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方药防治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变性疾病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n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中医“肾脑相关”理论,补肾方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变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大量相关报道显示,补肾方药在对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中,以其毒小效长和标本兼治的独特优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主要从复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方面,梳理近年来补肾方药对这3种疾病的防治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系统而深入的实验研究,寻求潜在治疗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针灸治未病是由古至今践行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典型疗法之一.文章主要总结论述针灸治未病的历史渊源、古今应用、作用机制,对比分析了针灸治未病古今应用的异同;提出从良性预应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稳态调节等角度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作用机制;指出“传承经典理论、明确临床疗效、揭示科学机制、创新新兴工具”可能是针灸治未病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红花,以花入药,可药食同用,是最常用的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的中药材.近年来研究发现红花药理作用多样而广泛,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抗缺氧、补充微量元素、调节生殖和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红花在呼吸、代谢、生殖等系统疾病治疗方面应用广泛,其作用于机体的机制和靶点也有着更深入的研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故文章从红花的药理作用着手,综述红花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靶点,以期为资源综合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临床疗效确切的有毒中药应用广泛,具有有效性和毒性的双重效应,其传统用药途径以口服为主.肠道菌群寄居于消化道中,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功能和代谢产物)是有毒中药发挥双重效应的潜在“靶点”.文章旨在从有毒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有毒中药的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研究进行系统阐述,为后续有毒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二至丸源于《扶寿精方》,由女贞子和墨旱莲两味中药等量(1∶1)组成,是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的经典方剂.二至丸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及其皂苷、苯乙醇类及其皂苷、黄酮类及其皂苷、有机酸类、香豆素类等.药理作用丰富,临床应用广泛.文章对近年来二至丸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二至丸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调神是针刺治疗的最高纲领,其内涵由“本于神”“治神”“守神”3个概念共同组成,因而总有混淆不明之处.为了将调神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操作,孙远征教授在阐明三者定义的基础上重点着眼于“本于神”及“守神”,首先注重对患者情绪、精神、思维等活动的调节,其次根据经络辨证简穴疏针,巧妙地利用腧穴相伍的效能治疗疾病,最后重视针下的感觉与补泻手法的应用以优化针灸的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思想,将中医四诊进行融合研究是中医诊断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近年来,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引入,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实现单一诊法的客观化,在应用中并不能发挥四诊合参的优势.文章通过梳理四诊合参方法、四诊合参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四诊采集设备集成、四诊数据智能化融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这一领域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大别山山脉地跨安徽省、湖北省与河南省,生态环境良好,药用植物资源众多,许多新分类群相继被发现.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别山区植物新分类群,文章对近40年来在大别山区境内发现的植物新分类群进行系统梳理.至今为止一共报道了62个新分类群,含52个新种,1个新亚种,7个新变种,2个新变型,其中安徽大别山区有50种,河南大别山区有9种,湖北大别山区有3种.根据药用植物亲缘学,一些新分类群可能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章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从《黄帝内经》时期到现代医学的发展中,探讨历代医家对该理论不同的阐释和观点.从《黄帝内经》时期对“卧不安”仅是“胃不和”之兼症的阐释,到后世医家认为“卧不安”即失眠,是“胃不和”可引发的一种独立疾病,且两者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由此文章分别从中医之经络循行、五行相生、气血营卫、脑胃相通理论以及借鉴现代肠-脑轴理论的相关研究来进一步说明胃系疾病与失眠之间的联系,并综述目前临床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临床运用湘西刘氏小儿推拿独特的“五经配伍-推经治脏”理论,指导小儿常见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文章通过探讨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缓解期人手论治RRTI的中医治疗原则与刘氏小儿推拿肺病虚证“补三抑一法”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刘氏小儿推拿“以推代药”的思想.在该理论指导下,精准辨证施穴,优化儿推配穴,凝练核心处方,为临床防治RRTI提供了有效的小儿推拿思路.
血小板生理病理性变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主要因素之一,抗血小板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热点.在血小板活化、聚集等过程中,与血栓和炎症反应息息相关,而且其调控机制复杂、药物的作用靶点繁多.临床上,中药的抗血小板作用显著,以及近年中药干预血小板活化与聚集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文章中主要整理了血小板活化、聚集时常见的调控机制和传统的中药在以血小板为靶点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为MAPK、PI3K、SFK等机制调控,调节血小板中药以川芎、人参、丹参等研究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