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背影:虚掩之门内的双向对视

来源 :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feng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西才让的散文诗组章《西藏:虚掩之门》第一章从14世纪罗马方济会修士鄂多立克晚年在病榻上的口述场景开篇。作为一个修行人,鄂多立克首先注意到的肯定是东方中国的这个少数民族奇特的生死观。这是一个西方人在推开西藏这扇虚掩之门后产生的最初的震撼。在整部组诗中,这种震撼感不绝如缕,直到五百多年后的1904年4月,在英国荣赫鹏远征军医士长沃德尔笔下,仍然是“拉萨充满了世纪的诗歌,是永生大喇嘛的神秘之都,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由一种无法揭开的神秘面纱遮盖”的惊叹。
   这就为组诗奠定了一个叙事基调:西藏的神秘,与发现的惊奇。西藏本来就是“神秘之地”的代名词,扎西才让又借助一双双“他者之眼”,更使其具有了双重的异域感。总体来看,这组散文诗,以时间为经线,沿着西方探险家、旅行者、传教士、商人在西藏的足迹,再现他们对西藏留下的印象和观感,用雪泥鸿爪的方式,捕捉他们的心灵印记。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时间之门,那个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西藏,在历代西方探险家眼中却呈现出一组全然不同的历史风貌。
   组诗的素材来自于不同时代的欧洲人留下的不同的文本,扎西才让的写作,是对于这些文本题材的再处理,是对于文本中的叙事经验的二次想象与再造。但他所处理的并不是原文本的全部内容,而是只摄取了其中的部分叙事元素,比如一句话、一个行动,或者一个场景。他从中提炼了诗的意味,构成了他的散文诗的叙事内容。因此,对于扎西才让来说,这是一次与遥远的西方叙事经验的跨时空相逢。而对于散文诗的文本自身而言,这是与其它文本的一次互文实验,是叙事的合奏,也是经验的交叠共生。
   面对漫长的历史跨度,在时间的表现上,扎西才让选取的基本上都是“瞬间”素材。他剪取历史,通過一个个瞬间,来指涉一个历史性的时间长度。所以,每一首诗里每个精确的纪年数字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时间意象,格外值得注意。从1328年到1942年的这个时间序列,支撑起了这组散文诗的历史框架。不同时代的时间元素,赋予他笔下的事物以不同的光晕和色泽,赋予他的叙事以特有的语感和节奏。
   如果说西藏是一扇“虚掩之门”的话,扎西才让打通了门里、门外的视角,在“内”与“外”之间自由切换着经验的触角。与其说他是从历史上的探险家的眼光在看一个时间长河之中的陌生的西藏,不如说是在借助这个由观察和想象叠加而成的“西藏”的反光,来反向观察历代的西方探险家的心态和形象。可以说,他就是“虚掩之门”后的那一双东方眼睛。借助这双眼睛,我们看到了从14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一路走来的欧洲人形象:他们中有筚路蓝缕的传教士,“终年打赤脚、穿褐衣的苦行修士”鄂多立克,“狭长的面庞上,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的安德拉德;有在西藏停留期间,充分感受到西藏的美好与诗意,“记述了一个‘慷慨、乐观而又充满感情的时代’”的殖民官员波格尔和他的同僚塞缪尔;也有感受到布达拉宫的神秘和庄严氛围,感受到亚洲不同族群的人“在山下祈祷,在城里欢笑……”场面的英国医生马吝;还有被一个藏族妇女当成异国“姐妹”的安妮·泰勒;还有在严酷的藏北无人区深陷旅途中的艰险与困顿的探险者……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方旅行家对于西藏的善意与好感,是他们作为地球旅行者的平等视角,是陌生的人类相遇时的友善和喜悦,是对于异域的惊奇与敬畏。对于带着和平与情谊而来的西方人来说,西藏这扇门,始终是不设防的、虚掩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善意、诚意、智慧和耐心,你就能轻轻推开它。
   而随着时间镜头的拉近,在这些西方人中,也出现了征服者和入侵者的身影:荣赫鹏远征军来了,在医护官沃德尔的日记中,充满对拉萨的赞美和向往,也满怀殖民者征服的野心。《江孜保卫战》中写道,“1904年7月7日,一个被西藏的鲜血逐渐凝固的日子”,“入侵者在步枪队的掩护下进入圣地”,但面对这一历史事件,扎西才让的笔触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殖民者的批判和历史的悲剧性的渲染上,而是通过沦陷后的江孜的巨大牺牲和奇异的平静,点出了西藏文化所具有的巨大的韧性:“当入侵者在步枪队的掩护下进入圣地,拉萨居民视他们为过客。当入侵者笨拙地走下山道,护栏后的高僧们,带着平静的表情目睹了日落。”这样的笔触中深藏着佛陀的大悲悯情怀和历史的超越性。
   在看到这组诗时,我又一次下意识地翻开了书架上由友人翻译的一本译著:19世纪末的英军上尉汉密尔顿·鲍威尔所写的《旅藏日志》。在本书译者序中,友人谨慎地提示到:“其日记中所暴露出的诸种态度与看法,都足以给那些不能清醒识别他人侵略野心的人,敲响警钟。”当然,我并不熟悉扎西才让这组散文诗所涉及的大量关于欧洲人进藏探险、科考、传教活动的史料,但我想,其中肯定也少不了像鲍威尔书中那样对西藏带有偏见与无知,甚至陌生到滋生敌意的一些描写,历史的具体情形肯定要更为复杂和严酷得多。但是,作为一位具有宽广胸怀与历史眼光的藏族诗人,扎西才让在史料的取舍中,却有意识地避开了地缘政治、文化冲突乃至意识形态差异等更为复杂的领域,舍弃了那些由于历史的局限而对西藏存在认知谬误的部分,而撷取了其中富有真、善、美的叙事元素,从诗学入手,提炼成了新颖的诗意。在扎西才让看来,这些欧洲人的西藏之行,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之旅,是一个审美的历程,是西方与东方在美学上的相遇。从人类精神的共同趋向出发,他显然更愿意把西藏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审美对象,一个人类的诗意想象共同体。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也是符合藏文化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精神的。
其他文献
散文诗是一个相当含混的概念。我们用这个名称来称呼从完全的诗到完全的散文甚至是拙劣的散文的许多大不相同的东西。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圣琼·佩斯的《阿纳巴斯》,屠格涅夫的《爱之路》,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纪伯伦的《先知》,鲁迅的《野草》,统统被称为散文诗。要从这些相去悬殊的作品里,来给散文诗的性质做一个总结是困难的。散文诗到底是什么?瓦莱里认为,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存在两极
摘要:我国中、高等教育领域的生源争夺战越演越烈。在严峻的生源竞争环境下,各高职院校构建招生长效体制,至关重要。始终坚持办学方向,为当地提供社会服务;依附产业、企业,设置行业所需的专业;创建职业教育集团,共享集团“生源链”成果等是构建高职院校招生长效体制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招生长效体制;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
李俊功:1965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通许县。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诗刊》《散文诗》《青年文学》《星星》《诗潮》《延河》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90年》《中国年度散文诗》《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卷》《中国百年散文诗经典》《中国一百年散文诗大系》等选本,著有《梦园》《弹响大地风声》《长昼》《披褐者》《开封,开封》《河南散文诗九家·李俊功卷》《五种颜色的春天
海 滩  ……涨潮,那样宁静,那样柔和。夕阳在海面上点燃起巨大的火柱,海水平静地一点一点浸吞沙滩,发出悦耳的有节奏的浪声……我,一个孤独的徘徊者,在被海的舌头舔湿的牙床上走着,沿着一条浪线向前走着,脚下的沙滩柔软、平和。尽管不久,我踩下的脚印将被海潮抹去,这行脚印划出的区域将被海水占领,但沙滩却对这一切默默接受。  脚印。脚印。难道我对生活也抱如此的态度吗?默默地接受。接受一切不公平的挑战,接受也
一定会有掀动风暴的大事物  躲在冬天的深处。  冷气、病毒、口罩,瞬间掀起一场白色风暴。  一堵墙、两堵墙、三堵墙,那么多人端坐其中。  等待日落,等待日出,等待空白,翻来覆去听一首歌,还有多少人想说,终于把日子过成了想要的模样!  是到了该谈一谈什么的时候了,前尘往事……终有清算一说。  白衣、口罩、体温枪、出入证,哦,我站在大风口的兄弟姐妹,他们正用一己之力,阻挡着狼群!一定能够守得住、镇得住
读雨倾城的散文诗,上手便被她的几个意象所吸引。  譬如《我爱它无可替代的安静》中的“苇”,赋予芦苇以“静谧”:或者赋予“静谧”以芦苇的形象。譬如《到开阔里去》《这是谁的河流》和《南县,我就在它们身边》等篇章中的“水”,其形象相同,而“意”则不一样。或是一段美好的岁月:或是爱情或命运:或是“静”的化身。“水”这个意象,在雨倾城的作品中,应用得比较广泛。  寄情山水,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看家本领:而散
牛角梳的哽咽   牛角梳在晨光微起时炫舞于新娘鬓角。   发缕如黑瀑顺势倾泻,姣好的脸庞,酡红、粉黛,两丝银白被微阳皴染了底色。   巧匠在午时细细打磨,犀利的锯齿渐趋圆融,蕴涵通透的肌理,泛着岁月的幽光。   这温润如玉的牛角梳,源自犀牛角、水牛角,抑或黄牛角?不得而知。只知自茕茕孑立的祖母手中传下,便封藏了待嫁娘的眼泪,迷醉了神性时刻的允诺。   那梳子反面的一抹醒目烟黄,是犀牛泣血
摘要:当前,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融入“双气缸顺序动作回路的组建与调试”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企业任务贯穿课堂,会大大提高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生产需求的匹配率,达成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产教融合;专业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
【项目简介】  常州市朝阳中学2019年成功申报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互联网时代的读写品质提升’项目”,多年来一直基于真实情境和生命成长,关注学生读写状态的改善。通过环境的营造,分主题纵向贯通、横向勾连、融通读写,促进核心素养落实和办学品质提升。在互联网环境中,众筹共建读写品质课程,以线上线下融通的方式,打造滋养生命的“读写嘉年华”。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读写品质提升”项目通过开展书香校
草木有草木的倒影,石头有石头的回声。大地上的事情,让人如此怀念。  大地是一列金黄的火车  大地是一列金黄的火车。  在梦中,九月的风吹着。稻谷的清香,田野的阳光,使我放下尖锐,偏向于柔软的表达。  假如我要依附,无疑,粮食的光芒是最好的。  村口那枚熟透的月亮,等待着梦中人——回来,采摘。  日历空着一笺怀想  处暑,日历空着一笺怀想。乡下种棉花的土地,空着。  日色退隐。摘新棉的記忆被黄昏拦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