下来。
古董鉴定家的眼力很了不起,他们的判断结论正确与否,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有古董起初并未被买家和卖家看好,无意间被大鉴定家朱家缙发现。他只随口说了句“这可是好东西”,此物身价立刻飚升几十倍。
正是因为鉴定家“口可吐金”,所以马未都开口都非常地慎重,从不轻言真假,生怕一件古董的真假轻重,在自己的话语中决定了前程。“玩家淘宝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份悦己的欢乐。正是因为有着这种心态,即使买到赝品也不苦恼。普通玩家,不为投资用,管它是真是假呢,只要自己喜欢就行。”马未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