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历史的互动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采编工作中,经常会涉及历史与新闻的融合运用。对于党刊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如何在新闻工作中正确认识历史、运用历史、讲好历史故事,是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新闻与历史的良性互动,可以为宣传报道增色添彩。
  【关键词】历史;新闻;选题策划;宣传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历史本身,而在于它对当下提供了怎样的借鉴。新闻采编工作中,经常会涉及历史与新闻的融合运用。将历史与新闻有机结合,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如何准确恰当运用历史,做好选题策划,使新闻作品出新出彩,其中暗含学问。笔者结合党刊工作实践,以《当代贵州》为例,就如何在新闻工作中与历史互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尊重史实去伪存真
  新闻工作中,大部分从事采编的工作人员并非历史专业出身,对史实的运用缺乏一定的甄别意识,容易人云亦云。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量庞杂的信息报道中难免夹杂着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虚假信息,导致以讹传讹,误导受众,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随意使用没有根据的史料,将其照抄照搬,既会有损报道的真实度,也会伤害到历史题材的严肃性,不仅起不到预期宣传效果,还会大大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就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
  这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应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思维。在采编工作中,尊重客观史实是红线,对可疑或没把握的史实要进行查证,避免不必要的差错。
  笔者主持过一段时间“人文贵州”栏目,曾收到一篇关于抗英英雄但明伦的稿件。文中这样写道:
  但明伦在外当官多年,心系桑梓……他慷慨解囊,集合以金台修为首的30位修志者,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将《广顺州志》编成印行。胡林翼阅后,称其“精核”。
  为了核实文章的真实性,笔者查阅了清道光《广顺州志》,发现文章有误,即把“金台”误写成“金台修”。笔者发现,志书中的确有“金台修”这三个字,但作者明显是将其理解错误,原意是“金台编修志书”,“金台”应为人名。仔细阅读,开篇序言即为金台所作,署名是“金台”而非“金台修”。发现问题后,笔者和作者进行沟通,作者认可是自己疏忽所致。
  又如,2014年10月,笔者前往铜仁采访旅游业发展,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很多文章引用“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语,出处语焉不详,有的在前面加一句“古人云”、“《贵州通志》载”或“《贵州府志》载”。
  这引起笔者警觉。《贵州府志》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压根就没有这本书。而《贵州通志》从明代到民国年间就有好几个版本,更何况《贵州通志》是面向全省的一部地方志,为何从全省的角度去说“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呢?最后,笔者查阅了清道光《铜仁府志》,在开篇序言里找到了线索。
  道光《铜仁府志·序》开篇是时任贵州巡托程国仁所作,他在序言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是书所由成,以诏国家久道化成之治,而黔中各郡邑,闻风兴起者,当不让兹事之,独美于铜仁也。
  历史上,铜仁府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所设八府之一,因此它的确在黔中是开化最早的地方之一。但此语明显被后人断章取义,用“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来赞美铜仁的风景,和原意相差甚远。
  这样的案例说明,在新闻工作中,运用史实时要敢于存疑,对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多方查证,不能人云亦云。作为一名党刊工作者,应牢牢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和历史观,在新闻实践中坚持以正确的历史观去观察和分析历史。新闻人离不开历史观,这是职业的需要,也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客观要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以史为鉴、启迪未来”既是历史传播中的总目标,也是新闻人自己在传承新闻前辈身上的优秀品德与职业情操中需要坚持的总原则。
  恰当运用增色添彩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新闻作品中恰当运用史实穿插其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一是历史与现实对照,形成强烈的反差。
  2014年初,笔者撰写的《路在山水间穿行——贵州改革发展寻望》一文开篇这样写道:
  2013年12月5日,杭瑞高速大兴至思南段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试运行。
  从毕节到遵义、铜仁三个革命老区,从乌蒙山区到武陵山区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山区,杭瑞高速犹如一条玉带在山水间穿行,成为贵州通往湖南的第二条高速公路。
  这个时刻,会让人不自禁想起关于贵州交通的一些历史片段。其中就有这么一则:
  “自汉江买舟入黔,高山万仞,浚水千滩,汹涌之声不绝于耳,扁舟逆流,两次断缆,无限艰辛,备极惊骇,颇动思归之念……”这是160多年前的清代,长白人常恩受命安顺府知府首次入黔后给京中友人的一封信。
  那是山花烂漫的春天,常恩带着家丁,从京城出发,经湖南沅水乘舟进入贵州舞阳河,抵镇远,再从陆路到达安顺,历时一个多月,舟车劳顿,让常恩无心欣赏贵州沿途秀美的风景。
  一条现实的路,让人向往。
  一条历史的路,引人深思。
  同样,贵州改革发展路在哪里?从何而来?穿行贵州山山水水,历史会告诉未来。
  笔者将贵州历史的路、现实的路和改革的“路”连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烘托出当下时代的巨大进步,让人印象深刻。
  二是恰当运用史实,增强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
  2015年,笔者赴荔波采访旅游业发展,在撰写文章时就标题琢磨了很久。笔者查阅了很多关于荔波的文献资料,最后在“西南巨儒”郑珍的《巢经巢诗钞》里读到《初到荔波》这首诗:
  峰峦越尽见平原,蒙石微曛映雨痕。田下江宽思置艇,树中城小望疑村。路人怪看皆书担,乌鸟惊飞已郭门。莫作居夷寥落意,此间便恐是桃源。   这是郑珍咸丰年间赴荔波任训导时留下的诗句,诗中不乏作者对荔波秀美自然风光的赞美,笔者将其最后一句作为文章标题,即《“此间便恐是桃源”——荔波旅游业助推县域经济提速转型》,文章这样写道:
  160年前,“西南巨儒”郑珍初到荔波,便留下“莫作居夷寥落意,此间便恐是桃源”的咏叹。而今,怀揣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金字招牌的“桃源”之地,在谋求旅游产业升级版的全省创建大潮中,旅游业呈现出结构优化、业态创新、提质增效、转型加快的良好局面。
  又如,2015年,笔者在撰写《在“赶”与“转”中跨越——写在都匀市“十二五”收官之际》一文中,开篇这样写道:
  “九溪归一”的剑江河畔,孕育着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现代化都市。
  这是“山水桥城、国茶之都”都匀。两百多年前,清代著名经学家洪亮吉曾站在城西百子桥上凭栏咏叹:“沿流都有鹭鸶飞,空翠时时沁客衣。”
  而今,虽然百子桥周边高楼林立、百桥横卧、人气剧增、车流不息,但依旧青山耸翠、碧水长流、白鹭常栖,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跃动而出。
  新闻工作中,新闻与历史的相互渗透已成为新闻写作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如能合理利用,往往会对文章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回味无穷。
  加强策划彰显特色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那昨天的历史能否变成今天的新闻?答案是肯定的。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当生活的发展需要它们时,历史就会复活。[1]李大钊指出:“新闻记者的责任,于记述事实以外,还应该利用活的问题,输入些知识……可见死的材料,若是随着活的事实表现出来,便是活的、有趣味的材料。”[2]
  克罗齐和李大钊对新闻和历史的表述如出一辙。他们认为,“死”的历史材料可以借助现实的新闻由头转化为“活”的新闻。
  事实上,“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事实的客观记录,历史还因之与现实生活的种种联系以及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具有活用为新闻的可能性”。[3]
  因此,全面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新闻工作者策划和完成历史题材报道的第一步。在重大新闻历史题材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将历史还原真相的细节呈现出来,用史实发声,还要通过史实策划出鲜活的新闻作品。[4]
  《当代贵州》作为贵州省委机关刊,一直以来重视对重大历史题材的策划和宣传。
  一是注重在重大历史时间节点推出相关历史事件的策划报道,力求见史见人见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年,《当代贵州》抓住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了系列有特色的深度报道。
  在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当代贵州》精心策划了“穿透历史的闪电”封面专题报道。编辑记者历时一个月,通过约请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中央党校副校长张伯里等党史研究专家和深入采访,以查阅大量历史文献作为补充,推出了《一道划破历史长空的闪电——谈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红花与绿叶——遵义会议与其前后系列会议的关系》《我们从遵义会议汲取什么》《中央红军在遵义》《行者如春——遵义会议期间红军的群众路线》《“黑天鹅”事件中的历史自觉》《而今迈步从头越——看红色遵义沧桑巨变》《三个人的红色情节》等报道,既有历史史实的梳理,又有现实的关照,既有专家深度的解析和评论,又有记者深入采访红军长征期间当事人的鲜活案例,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从历史中寻找智慧,重点探讨其当下意义,使专题报道既有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又有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该报道一经推出,便产生了强烈反响,并荣获第三十一届(2015年度)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二是在重大历史题材中挖掘新闻“富矿”,展现贵州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015年7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次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提交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土司遗址”的申请,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联合成功申遗,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当代贵州》推出了一期“发现海龙屯”的封面专题报道。
  专题策划中,我们考虑到,海龙屯虽然进入公众视野,但很多人对其较为陌生。因此在策划方面注重对海龙屯历史的挖掘,再现播州700余年间杨氏土司从入播到辉煌到没落的生动历史,展现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地方的互动,以及国家大历史背景下“改土归流”的历史必然,审视海龙屯文化遗产的价值,探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其中,专题的《杨氏与播州:穿越千年的历史叙事》一文,生动展现了杨氏土司统治播州700余年间与中央王朝的互动;《海龙屯修建始末》一文,通俗生动地叙述海龙屯的前世今生,为公众揭开海龙屯的神秘面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访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红光》一文从文物管理者的角度谈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等。
  同样,《当代贵州》还立足厚重的阳明文化资源,精心策划了“返本开新”的封面专题报道。其中,《习近平论阳明文化》一文摘录了习近平关于阳明文化的重要论述,彰显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返本开新:泽被黔中的阳明文化》一文重新梳理500余年前王阳明“龙场悟道”所提出的“心即理”“致良知”的思想学说及阳明文化对贵州的影响;《王路平:阳明心学是生命之学行动之学智慧之学》一文则深层次地剖析了阳明心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之,历史蕴藏着新闻的素材,历史是新闻信息的海量“存储库”。当历史与现实生活发生紧密联系的时候,它时时刻刻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新闻工作者应善于发现历史中的新闻,将历史活用为新闻源,使历史以鲜活的面目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完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注释:
  [1]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
  [2]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8.
  [3]张宏军.历史活用为新闻的合理“由头”[J].当代传播,2010(1).
  [4]邓绍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新闻与写作,2015(10).
其他文献
【摘 要】爱玛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用大量的篇幅和同情的泪水着意刻画的女主人公,潘金莲是我国作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仅用区区两万字的笔墨匆匆带过,并且用否定的眼光加以鄙视的“淫妇”。两人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美有着不同的追求,但两者都是因为婚外恋情而最终导致悲剧的命运。本文将通过对人物存在境遇的分析,来探究福楼拜和施耐庵在对待女性态度上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关键词】福楼拜 施耐庵
【摘要】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时,通过报道框架的选择和语言策略的使用等惯用路径,对中国阅兵的目的、裁军的动机、大陆的抗战史观及阅兵准备活动等进行非议,消解了中国本应当传达的和平信息。  【关键词】华盛顿邮报;报道框架;语言策略;消解  201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这一符号盛宴唤起
善用新媒体 传播正能量  近日,在报道中央领导看望山区群众的过程中,行程尚未结束,新华社记者就通过微博在现场发出简要报道,很好地发挥了移动互联网在克服时间、空间限制方面的优越性。网友们在称赞中央领导亲民务实的同时,也对通讯社运用移动互联网创新时政报道的做法表示赞赏。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电脑上网和手机上网的用户加在一起,网民数量已超过10亿。这样庞大的用户群,使得网络媒体
[摘要]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受到的冲击进行了分析,探讨广播行业中的理论创新体系,从不同的层面对节目创新具体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广播节目中主持人风格的形成以及行业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整理,以期促进广播节目更高效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节目;节目创新  一、广播业理论创新重要性  广播作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平台,具有较长的历史。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产生的视频播放设备,对传统广播节目带来很大冲击。
【摘 要】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中,京华时报报道的失范致使其公信力受损,被大众认为有滥用舆论监督权的嫌疑。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怎样合理使用自己的舆论监督权值得深思  【关键词】舆论监督 新闻专业主义 “标准门”事件  历时近一个月的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最终以企业与媒体两败俱伤的结局收尾。京华时报报道失范在笔者看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京华时报报道失范的表现  1、真实性的缺失  首先,原本是监
【摘要】在“星巴克中国价格暴利”事件引发热议的过程中,社会舆论的矛头一开始是指向星巴克,然而伴随着媒体的诸多报道,星巴克的回应和公知们的评论,社会舆论的矛头向央视等媒体倒戈。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提供者,在报道方式上存在问题,甚至以权威的姿态进行不准确不科学的传播,反而引起人们的非议和反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关键词】星巴克价格暴利信源舆论流变  一、信源:对于星巴克“价格暴利”事件的报
【摘要】随着媒体之间竞争态势的加剧,适时进行栏目转型实现节目创新成为各级电视媒体适应形势吸引观众赢得市场的必由之路。地方电视台必须及时抓住时机,重新定位,正确地实施栏目转型,并以创办、联办、改版、转型等为契机,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機制,以促进长久发展。  【关键词】地方台电视栏目转型联办栏目  安庆电视台多年来十分重视电视栏目的创新,先后创办了富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栏目《天天直播》、《看点80
【摘要】电视新闻栏目一直是地方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重头戏,但在新媒体以及中央台、省级台、各卫视频道的重重夹击下,地方台新闻节目观众流失严重,收视节节下滑。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和提高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何革新报道内容和形式,做到有声有色有看头,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珠海广播电视台《珠海新闻》栏目为例,从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会议新闻、硬新闻报道和主题宣传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 
【摘要】消费社会的发展致使公众在享受物质狂欢中逐渐丧失了公共理性。本文运用罗尔斯的公关理性理论,探讨大众传媒中的三个主体——媒体、公众、政府——在理性公共空间的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共理性 媒体 公众 政府    一、“消费社会的集体狂欢”——现状概述  消费社会的发展,让人迷失在对物的迷恋之中,将公众塑造成了消费大众,消费大众的观念中充斥着如何满足更多的物欲,公共的理性逐渐消逝,人们
【摘要】微信作为当下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在“腾讯新闻”进驻之后,既丰富了使用者信息接收的渠道,也扩大了其自身的受众范围。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对其传播效果进行探究,并找到优化路径。  【关键词】微信;腾讯新闻;受众;用户体验;传播效果  一、微信“腾讯新闻”的传播现状  基于庞大的用户,“腾讯新闻”进驻微信,形成微信“腾讯新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增加了微信的新闻传递功能,也提高了下载其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