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生存之道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可视化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国外一些主流媒体的可视化新闻发展与国内相比,无论是从观点理念、技术手段还是制作团队上都要更加成熟和完善。本文从英国《卫报》中可视化新闻的一些特点出发,分析国内可视化新闻报道存在的差距,初步地对新媒介环境下可视化新闻报道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这一新的报道样式持续发展留下有益注脚。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卫报》生存之道
  本文所定义的可视化新闻既包含了传统媒体中二维平面图表可视化新闻,也包括新媒体环境下,基于数据和可视化技术作支撑的多维网络可视化新闻。只有把两个方面都包括进来,才能够展现可视化新闻的全貌。
  一、“三位一体”造就优质新闻
  《卫报》始终以一个急先锋的形象对可视化新闻和数据新闻进行探索。2009年,《卫报》网站开设“数据商店”(data store)版块、下分“大数据”、“数据新闻”、“数据博客”等细分频道。同年3月,英国《卫报》成为全球第一个成立数字新闻部的报纸。此后,英国卫报专业记者制作出了“2012伦敦奥运会数据图表”、“你快乐吗?”、“BBC是如何开支的”、“英国人死亡的原因”、“中国人每年有多长时间度假”等大量高质量的视觉图表新闻。这些可视化的图示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让读者快捷、轻松地了解信息。《卫报》也成为了可视化新闻报道的领跑者。
  1、公开数据支撑
  可视化新闻是信息过载时代的信息过滤器,几乎所有可视化新闻制作的背后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对于某些报道来说,编辑手中所掌握的的数据远远不能满足甚至无法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英国《卫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将制作新闻所使用的数据完全公开,在“数据博客”页面上,所有数据新闻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可以免费下载,供公众用来作进一步分析。①
  公开数据平台,与其说是一种尝试,不如说是一种策略,英国《卫报》通过原始数据公开化,加强了公众的参与度,这种互动性带来的是可视化新闻内容极大丰富。
  2、借力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新媒体所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探索与之融合与嫁接的新路子,成为了很多传统媒体的选择。
  英国《卫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即把新兴媒体的工具性价值发挥出来的同时,使其成为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利用社交媒体搜集信息。在《卫报》一个特色栏目“新闻博客”中,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采用滚动的方式,将读者在社交媒体上对事件的文字报道、图片、视频甚至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评论全部整合到一处,成为报纸网络上不断更新的报道的一部分。而后,再据此进一步加工成印刷版的定稿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分析新闻。在某些可视化新闻发布以后,《卫报》会利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介與数据新闻方面的专家进行互动,②以达到数据新闻价值的再生能力,力图将数据新闻对新闻事实的讲述展现得更加清晰明了。
  3、出色的可视化团队
  支撑着《卫报》引领可视化新闻报道最前沿的不仅仅是它先进的理念,公开的数据和高度的媒体融合,还得益于它有一个专业化、全方位的可视化新闻制作团队。2009年3月,英国《卫报》成为全球第一个成立数字新闻部的报纸。数据新闻团队由5人组成,其中Simon Rogers是数据新闻项目的创立者,编辑“数据博客”和“数据商店”等栏目;John Burn-Murdoch本人既是记者也是数据研究者。其他成员并非全职的数据新闻记者,同时还隶属于《卫报》的不同部门,从事其他新闻采编工作。《卫报》的数字新闻部针对新闻选题搜集分析海量数据,在收集、过滤、分析数据后,通过图表、地图或互动效果图等形式进行数据可视化转化,从而完成视觉化新闻叙事过程。
  二、国内可视化新闻报道瓶颈
  目前,国内的多家媒体都开始了可视化新闻探索的历程。尤其是最近几年,可视化新闻在和读者的良性互动中日益受到欢迎。2014年2月,一组关于“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漫画悄然走红,这也是一组成功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篇报道从主题设计到数据选用再到视觉呈现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然而,目前综合来看,国内可视化新闻报道在报道内容、传播效果和新闻生产上与国外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存在着一定差距。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1、停留在平面可视化新闻阶段
  纵观国内的传统媒体,新闻可视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报纸看重了新闻图表这一领域的发展空间,纷纷增加信息图表的呈现力度,各自推出图表专版,也努力使之成为报纸新闻的有益补充,如《钱江晚报》每周推出的“图视绘”专版、《京华时报》的“京华图解”专版、《新京报》的“新图纸”专版,《华商报》的“数之道”专版、《东方今报》的“有图有真相”专版、《烟台晚报》的“海国图志”大型图表策划等等都是一种制图创新的延续和发展。但是,这些版面和报道样式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同时二维可视化新闻占主体,这是目前国内可视化新闻急需改进的地方。
  2、传统传受观念制约
  可视化新闻除了传统的发布传递模式以外,在一些网络中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中,它更加注重受众参与其中的信息发布价值。一个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呈现,并不是这条新闻的终结,而恰恰是这篇新闻报道新的开始,广大受众可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的信息或者是数据直接参与到这篇新闻的重构和完善过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关系是兼备和随时转换的,参与新闻制作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入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
  而在国内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中,这种传者和受众关系的转化体现得并不明显,很多的可视化新闻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传者对受众的基本模式中。在这一过程中,无法看到不同受众思维的轨迹和传达的态度,受众也无法相互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超出新闻本身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
  2、缺乏专业化制作团队
  虽然国内的一些媒体已经构建了自己的可视化新闻团队,比如新华社专门的图表制作团队——图表新闻编辑室,《南方都市报》于2012年5月建立数读版面,设计团队由现职、外约设计师一共8人组成等都是对于专业团队构建的有益探索。然而,国内报纸视觉团队的视觉产品生产与内部团队设置不匹配,视觉团队的分工不明,人员配备不齐,尤其缺少数据编辑和电脑制图编辑这样的岗位设置。有的报社甚至缩减专业的视觉工作人员,让非专业人员来做视觉专业的工作。
  从国内外的对比中就不难发现,我国的新闻可视化专业制作团队仍然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就单个媒体来看,国内的可视化团队的人数较少,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较低,岗位不够齐全。从总体来看,国内的媒体可视化团队较少,有待于完善。这就造成了国内可视化新闻生产和制作缺乏有力的支撑。同时,很多的媒体仍然只是把可视化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有益补充,并没有意识到可视化新闻的制作是需要一个团队来策划完成的。这些都给国内可视化新闻团队的发展壮大造成了困境。
  三、可视化新闻生存之道
  目前,国内媒介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积极运用可视化新闻的报道样式进行新闻报道。凡是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的媒体,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收到了读者的好评。通过上面对于《卫报》可视化新闻的特点探究和国内可视化新闻的现状分析,现就国内可视化新闻发展方向和基本路径做一个简要的探究。
  1、平面向立体转化
  要想使得国内可视化新闻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从思想上意识到可视化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报道模式,它必定引领一场新闻报道样式的革命。目前,国内的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仍然把可视化新闻视作新闻报道的一个有益补充,并狭义的把可视化新闻等同于图表新闻,表格化新闻。这显然都在思想根基上存在问题。
  新闻可视化改变了以往新闻报道的基本模式,这种传受者之间随时转换的模式必定是一场新闻报道的革命。同时,可视化新闻除了二维平面呈现方式以外,还可以分为2加N维可视化新闻和网络可视化新闻。这是可视化新闻利用通用的视觉语言,对纷杂的信息进行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在这种设计方式中,空间时间化,时间空间化,逻辑节点化,三者之间互相共生又互相作用,共同体现信息的价值,使得原本平面的新闻立体起来,这才是可视化新闻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国内新闻要想吸引更多的受众,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从思想观念上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把单纯的平面可视化新闻转为立体可视化新闻,才是正确的选择。
  2、独家向众包转变
  2009 年英国议员花销的调查性报道(MPs’expenses ),6月,英国国会下议院公布了5500个PDF文档, 其中包括议会所有646名成员四年间的花销报账单。《卫报》为此开展了众包新闻的尝试,设立专题将这些数据公布给用户,邀请用户帮忙查找账单中是否有可疑或可议之处。数万名用户参与了这一数据新闻的制作,帮《卫报》挖出大量新闻。这是众包新闻的一个典型例子。国内可视化新闻在跨越了平面可视化阶段之后直接面临着对于大数据新闻事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时候光靠专业化的制作团队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受众的力量来解决。
  《卫报》为了使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可视化新闻报道和制作过程中来,卫报网站为用户提供培训课程,教授用户制作数据新闻的方法。③对数据感兴趣的用户可以自己查证新闻中的数据源头,从中发现隐藏的新闻,媒体数据团队和用户之间搭建了合作平台,集体协作生产新闻。
  在这个信息发布速度以毫秒计算的时代,在这个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就可以现场直播的时代,要想实现传统报道理念上事件独家和报道媒体的独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独家新闻”在当前媒体环境下式微,那么“众包”化的新闻就显出了它的优势,即通过受众广泛参与到新闻制作过程中来,赢得受众对于新闻本身的关注和进一步诠释。
  3、发展专业化团队
  构建专业化的团队,这一点重要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一家报纸在将信息转换成可视化的新闻图表时,需要有新闻素养、技术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人员协力合作。欧美知名报纸通常拥有一个得力的视觉团队,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觉团队大致包括选题策划、文字摄影摄像记者、数据编辑、美术设计、电脑制图、版面编辑和网页设计等层面的人员。
  就我国目前而言,在团队构建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兩点:首先,加强可视化新闻专业制作团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只有在加强人才的培养之后才能避免。其次,加大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可视化制作很多时候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苦差事。因此,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①田加刚,《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青年记者》,2013(7)
  ②郑蔚雯、姜青青,《大数据时代,外媒大报如何构建可视化数据新闻团队?——〈卫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实践操作分析》[J].《中国记者》,2003(11)
  ③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
  (作者:均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消费社会的发展致使公众在享受物质狂欢中逐渐丧失了公共理性。本文运用罗尔斯的公关理性理论,探讨大众传媒中的三个主体——媒体、公众、政府——在理性公共空间的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共理性 媒体 公众 政府    一、“消费社会的集体狂欢”——现状概述  消费社会的发展,让人迷失在对物的迷恋之中,将公众塑造成了消费大众,消费大众的观念中充斥着如何满足更多的物欲,公共的理性逐渐消逝,人们
【摘要】微信作为当下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在“腾讯新闻”进驻之后,既丰富了使用者信息接收的渠道,也扩大了其自身的受众范围。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对其传播效果进行探究,并找到优化路径。  【关键词】微信;腾讯新闻;受众;用户体验;传播效果  一、微信“腾讯新闻”的传播现状  基于庞大的用户,“腾讯新闻”进驻微信,形成微信“腾讯新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增加了微信的新闻传递功能,也提高了下载其APP
【摘要】新闻采编工作中,经常会涉及历史与新闻的融合运用。对于党刊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如何在新闻工作中正确认识历史、运用历史、讲好历史故事,是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新闻与历史的良性互动,可以为宣传报道增色添彩。  【关键词】历史;新闻;选题策划;宣传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2012年,全省旅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动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力求在“十二五”开门红的基础上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取得明显成效。预计,2012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329万人次,完成年度任务103%,同比增长25%;旅游外汇收入15亿美元,完成年度任务104%,同比增长27%;接待国内游客2.95亿人次,完成年度任务106%,同比增长
[摘要]重大突发事件因其发生的突然性、受众的关注度、抢险救灾行动的进展变化等因素而给舆论引导带来极大挑战。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播方式的变化对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以天津港爆炸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为例,探索提高重大突发事件中军队应急救灾行动的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灾;舆论引导  2015年8月12日晚,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摘 要】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处于主流文化边缘地带的、相对弱势的古老生活形态正在消失。影像对这些难以再现、复制的文化,具有无以伦比的保存优势。《最后的马帮》是一部还原这种特定族群生存变迁轨迹的影像文献,对留住记忆,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 定格 传承 《最后的马帮》  一、《最后的马帮》简介  在滇西北被称为“死亡河谷”的独龙江流域,每年12月到第二年6月,长达半年的
【摘 要】非公经济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如何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宣传工作:一是加大典型宣传;二是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三是为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键词】非公经济 宣传工作 舆论氛围  当下非公经济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摘 要】会议新闻往往涉及重大的方针和政策,经常跃居版面的重要位置,它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往往是其他类别的新闻无法比拟的。新媒体的发展为会议新闻报道提供了新契机,“大数据”开发了会议新闻报道的资源,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多种平台拓展了会议新闻报道的渠道。基于Web2.0技术的UGC、UCC内容丰富了会议新闻报道的消息源,让会议新闻报道的互动变得即时、交互。2014年人民网“两会”的大数据解析、搭
【摘 要】互联网正在深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三网融合、三屏融合的形势下,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发展的方向。构建网络广播电视台,进军网络市场是地方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不可错失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网络广播电视台 网络媒体 构想  互联网正在深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三网融合、三屏融合的形势下,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发展的方向。  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总局出台的文件《关于促进主流
【摘 要】传统媒体广泛建立新型媒体之一“微信公众号”,是受众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合力结果。公众号的建立,将从盈利、内容生产和供应、组织三个模式,影响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继而影响传统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技术、市场、内容的理解,从而推动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创造。  【关键词】微信 公众号 传统媒体 业态  2013年下半年,微信使用量迅速攀升至4亿,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体,相继推出“微信公共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