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澄迈县大丰学校肖杨小学澄迈571900
【摘要】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咀嚼品味、涵泳揣摩。使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潜心会文咀嚼品味涵泳揣摩
这个学期,我参加片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听一位女教师上《放飞蜻蜒》一课。授课流程还算顺畅:复习词语——导入新课——阅读理解——指导朗读……然而,到后来,也许是时间不够吧,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说说,陶行知是怎样一个人呢?还不等学生思考回答,老师便急急告诉学生:陶行知是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善于引导的得人。无独有偶,在参加片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听另一位女教师教学《鹬蚌相争》一课,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时提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还没等学生回答,老师便将寓意和盘端出(完整地展示在屏幕上)。我心里想:教学需要告诉,但这样的“告诉”方式是不对的。
特级教师虞大明说:“‘告诉’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教师告诉学生;第二重:学生告诉学生;第三重:文本告诉学生。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追求‘告诉’的第三重境界。”虞老师说得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让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告诉”的第三重境界——让文本告诉学生。
1.当学生心存疑惑时,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让文本告诉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这个时候,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将答案完完全全塞给学生,而应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让文本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亲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我教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后,问学生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一个平时爱问问题的学生——李斌举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拦腰切苹果并不复杂,怎么说是创造力呢?”问题一出,部分同学笑了起来。我略一沉思,觉得这个问题乍一听,有些幼稚可笑,站在学生的角度仔细一想,还真一下子说不明白。但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因为课文已经学完,学生还心中存疑,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不深入,还不透彻。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也只能是“隔靴搔痒”,只有引领学生再次潜心会文,让文本告诉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自我释疑。于是,我引领学生再次沉到文本中去,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求答案。
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却不容易。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谁能帮助李斌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自由默读后)
生:创造力就是方法与众不同。
师:能不能说具体些?
生:就是别人切苹果都是直着且,小男孩却是横着切,方法与别人不同。
师:你从切苹果上说明白了。
生:课文第3自然段说:“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却是拦腰切下去。”就是说,小男孩的切法跟人们通常的切法不相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创造。
师:理解得好!
生:我从课文第4节中的“循规蹈矩”一词想到,平时我们做事情,都是照着别人做过的方法来做,自己想出的新方法就是创造力。
师:你能从“循规蹈矩”一词想到平时做事情的不同。很会思考。
生:我觉得主要在于思考,因为人们平时做事,都是照着别人的经验思考的,这就叫“循规蹈矩”,思考与别人不同,做事情也就会与别人不同。这就叫创造力。
生:课文是想通过“切苹果’’这~件我们都知道的事情来说明想别人所不想的,就能做别人所不做的,这就叫创造力。
师:你很会概括。这就是这篇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
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没有直接给学生讲道理,只是引领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去,学生在再次潜心会文中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理解了什么叫创造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切实实地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注意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就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催生学生的智慧。
2.当学生理解肤浅时,引领学生咀嚼品味,让文本告诉学生。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满足于学生对文本的表层理解,学生一日初步感知文本的意义,教师便予以肯定,一带而过。阅读教学要注重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师不能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应引领学生咀嚼品味,让文本告诉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思。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哪吒闹海》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大战夜叉’’时,学生通过自读,只从字面上肤浅地感悟到哪吒的机灵、勇敢和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被挖掘出来。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思,让文本告诉学生哪吒的个性特点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老师作了如下引领——
师:请大家再来仔细阅读第一句话,想一想,当夜叉从水底里钻出来,看见一个娃娃在洗澡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以为是谁掀起的滔天巨浪呢,原来是一个娃娃呀!
生:这个小娃娃有啥了不起的,我一斧头就能把他砍死……
师:你觉得夜叉怎么样?
生:夜叉太自负了,他看哪吒是个娃娃,就认为哪吒本领小,其实他想错了。
生:夜叉趁人不备,就下毒手,真卑鄙!
师:是啊,看到这里,我们真为小哪吒捏一把汗,可是小哪吒是怎样对付夜叉的呢?请大家再读读第二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小哪吒“一闪”,便躲过了斧头,真机灵。
师:“一闪”是什么意思?
生:指身体向旁边躲避。
生:虽然哪吒正在洗澡,没提防夜叉突然下手,可是哪吒反应极快,一下子就闪开了。
师:这“一闪”把哪吒的机灵刻画得栩栩如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哪吒仅仅是“闪”吗?他还做了什么?
生:哪吒“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
师:“随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马上、立即……
师:这里能不能用“然后…接着”呢?(出示换词后的句子)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在和课文上的比较阅读体会。
生:“随即”说明哪吒速度更快。
生:用“然后……接着”,让人觉得哪吒在闪过后才取下乾坤圈,动作太慢。
师:“闪”和“随即”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哪吒的机灵、果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将小哪吒的形象读出来。
上面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理解肤浅时,教师没有灌输或说教,而是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咀嚼品味,让文本告诉学生夜叉从水底出来乍看到哪吒时的想法,告诉学生哪吒是怎样的机灵,告诉学生哪吒是怎样的敏捷,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哪吒的个性特点,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含义,很好地进行了语言训练,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当学生见解偏离时,引领学生涵泳揣摩,让文本告诉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这些多元理解中,这些独特感受和体验中,有些是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这个时候,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告诉,而应引领学生比较揣摩,让文本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走上理解的正确轨道。
例如,我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最后一节,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理解。有的说:爱因斯坦很诚恳,在小女孩的妈妈面前很谦虚。有的说:爱因斯坦工作那么忙,还抽出时间教小姑娘做数学作业,说明他乐于助人。有的说:小女孩很尊敬爱因斯坦,主动教爱因斯坦穿戴和布置房间;爱因斯坦很关心小女孩,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这时,有一位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爱因斯坦说的话不对。他先说什么也帮不了小女孩,后又说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前后矛盾。,,“是啊。这不是相矛盾吗?”男孩子的话仿佛给平静的湖面投进一块石头,激起了思维的涟漪。我先是一愣,继而心里笑了:多细心的孩子啊!但我没有直接指出爱因斯坦的话是否不对,而是引领学生作如下涵泳揣摩——
师:你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说明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老师很欣赏你这种敢于怀疑的学习态度。但爱因斯坦说的话对不对呢?是不是前后矛盾呢?请大家在认真读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有正确的理解。
(生再次认真读书,约3分钟后)
生:我觉得爱因斯坦说的话是正确的。他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意思是除了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别的什么也帮不上小女孩。
生:什么也帮不了她,“什么”指的是像小女孩教的穿戴、放东西等其他事情。
生:我觉得爱因斯坦说的话并不矛盾。我们平时不也这样说吗?例如说“我什么也不懂做,只懂得帮妈妈打水。”谁都知道这样说的意思是:除了帮妈妈打水,别的都帮不上忙。
生:我从前面第4自然段中知道,爱因斯坦很谦虚。他这样说,是觉得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这点小事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而小女孩却教了他那么多,觉得很不好意思。所以这是他谦虚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也没有前后矛盾。
这个教学片断中,对于爱因斯坦说的话,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离。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如何,怎样怎样,也能解决问题。但是,这样一来,学生也许心里头不服气。我引导学生再次联系文本思考,让文本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自己理解,自己纠正,既解决了问题,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需要告诉,但不应是教师的直接告诉,也不应是学生间的互相告诉,而应是让文本告诉。阅读教学只有让文本告诉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和文本对话,和文字相遇,才能深入理解和深刻感悟,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
【摘要】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咀嚼品味、涵泳揣摩。使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潜心会文咀嚼品味涵泳揣摩
这个学期,我参加片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听一位女教师上《放飞蜻蜒》一课。授课流程还算顺畅:复习词语——导入新课——阅读理解——指导朗读……然而,到后来,也许是时间不够吧,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说说,陶行知是怎样一个人呢?还不等学生思考回答,老师便急急告诉学生:陶行知是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善于引导的得人。无独有偶,在参加片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听另一位女教师教学《鹬蚌相争》一课,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时提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还没等学生回答,老师便将寓意和盘端出(完整地展示在屏幕上)。我心里想:教学需要告诉,但这样的“告诉”方式是不对的。
特级教师虞大明说:“‘告诉’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教师告诉学生;第二重:学生告诉学生;第三重:文本告诉学生。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追求‘告诉’的第三重境界。”虞老师说得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让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告诉”的第三重境界——让文本告诉学生。
1.当学生心存疑惑时,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让文本告诉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这个时候,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将答案完完全全塞给学生,而应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让文本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亲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我教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后,问学生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一个平时爱问问题的学生——李斌举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拦腰切苹果并不复杂,怎么说是创造力呢?”问题一出,部分同学笑了起来。我略一沉思,觉得这个问题乍一听,有些幼稚可笑,站在学生的角度仔细一想,还真一下子说不明白。但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因为课文已经学完,学生还心中存疑,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不深入,还不透彻。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也只能是“隔靴搔痒”,只有引领学生再次潜心会文,让文本告诉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自我释疑。于是,我引领学生再次沉到文本中去,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求答案。
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却不容易。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谁能帮助李斌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自由默读后)
生:创造力就是方法与众不同。
师:能不能说具体些?
生:就是别人切苹果都是直着且,小男孩却是横着切,方法与别人不同。
师:你从切苹果上说明白了。
生:课文第3自然段说:“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却是拦腰切下去。”就是说,小男孩的切法跟人们通常的切法不相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创造。
师:理解得好!
生:我从课文第4节中的“循规蹈矩”一词想到,平时我们做事情,都是照着别人做过的方法来做,自己想出的新方法就是创造力。
师:你能从“循规蹈矩”一词想到平时做事情的不同。很会思考。
生:我觉得主要在于思考,因为人们平时做事,都是照着别人的经验思考的,这就叫“循规蹈矩”,思考与别人不同,做事情也就会与别人不同。这就叫创造力。
生:课文是想通过“切苹果’’这~件我们都知道的事情来说明想别人所不想的,就能做别人所不做的,这就叫创造力。
师:你很会概括。这就是这篇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
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没有直接给学生讲道理,只是引领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去,学生在再次潜心会文中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理解了什么叫创造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切实实地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注意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就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催生学生的智慧。
2.当学生理解肤浅时,引领学生咀嚼品味,让文本告诉学生。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满足于学生对文本的表层理解,学生一日初步感知文本的意义,教师便予以肯定,一带而过。阅读教学要注重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师不能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应引领学生咀嚼品味,让文本告诉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思。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哪吒闹海》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大战夜叉’’时,学生通过自读,只从字面上肤浅地感悟到哪吒的机灵、勇敢和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被挖掘出来。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思,让文本告诉学生哪吒的个性特点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老师作了如下引领——
师:请大家再来仔细阅读第一句话,想一想,当夜叉从水底里钻出来,看见一个娃娃在洗澡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以为是谁掀起的滔天巨浪呢,原来是一个娃娃呀!
生:这个小娃娃有啥了不起的,我一斧头就能把他砍死……
师:你觉得夜叉怎么样?
生:夜叉太自负了,他看哪吒是个娃娃,就认为哪吒本领小,其实他想错了。
生:夜叉趁人不备,就下毒手,真卑鄙!
师:是啊,看到这里,我们真为小哪吒捏一把汗,可是小哪吒是怎样对付夜叉的呢?请大家再读读第二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小哪吒“一闪”,便躲过了斧头,真机灵。
师:“一闪”是什么意思?
生:指身体向旁边躲避。
生:虽然哪吒正在洗澡,没提防夜叉突然下手,可是哪吒反应极快,一下子就闪开了。
师:这“一闪”把哪吒的机灵刻画得栩栩如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哪吒仅仅是“闪”吗?他还做了什么?
生:哪吒“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
师:“随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马上、立即……
师:这里能不能用“然后…接着”呢?(出示换词后的句子)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在和课文上的比较阅读体会。
生:“随即”说明哪吒速度更快。
生:用“然后……接着”,让人觉得哪吒在闪过后才取下乾坤圈,动作太慢。
师:“闪”和“随即”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哪吒的机灵、果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将小哪吒的形象读出来。
上面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理解肤浅时,教师没有灌输或说教,而是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咀嚼品味,让文本告诉学生夜叉从水底出来乍看到哪吒时的想法,告诉学生哪吒是怎样的机灵,告诉学生哪吒是怎样的敏捷,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哪吒的个性特点,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含义,很好地进行了语言训练,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当学生见解偏离时,引领学生涵泳揣摩,让文本告诉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这些多元理解中,这些独特感受和体验中,有些是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这个时候,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告诉,而应引领学生比较揣摩,让文本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走上理解的正确轨道。
例如,我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最后一节,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理解。有的说:爱因斯坦很诚恳,在小女孩的妈妈面前很谦虚。有的说:爱因斯坦工作那么忙,还抽出时间教小姑娘做数学作业,说明他乐于助人。有的说:小女孩很尊敬爱因斯坦,主动教爱因斯坦穿戴和布置房间;爱因斯坦很关心小女孩,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这时,有一位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爱因斯坦说的话不对。他先说什么也帮不了小女孩,后又说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前后矛盾。,,“是啊。这不是相矛盾吗?”男孩子的话仿佛给平静的湖面投进一块石头,激起了思维的涟漪。我先是一愣,继而心里笑了:多细心的孩子啊!但我没有直接指出爱因斯坦的话是否不对,而是引领学生作如下涵泳揣摩——
师:你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说明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老师很欣赏你这种敢于怀疑的学习态度。但爱因斯坦说的话对不对呢?是不是前后矛盾呢?请大家在认真读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有正确的理解。
(生再次认真读书,约3分钟后)
生:我觉得爱因斯坦说的话是正确的。他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意思是除了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别的什么也帮不上小女孩。
生:什么也帮不了她,“什么”指的是像小女孩教的穿戴、放东西等其他事情。
生:我觉得爱因斯坦说的话并不矛盾。我们平时不也这样说吗?例如说“我什么也不懂做,只懂得帮妈妈打水。”谁都知道这样说的意思是:除了帮妈妈打水,别的都帮不上忙。
生:我从前面第4自然段中知道,爱因斯坦很谦虚。他这样说,是觉得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这点小事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而小女孩却教了他那么多,觉得很不好意思。所以这是他谦虚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也没有前后矛盾。
这个教学片断中,对于爱因斯坦说的话,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离。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如何,怎样怎样,也能解决问题。但是,这样一来,学生也许心里头不服气。我引导学生再次联系文本思考,让文本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自己理解,自己纠正,既解决了问题,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需要告诉,但不应是教师的直接告诉,也不应是学生间的互相告诉,而应是让文本告诉。阅读教学只有让文本告诉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和文本对话,和文字相遇,才能深入理解和深刻感悟,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