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识字教学的目标作出了规定,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科学学习汉字就要掌握好汉字的教育特性,汉字教育就是“以人为本,智慧育人”。
一、激发兴趣 讲故事
一字一世界。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文字,从来都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香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把汉字比作一座宝山:“汉字是一个阿里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能用自己的独特的形体结构,组建特殊的话语场,其字形符号象形、直观,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表意性使汉字超越了语音的羁绊和时空的局限,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每一个文字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
1.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以一个“监”字为例:在古代没有发明镜子之前,人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脸面的样子呢,就是用水来照自己。甲骨文的“监”字,就像一个人跑在水盆(皿)边,睁眼向下看的样子,表示人利用盆中之水照看自己模样的意思。“监”字本义为临水自照,即自己看自己。后又由自己看自己引申为观察别的人或事物,故“监”,又有监视、监督之义。
2.古人造字时,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仁”字就是以“二人”相亲来规范人际关系,并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
3.汉字还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如汉字的“炮”字,原来是“石”字旁而不是“火”字旁,因为人类早期使用的是冷兵器,“炮”原是一种抛石机。有了火药以后,用火药来发射炮弹,冷兵器变成了热兵器,“炮”才由“石”字旁改为“火”字旁。
总之,作为一种表意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就是有关人的一个故事,一种姿态、行为和情致。
二、用好教材 掌握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新教材编排本身就有意识地突出多元开放的识字方式。我们课文中出现的“对对子”形式,“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有效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学时,我们就应该突破单纯的识字训练,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感悟。尽管我们不能期待孩子懂得多少,但是通过吟诵,获得滋润,可以在孩子纯净的心灵中奠基。识字教学中文化性的扩张和丰厚是整个语文教学文化性的根基,也是一个完全的人的发展根基。有了这样的认识也许我们的眼光会更长远一些,期待会更全面一些,识字教学也会更加枝繁叶茂,更加理直气壮。
三、指导方法 自主识字
斯霞老师这样教“蚯蚓”两字:“蚯蚓是条虫,所以是虫字旁。它生活在土里,所以虫字旁加个‘土丘’的‘丘’字,它没有脚,‘丘’字不能错写成‘兵’。蚯蚓的身体弯弯曲曲,就像一张‘弓’,但有时候又很直,是一条直线,所以‘蚓’字是虫字旁加个‘引’。”
印度前总理曾这样赞美中国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这话说的真好!每一个汉字都是历经沧桑才一步一步地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根据字自身规律和学生发展特点教孩子识记,我想对他们来说是厚重的,是终生难忘的。
四、规范书写 热爱汉字
“书同其人”,琴棋书画同属人品修养,书写或刚直厚樸,或俊俏秀丽,运笔“藏头”“护尾”“圆中”,集绘画、舞蹈、功夫等形态于方块字中,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浓缩体现。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写字教学,新增了一条关键性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突出强调了写字教学教学重要性,给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低段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写好汉字”。“学书之法,在乎一心”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氛围的感染和榜样的引领,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写字氛围,使教室成为一个静心练字的“场”,使学生感受到写字是一件舒心愉悦之事,从而做到“以心运手,握笔直书。”在一个方块形中把一个汉字写好,其要领是“横平竖直、结构紧凑、上紧下松、迎让呼应、枝叉满格、边框留隙”,前四句是讲字要写得“书如其人”,端正、挺拔、和谐、韵称,像一个人长着一双秀长的双腿,又整体匀称关连,如“呼”字其右侧一撇一竖都迎向口字,两边偎依相親。后两句关系到字与字之间的視觉上的一致性,如“中国”两字,“中”字的一竖要顶天立地, 而“国”字字边框必须往里缩一点,使两字感觉上一致。
“人生识字聪明始”。汉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她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张扬汉字的美丽、睿智与广博,启迪初入语文殿堂的孩童心智,传播中华民族悠远厚重的文明,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应该再多一点文化的渗透,让识字教学成为学生汉文化的启蒙。
科学学习汉字就要掌握好汉字的教育特性,汉字教育就是“以人为本,智慧育人”。
一、激发兴趣 讲故事
一字一世界。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文字,从来都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香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把汉字比作一座宝山:“汉字是一个阿里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能用自己的独特的形体结构,组建特殊的话语场,其字形符号象形、直观,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表意性使汉字超越了语音的羁绊和时空的局限,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每一个文字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
1.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以一个“监”字为例:在古代没有发明镜子之前,人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脸面的样子呢,就是用水来照自己。甲骨文的“监”字,就像一个人跑在水盆(皿)边,睁眼向下看的样子,表示人利用盆中之水照看自己模样的意思。“监”字本义为临水自照,即自己看自己。后又由自己看自己引申为观察别的人或事物,故“监”,又有监视、监督之义。
2.古人造字时,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仁”字就是以“二人”相亲来规范人际关系,并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
3.汉字还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如汉字的“炮”字,原来是“石”字旁而不是“火”字旁,因为人类早期使用的是冷兵器,“炮”原是一种抛石机。有了火药以后,用火药来发射炮弹,冷兵器变成了热兵器,“炮”才由“石”字旁改为“火”字旁。
总之,作为一种表意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就是有关人的一个故事,一种姿态、行为和情致。
二、用好教材 掌握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新教材编排本身就有意识地突出多元开放的识字方式。我们课文中出现的“对对子”形式,“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有效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学时,我们就应该突破单纯的识字训练,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感悟。尽管我们不能期待孩子懂得多少,但是通过吟诵,获得滋润,可以在孩子纯净的心灵中奠基。识字教学中文化性的扩张和丰厚是整个语文教学文化性的根基,也是一个完全的人的发展根基。有了这样的认识也许我们的眼光会更长远一些,期待会更全面一些,识字教学也会更加枝繁叶茂,更加理直气壮。
三、指导方法 自主识字
斯霞老师这样教“蚯蚓”两字:“蚯蚓是条虫,所以是虫字旁。它生活在土里,所以虫字旁加个‘土丘’的‘丘’字,它没有脚,‘丘’字不能错写成‘兵’。蚯蚓的身体弯弯曲曲,就像一张‘弓’,但有时候又很直,是一条直线,所以‘蚓’字是虫字旁加个‘引’。”
印度前总理曾这样赞美中国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这话说的真好!每一个汉字都是历经沧桑才一步一步地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根据字自身规律和学生发展特点教孩子识记,我想对他们来说是厚重的,是终生难忘的。
四、规范书写 热爱汉字
“书同其人”,琴棋书画同属人品修养,书写或刚直厚樸,或俊俏秀丽,运笔“藏头”“护尾”“圆中”,集绘画、舞蹈、功夫等形态于方块字中,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浓缩体现。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写字教学,新增了一条关键性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突出强调了写字教学教学重要性,给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低段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写好汉字”。“学书之法,在乎一心”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氛围的感染和榜样的引领,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写字氛围,使教室成为一个静心练字的“场”,使学生感受到写字是一件舒心愉悦之事,从而做到“以心运手,握笔直书。”在一个方块形中把一个汉字写好,其要领是“横平竖直、结构紧凑、上紧下松、迎让呼应、枝叉满格、边框留隙”,前四句是讲字要写得“书如其人”,端正、挺拔、和谐、韵称,像一个人长着一双秀长的双腿,又整体匀称关连,如“呼”字其右侧一撇一竖都迎向口字,两边偎依相親。后两句关系到字与字之间的視觉上的一致性,如“中国”两字,“中”字的一竖要顶天立地, 而“国”字字边框必须往里缩一点,使两字感觉上一致。
“人生识字聪明始”。汉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她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张扬汉字的美丽、睿智与广博,启迪初入语文殿堂的孩童心智,传播中华民族悠远厚重的文明,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应该再多一点文化的渗透,让识字教学成为学生汉文化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