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行三棱镜递减治疗的斜视度数≤25三棱镜度(PD)的17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4~60岁。三棱镜递减治疗法为首次给予患者压贴欠矫度数的三棱镜,随患者斜视度数的减小逐渐递减压贴的三棱镜度数。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时统计治疗效果。治愈标准为摘掉三棱镜、复视消失及眼位正位。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斜视度数、近立体视(Titmus立体视觉图)、Worth四灯试验、同视机融合功能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主要为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7例患者中15例为近视眼,2例为正视眼。治疗前戴屈光矫正镜看远的斜视度数为(15.76±5.24)PD,看近的斜视度数为(13.94±5.83)PD。治疗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达治愈标准;其余10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数分别为(10.60±7.16)、(9.80±6.00)PD,与治疗前的看远、看近斜视度数(17.50±5.40)、(16.10±5.47)PD比较均明显减小(t=3.69,4.10;均P

其他文献
MRI影像组学从MRI图像中提取大量高维特征,结合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无创获取肿瘤整体异质性信息,已探索性应用于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的疗效和预后并展现出良好效能。虽然目前因缺乏足够的标准化定义及生物学验证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但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对MRI影像组学在乳腺癌NAC疗效和预后中的应用进展、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种方法,近几年才应用于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研究。大体上,该方法在GBM的应用主要分临床、病理及自身效果比较这三个方面。进一步细分,深度学习在GBM的临床应用又分为患者的预后判断、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肿瘤的放疗三个方向;在GBM的病理应用分为分子及基因表达状态的判断、病理组织的识别。在深度学习方法上,用的最多的是卷积神经网络,其他的研究尚包括不同深度学习模型间的效果比较,源自不同MRI序列的深度模型建立等。本文就深度学习在GBM的应用展开综述。
影像基因组学通过建立基因与非侵入性成像特征之间的联系,对基因的表达进行无创、实时及连续的监测,从而通过影像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分级、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分子层面的预测、分析,实现精准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影像基因组学,并在不同的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阐述了基于影像基因组学在胶质瘤、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肾癌、前列腺癌诊断、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潜力。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resonancevesselwall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块的负荷及斑块易损性,从而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寻找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力图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颅内动脉斑块
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cognitivedecline,SCD)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早症状,发病率较高。由于缺乏客观量化的诊断金标准,SCD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评估,容易导致误诊和延误治疗。本文就结构磁共振、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动脉自旋标记在SCD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目前多模态MRI证实了SCD存在“SCD-轻度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动态进展的趋势,为SCD的早期诊断、认知下降严重程度的评估和预后方面提供更多的评估信息。
期刊
近十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斜视与小儿眼科领域不断有新的手术方式出现。这些新的手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斜视矫正手术的效果,对于恢复、重建斜视患者双眼单视功能、改善外观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对新术式的了解得还不够透彻,在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梳理并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临床上较受关注的新术式的设计原理、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进行综合介绍和分析,以期为国内同道合理开展斜视新术式提供参考。
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斜视类型,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年龄较小、检查欠配合、外斜视控制良好或不愿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随访观察或其他非手术治疗。然而,由于对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手术时机以及不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适用对象、有效性和可能风险缺乏深入理解,针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处理,尤其非手术治疗还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基于国外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对间歇性外斜视的非手术处理作一客观评价,以期同道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可引起眼部疾病。目前临床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眼病缺乏统一认识,多数眼科医师仅凭个人经验进行诊疗,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也缺乏统一标准。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组织我国眼病及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专家,在参考相关文献和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达成共识性意见,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眼病的规范化防控。
全身麻醉下眼病检查(EUA)是诊治婴幼儿致盲眼病的关键方法。目前国内对EUA的重视和认知程度不足,开展EUA的方法和流程等缺乏统一标准。为了规范推广EUA,发挥其重要作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眼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反复讨论,提出我国规范化开展婴幼儿EUA的共识性意见,供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参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