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敏俊 记忆力的秘密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yi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敏俊这个外星人虏获了众多少女的心,但是除了帅气与超能力外,他还有一个令我着迷的能力——超强的记忆力。他那华丽宽敞的书房摆满了从古至今的书籍,让都敏俊更是添加了文青的气息。可惜的是,都敏俊竟然是个老土,并没有智能手机,这真是完美优质男的唯一败笔啊!但是,这三者间有关系吗?
  人类记忆的真正模式尚未确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记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感官收录、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
  外界环境有许多信息不断刺激我们,而我们将这些输入的信息原封不动地存放在感官收录区。感官收录的优点是容量非常大,可以容纳大量信息,但是信息能停留的时间很短(两三秒),若要将信息留住,则必须把它传送到工作记忆区,而未被传送的信息就会很快被我们遗忘。
  人类如何选择将哪些信息传到工作记忆区呢?靠的是注意力。要集中注意力,除了感官受器必须认真工作外,心也要一起注意。我们在心理上注意的信息就会传到工作记忆区。看外文原著时常常觉得眼睛直盯着看了很久,但是什么都没记住,就是因为心理上没有一起注意。注意力的容量有限,人通常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情,除非对两件事情已经非常熟悉,才有可能同时注意两件事情。
  工作记忆又称短期记忆,是我们试图理解某些信息时,存放我们短时间注意的信息。除非我们将这些信息再处理,否则它们很快就会消失(5秒至20秒)。此外,它和注意力一样,能容纳的量有限,只能让我们思考非常少量的数据。
  若想将信息长久保存,则应将之存在长期记忆里。长期记忆区是人类储存记忆的地方。若是新信息和旧知识彼此有关联,则较容易进入长期记忆区。存在长期记忆里的信息有很多彼此相互联结,就像一个网络。当我们看到一支笔,可以联想到笔记本,再联想到作业,进而联想到老师。老师和笔并无直接相关,但前后有逻辑上的关联。而从笔我们可以想到考试,从考试再联想到老师,形成一个网络。长期记忆的保存期限各家说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可以永远储存,但有些学者认为会逐渐消失。
  但是,这些和手机或书房有什么关系呢?其实科学家已经告诉我们了。
  不管是过去抑或现在的研究均显示,使用屏幕阅读故事和文章的速度会变慢,记忆内容较少;大多数人需要长时间专注时尤其偏好纸张。我们在学习阅读和写字时,手、眼、触觉同时根据文字独特的线条组合和空间分布来辨认。近期研究发现,5岁儿童用手练习写字,脑部阅读回路会活跃起来,但以键盘打字时却没有这种现象。人脑会将文本自动转换成真实的风景。例如考试时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一本课本,而答案就在某一页的某一段。纸本阅读比屏幕阅读更能提供明显的地标,让人脑记住这一风景,比如书页。纸本阅读在翻页时可以感受到书本的厚度、纸张翻过去的感觉,但在屏幕上翻页的过程完全没有特别的线索以供记忆。屏幕阅读可能钝化理解力,因为比起纸本阅读,它会增加心智的负担,甚至是心理的疲劳与压力——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屏幕会造成眼睛疲劳与头痛。
  这样的结果会不会是因为我们从小就靠纸本阅读,所以大脑已经习惯纸本阅读?美国在2012年招募3岁至6岁的儿童与家长进行研究,发现阅读纸本书的孩子更能注意到细节,有动画与声音的电子书会将孩子的注意力拉离故事,分散到载具本身,这跟大脑习惯纸本阅读并无关系。纸张因为本身的朴实,鲜少有人感觉到它的存在,也不会让人的注意力离开纸本本身。除了纸本与屏幕本身的差异,人们一开始使用屏幕阅读时的心态就不如使用纸张时认真,也是造成纸本阅读在记忆方面的优势的原因之一。
  了解记忆、书籍与阅读的关系后,我们可以理解都敏俊与其超强记忆力的关系。还在看计算机的你,赶快把计算机关掉,去图书馆拿本书来翻翻吧。
其他文献
苏联专家曾不断找出更多的证据, 以证明“遥视者”的存在。著名科学家、心理学及哲学博士、《苏联大百科全书》作者之一,亚历山大·斯皮尔金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担任苏联秘密的“千里眼”实验室的第一任负责人。   在《共青团真理报》对他进行的最后一次采访中( 亚历山大·斯皮尔金现已去世),收集了他在苏联秘密实验室工作的经历。“我同几百位‘遥视者’一道工作。约瑟夫·斯大林逝世后不久,人们终于摆脱了他的专制独裁统
期刊
细胞都包含有一个塞满了DNA,并且被一层膜包裹着的、与细胞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指挥中心”——细胞核。环绕着细胞核的是一些相对较小的“舱室”。它们就像特小号的人体器官,执行某些特定的任务,如储存分子或者制造蛋白质。在这些小小的器官中,有一些是线粒体——那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发电厂”。  几乎在所有动物、植物、真菌、藻类等一切被称为真核生物的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具有这一特征性的组合。  细菌则向
期刊
物种进化的适应性从何而来?我们所知的进化,是大自然历经数百万年从不计其数的各类随机变异中选择的结果。然而,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系统生物学家安德里亚斯·瓦格纳却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他看来,自然选择可以解释某一种生物适应自然而生存下来,但无法解释其适应性源自何处。   为此,瓦格纳花了10余年时间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满意的答案,《适者诞生》一书首次把他的研究观点呈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在书中,他给出了一个有
期刊
左旋电子在破坏某些有机分子方面显示出比其镜像电子更迅速的性能。   在一项耗费13年时间才得以完成的实验中,物理学家发现一些迹象,说明生命的非对称性(即大多数生化分子的左旋或右旋)可能是由早期进化中核衰变产生的电子所致。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电子破坏某些有机分子的频率稍高于破坏自己镜像的频率。  许多有机分子,包括葡萄糖和多数生物氨基酸,都是手性分子,也就是说,它们与自己的镜像分子不同,就像左手和右手
期刊
记忆是大脑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并通过记忆保存下来。因此,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总有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忆一旦丧失,病人将丧失自我及与他人的联系。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认知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这两类记忆有明显的区别:首先,陈述性记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
期刊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界定原子中电子运动的时间尺度。界定这个时间尺度,可以利用波尔的氢原子模型: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核外电子。要想了解这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时间尺度,公式计算的结果大约是100微微微秒这么一段时间。那么,1微微微秒是多少呢?是10-18秒。为了让大家理解1微微微秒这个单位的概念,我们来打个比方:假设这个1微微微秒是我们熟悉的1秒,那么真正的1秒就相当于宇宙的寿命。
期刊
1932年,爱因斯坦离开了欧洲,去新泽西州新建成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途中,他在牛津大学做了短暂的停留,并在基督教堂学院做了个研究报告。远离危机重重的中欧,他重新开始求解他的方程组。1935年,他得到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助理纳森·罗森(1909年至1995年),帮他进行数学计算。在随后的两年里,罗森和爱因斯坦合作撰写了许多理论物理学领域的著名论文。  1936年,爱因斯坦和罗森发现了爱因斯坦方程组的一
期刊
运载火箭  虽然人类在5 0多年前就成功地进入太空,但载人火星任务的规模比以前的任何航天项目都要大。目前还没有火箭能够让携带宇航员和到达火星必需的所有供给与燃料的巨型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到达太空,可能需要用火箭分批将零件送入近地轨道,宇航员在太空中组装好航天器和给养再飞往火星。  目前,太空中最大的运转设备是国际空间站,质量达4 0 0余吨,当年用了3 1艘飞船才运载完成。能将人类送往火星的飞行器质
期刊
在人类历史上,不仅充斥着战争与硝烟,也有和平与贸易,而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不同人种的通婚。那些重大事件,如丝绸之路贸易、蒙古帝国西征、阿拉伯的奴隶贸易、欧洲殖民主义扩张,对人类的发展究竟有多大影响?历史学家试图从众多文献记录及口耳相传的故事里还原历史的真相。然而,很多历史是基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如何在纷繁的史料中去伪存真,考验着人们的能力。但现在,科学家发现,人类可以通过对基因的研
期刊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戴维·提丢斯偶然发现,太阳系的行星——那时人们只知道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六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成一定的等比关系。即,取一组数列:0,3,6,12,24,48,96,192,分别将每个数加上4再除以10,所得数字刚好是各个行星以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表示的与太阳的距离。这个数据分别是0.4,0.7,1.0,1.6,2.8,b.2,10.0,1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