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uyu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杯·《读者》伴我成长”征文活动,已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征文自活动之日起,即得到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踊跃投稿。本文为此次征文优秀作品。
  我不饮酒、不打麻将,平时的应酬也很少。每次外出,不过晚上11点,妻子都不会给我打电话,她似乎不愿意破坏我与亲友的那点欢乐。实际上,我有时候是多么希望她用一个电话把我从那些觥筹交错的虚无中拽出来。我常常对妻子说,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已经没有太多追求,生活可以简单概括成两个词:读书、教书。
  教书之余,我会一头钻进书堆,从书堆里爬出来就去教书。教书是一种职业,读书能让我快乐。我常常把工作带回家里,也会把喜欢的书带到学校去,教书和读书就这样成了一件事,人能够在尘世中快快乐乐地做一件事多好。
  当然,最令我开心的是,我现在想读什么书,基本上都可以满足,不管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如果我想读,它们就会像雪花一样,从四面八方向我飞来,把我包围,我觉得自己似乎获得了传说中的那种幸福,为此,我乐此不疲。
  儿时的阅读物是稀少的,阅读的天空是“干旱”的,干旱到连一片“雪花”都没有。
  直到有一天,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一本撕掉了皮的小册子。书页已经泛黄,书的一个边角被压成一叠三角形,最外层的书页快从书脊上掉下来了,但两枚订书针却锃亮整齐。翻开后,我看了几幅漫画,感觉兴趣不大。一个长胡子的外国人吸引了我,接着看文字,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门捷列夫。对于外国人,尤其是俄国人,小学课本、老师的口中也经常提到,不陌生,却害怕,因为他们的名字大多很长,拗口、难记,我就迁怒于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什么给自己的小孩起这么长、这么怪的名字?同样是俄国人,高尔基就三个字,好记得多。但看了门捷列夫的故事,我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大胡子俄国人,我好奇于他对新事物的痴迷,感叹他身上的那股执着劲儿。与此同时,这一次的阅读经历让我记住了《读者》和它的一个经典栏目——“人物”。
  让“门捷列夫”们的故事直抵渴望它的心灵是一件奢侈的事,再遇《读者》,已经是五六年后的事情了。
  我就读的高中在西北一隅的小城。一天放學,我看到三轮车拉来一个小小的书摊,书摊上有一些杂志,横七竖八地躺着,像落难了一样,任人翻拣。这些杂志的封面或美艳华贵,或意境深远,既有花香鸟语,又彰显时代之风,它独特的气质,让我的目光落下来就不忍移开。没错,上面两个鲜红的大字告诉我,这就是《读者》,一本曾让我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的杂志!我怀着一丝忐忑,盯着那印刷精美的封面,它光滑细腻,质地精良,虽然被称为旧书,但岁月难掩它们的温婉之色。轻轻翻开,淡黄的纸页带着一种难言的厚重感,仿佛是可亲的中年人。我一本一本地翻,对“人物”栏目看得尤为仔细,翻遍杂志后,我决定买3本,共3元,在什么都得省的年月,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我一周的生活费是5元。因为难得,阅读时就倍加珍惜,我对“人物”栏目的热情一如既往,史铁生、徐悲鸿、叶企孙、梁思成、齐白石、张大千……这些有趣而伟大的灵魂,一个一个变成了我心中的高山和流水,我为他们人生历程中掀起的浪花而震颤,为他们不断演绎的精彩人生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碾压困境、燃烧生命的执着共振。走进这些杰出人物的世界,我的血液沸腾了,我的心胸变得开朗,我对待生活更加乐观。在不断与这些美丽的灵魂靠近的过程中,我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或许,那个时候的阅读更像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阅读别人其实就是阅读自己。
  上大学后,学校的图书馆大得惊人,每天在那里借书的学生络绎不绝。阅览室里有数不清的杂志,我就像一个乞丐,跌进了福山。大学舍友来自四面八方,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题,读《读者》似乎成了落伍的事,同学中也有着鄙薄《读者》的观点;大二之后我思谋着考研,曾经热恋的《读者》慢慢成了路人。偶然看到校园里有同学翻开那淡黄色的书页,也只是在心中泛起一丝涟漪,然后我就快步离开。
  毕业后,我像许多离开校园的大学生一样,四处漂泊,为了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东奔西跑。工作两年之后感觉一切稳定了,叔叔竟出了车祸,伤势很重,不得不远赴兰州看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往返于学校和医院之间,照顾叔叔,和肇事者周旋。在医院的墙角、窗前、长长的走廊里熬过了很多个白天和黑夜。一次,我从后门出去,准备给叔叔买几个饼子,让他尝尝鲜,无意中发现前面竟然有卖杂志的,走近一看,原来是《读者》。
  在我难过、无聊,和叔叔共渡难关的日子,我重逢了《读者》。
  医院里人来人往,白天嘈杂,夜晚漫长,那些被疾病困扰的人,或侧躺,或卧倒,或直挺着,翻腾着各种姿势想换来肉身的片刻安稳,得到的却是呻吟和长叹。看到这些,我常常有莫名的苦楚。每到此时,我就把《读者》卷成一个圆筒状,然后踱出去,找一个台阶或者座椅坐下,希望自己能够在文字里找到一点点安静。心里嘈杂,哪儿都不是净土,《读者》中的长文我没有办法读完,那些精致的小短文,成了消减烦闷的清凉贴,精悍的“言论”,可做解颐的小小药丸。
  时间是风,会抚平太多的往事和伤痛。叔叔出院后,我的生活便按部就班,平淡无奇了。在小城里做小小的教书匠,曾尝试喝酒、打麻将,甚至在朋友的怂恿下抽起了烟,希望靠这些无聊透顶的事融入某个圈子,但终究没有成功。每次虚浮的欢乐之后,换来的却是更加漫长的虚空。算了吧,人为什么不能听从心中那隐秘的召唤,让自己活得舒适一点呢?
  把压在箱底的书拿出来,掸去尘埃。
  一盏灯,一杯茶,一个人,万籁俱寂,世界彻底成了我一个人的,那些有趣的灵魂又一次在字里行间复活。长袍宽袖、长髯飘飘的长者对我耳提面命,神情潇洒、风度翩翩的才俊带我临溪赋诗、登山长吟,笑谈风云……
  与书相伴,月亮会慢慢移近,和我争那一平方米的桌面。我会听到秋风带着剪刀掠过树梢,无数枯叶在地上奔跑。我会把悄悄躲进墙角的冬天,卷进破菜叶子里扔出去。
  沉浸在“书”中真美!做老师的似乎有一种天性,愿意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的“美”带给学生,和学生一同快乐!我和学生们在教室里精心造出一个书架,摆满各种书,其中当然少不了《读者》。
  每一周,星期一的第二、三节课是固定的阅读时间,隔三四周有读书分享会,教室的后面贴着一张大大的“读书英雄榜”,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学生阅读过的书目,每一学期结束之后,那些读书“超级英雄”都会收到特别的礼物……一个人读书,成了一群人读书,一个人的爱好成了一群人的爱好。
  工作近十年,我由一名初中老师辗转成了一名高中老师,不论外面多么嘈杂,世事多么烦忧,当我和学生们拿起“书”的时候,就会像渔人一样,缘溪而行,忘路之远近,享受那遥远的落英缤纷,世外洞天。
  (刘树勇图)
其他文献
每2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罹患阅读障碍。他们智力正常,但因阅读障碍,在课业以识读为重点的低年级阶段,考试成绩大幅落后于同学。  2017年年末,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的导演樊启鹏因为偶然的机会,了解到阅读障碍儿童家庭的故事。此后,他和妻子李瑞华用了3年时间,追踪拍摄了其中3个家庭。2021年1月,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在央视播出,樊启鹏发现,这个从未被大众了解的病症,原来广泛存在于他的身边。纪录片《
期刊
几乎对所有人来说,衰老只是时间问题,除非遇到如下事件:大灾大难,地球毁灭,洪水淹没街道,炸弹摧毁城市,令生者如行尸走肉。  如今你正青春年少,可一晃便步入中年,但要想弄明白,是什么时候从一个阶段进入了另一个阶段,绝非易事。紧接着就老了,而你却几乎浑然不知自己是何时变老的。  你对待周遭人事的态度变了——哦,是的,大变特变了,但你本人却毫无意识,因为寒冰是慢慢地、慢慢地将生命之谷冻结起来的。  (小
期刊
有悖道德的事不能做,有悖客觀规律的事不能做,境界低下的事不能做,以自我为中心、纯属为己谋私的事情不能做,情绪化、缺少理性衡量、带几分歇斯底里的事情不能做,压根儿做不到的事情不能做,吹牛的事情不能做,显示自己、居功自傲的事情不能做,时机不对的事情不能做,伤害旁人的事情不能做……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人类的悲剧与其说是做的好事、聪明事太少,甚至是不做事、不作为,不如说是做的蠢事、坏事、糊涂事太多。  (
期刊
一  那时我还在赣州某报社做美食编辑,下了班,打算回家做道“赣南小炒鱼”给家人吃,又怕自己不太会处理鱼,便在鱼摊前犹豫不决。最终,还是鱼贩先开的口。  “小伙子,想买鱼啊?”  “嗯,准备做个小炒鱼。”  鱼贩笑眯眯地说:“哎呀,阿姨这里正好有1斤多的草鱼,做小炒鱼正合适,今天都快卖完了,便宜点给你。”  得到我的默许后,她麻利地捞起一条鱼,摔晕刮鳞,取出内脏。  我暗自打量起面前这个忙碌的女人:
期刊
在陕西延安文艺紀念馆里陈列着一把小提琴,琴体总长60厘米,宽21厘米,厚10厘米,琴弓长80厘米。它已问世70多年,是目前存留的唯一一件延安鲁艺人自制的乐器。  1940年冬,大提琴家张贞黻经周恩来介绍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教授大提琴和小提琴。由于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十分稀缺,张贞黻专门写信给党中央提出自制乐器的建议。不久,在负责工业部门的李强同志的协助下,在延安桥儿沟
期刊
我问我爸,我是否有过让他哭的时候,因为,我不记得他在我面前流过眼泪。  爸爸說:“有过一次。”爸爸告诉我,在我3岁的时候,他将一支笔、一美元和一个玩具放在我面前,他想看我会去抓哪一样。爸爸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测试,所抓到的东西就是孩子长大后最看重或珍视的。  笔代表知识、学问、智慧,钱代表财富、健康,玩具则代表玩乐、享受。爸爸说他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好奇,不过,他还是对我会抓哪样东西充满了期待。  爸
期刊
這些风景甚至连拍张照片都令人心怀忌惮,因为其中存在的美属于很难收进照相机取景框的那一类。  我们眼前的风景,是吸纳了辽阔、几乎是永恒的静寂、潮水深邃的香味、无遮无拦拂过地表的风、流淌于其中的独特时间性才得以成立的。其中的色彩自古以来饱受风吹雨打,才形成现在的模样,又随着气候的变幻、潮汐的涨落、太阳的移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  一旦被相机镜头剪切,或者被调配成科学的色彩,它将变得与此刻呈现在眼前的景色
期刊
有个词叫“心魔”,它让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变得混乱。《庄子·达生》中有一段说赌博者的心理:一个人用瓦器做赌注,他的技巧会十分高超;如果用带钩(古时带钩多配有贵重的装饰,是比较值钱的东西)做赌注,他心里会有疑惧,动作就变形了,技巧就会变差;而用黄金做赌注的人很容易头脑发昏,心烦意乱。如果把赌博视为智力游戏,赌注越贵重,顾虑越多,心智被破坏的程度就越严重,这就是心魔的骚扰。  日本围棋史上的一个故事,犹如
期刊
期刊
因为“流调”,想到了一个跟“流调”有关的日本故事。  一位四十九岁的警察,向自己上班的警局自首:“我把我太太杀了,在三天前。”  他本来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不料十几年前,儿子患白血病,在骨髓库里排队等待移植,这位警察自己也登记了捐赠。但没有等到匹配的骨髓,儿子就去世了。  若干年后,妻子又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他照顾多年。妻子偶尔意识清醒,请丈夫帮自己解脱。丈夫答应了。  现场有一幅他写的字:人生五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