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M不曾成熟就已过时了吗?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我接受《新营销》采访时,曾说到一个观点:在同质化竞争时代,顾客资产变得越来越重要,新时代在呼唤CRM。
  然而,到今天为止,顾客的“上帝”感觉究竟有多好?到底哪些行业做到了以客为尊?CRM战略失效了吗?是不是还没有来得及成熟就已经过时了?
  
  一些行业有数据库优势,但没有成为榜样
  
  据我的理解,在中国,企业与企业家很多时候是两层皮。所以,以CRM的实施而言,我不敢说有些中国企业做到了,但是我敢说中国企业的有些老总做到了。这些老总在的时候,企业对客户的服务做得非常好,但是老总一离职,所谓的CRM就停滞不前了。相对而言,西方企业对服务态度非常重视,但在中国,仅仅是个别企业的高层领导重视这个问题。
  以行业而言,在某些行业的确发生了这种需求的变化,但是在某些我们期待的行业,却还没有走入CRM时代。
  这有两个答案:一看行业是否垄断,二看企业领导人是否具有前瞻性。目前,国外CRM做得最好的都是服务行业,如航空、银行、保险等,它们掌握顾客的第一手资料,具备天然的优势。但是在国内,这些企业恰恰都属于垄断行业。垄断本身并不阻断CRM的进程,关键看企业的领导者是否有这样的意识。因此,也要对企业进行个别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在国外,客户常常能收到银行的账单,甚至是实时汇报,一旦账户出现了不正常情况,银行还会立即向客户询问。但是在国内,没有银行信件、账单,甚至查账还得自己上终端机去。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还没有激烈到要注重服务的地步。但是同处垄断行业的中国烟草业,一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却非常具有前瞻性,眼光已经放到了3年以后中国开放的烟草市场上。
  当然,也必须承认,企业是个集合,其中可能有100个元素,企业家可能面临100个问题,而客户服务只是其中之一。只有在客户服务应该成为重点而没有成为重点的时候,才是不应该发生的问题。比如说在产业达到饱和,产业流程和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时候,企业的服务对消费者就变得明显起来。比如在企业扩张过程中,客户满意度不一定是其战略重点,硬件需要投资,产品网络需要开发,甚至在有些客户不太满意的情况下,它也要继续扩张。
  
  过多重视流程、工具,忽略沟通导致挫折
  
  在我看来,CRM就是流程、工具和沟通。流程是硬的,是规划,是科学家的事情。CRM的前期被人们理解为流程,没有重视组织,然而组织是根据流程来设计的。设计的流程异想天开、不能操作,没有建立起适合流程的组织,流程就是废铜烂铁。工具即是CRM软件。很多企业流程做得不错,过多重视科学、技术,却忽略了和客户的沟通。这就是人没做好的问题,也就是沟通出了问题。技术支持流程,流程方便沟通。客户关系管理就是沟通管理,甚至通过沟通就完成服务。客户不可能没有沟通的需求,只是企业没有提高执行者的素质,他们对沟通方式不一定很懂。
  比如说移动全球通,在很多大众媒体上大打广告,但是过了一年多,它的会员仍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原因是广告投放形式不一定最合适。如果先给客户写信,然后再打电话给客户,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些大企业认为CRM只是一个系统,它们在系统建设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软件,但是员工不理解,不懂得用。如果CRM系统超过人的执行力,再先进的CRM管理系统,再好的硬件,没有懂得用的人,就是一堆废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CRM在执行上特别复杂呢?当然不是。我的朋友曾经发给我一张屏幕抓图,是苏格兰银行电话服务中心的电脑屏幕,可以看出,苏格兰银行对客户的信息做得了全面系统的整合。客户的档案、资料,买了什么保险,过去3个月参加了什么市场活动,用了哪些服务、哪些卡、时间多长,都能在一个屏幕上获取。反观国内的银行,却没有做到信息整合,储蓄、信贷、信用卡等业务是分开的,如果客户今天在银行这个柜台贷了款,明天到另外一个柜台用信用卡,银行柜台间是完全不知情的,因为银行内部的客户信息没有整合。做一个系统很容易,但是如何把系统整合好、内部之间沟通好,国内企业却没有做好。
  沟通技巧里,对细节的捕捉也许可以赢得顾客很高的印象分。比如,在服务航空客户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关键时刻”的服务模式,关注消费者搭乘飞机时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节点,每一个关键位置都提前设置服务。比如国外的航班指示牌是将乘客最容易记住的时间信息放在最前面、最显眼的位置,因为一个人可能记不清自己的机票航班,但时间肯定是记得的(要不就得误机),先确定时间,然后在那个时间段找自己的航班和登机牌换取处,这就是从细节上对消费者关心的表现。而中国机场的指示牌呢?一定是先千篇一律地显示“航空公司、航班、目的地”等,时间并不在最醒目的位置。
  
  留住老客户越来越难,因此更加值得去做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在产品和服务(包括营销手段)都高度同质化的今天,要留住一个老客户越来越难了,但是正因为这样,这个工作更要去做,而且要做好。因为众所周知的客户行销秘诀是:一个老客户所能带来的利润是一个新客户的7倍。
  而一些中国企业也许更愿意开发新客户。一个记者朋友告诉我,北京火车站广场上有一卖烧饼的老大娘,做的就是一次性生意,不需要回头客,只要有下车的旅客不断涌来,就行了。所以,本来卖五毛钱一个的烧饼一定要卖一块,有时烧饼做得次一点,也有饥不择食的旅客买了就走。
  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是否就像这个卖烧饼的老大娘,只要不断地有新客户能贡献利润,老客户爱走就走,企业也不在乎?
  仔细想想这个卖烧饼的老太婆其实是靠垄断经营获益,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这个位置上,烧饼都是可以卖得出去的。但是假若有成百上千人同时在那儿卖烧饼,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回头客了,就需要买过烧饼的人下回下了火车仍然到我这儿来买。如果把每天在火车上上下的人都算上,每天都有回头客,好生意才能持续做下去。
  的确,CRM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帮助企业解决销售问题,企业必须要有其他竞争优势,比如说垄断,比如说个人关系,比如企业和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有些情况下甚至不用做任何客户关系维护,比如物质严重匮乏、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时,企业也可以大赚其钱。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希望生活在因战争、饥馑、动乱而造成的特殊时期呢?因此,就正常情况而言,大部分企业是需要现有客户的,口碑必须由现有的客户来维护。大部分行业的圈子都比较小,特别是做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不会每天都见到新面孔,所以说,客户关系的维护就格外重要了。
  
  只要有客户服务意识,什么行业都可以做CRM
  
  我在出席一些论坛时,会接受一些企业人士咨询,一些耐用消费品,比如冰箱、彩电,消费者买回家就能用上个七八年,使用期间不需要什么维护,最多的维护也就是说产品坏了,需要维修。像这类耐用消费品企业,如果也想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能力,要怎么做呢?
  有些企业是通过限定一次购买量来做的,比如国内有一些企业规定一次购买金额超过1万元,就可以成为会员,享受特殊服务。这也就是交叉销售,通过非单一品种商品的销售,来做CRM。
  与此同时,即便是一些快速消费品企业,也可以做CRM,例如雀巢公司,就是通过CRM来做的。一杯咖啡不用多少钱,但是把处于消费金字塔高端的客户统计起来,这一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如果一个客户习惯性地、经常性地消费一种产品,甚至消费同一家企业不同系列的产品,比如说雀巢同时还有婴儿系列用品,一个孩子从0岁到7岁都要吃奶粉,各种品类相加,价值就大了。
  当然,我们一般把产品分成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类。一些快速消费品就完全是有形产品,全部价值都集中在此,好用不好用一目了然。然而像航空、快递等行业,对产品不做任何改变,只是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顾客要比较的产品就是无形的,是服务。再如麦当劳,就一半是产品,一半是服务。因此到底做不做CRM,不能一概而论。做一个杯子也许不需要CRM,但汽车等行业,确实是需要CRM服务的。在国外,汽车行业中CRM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快速消费品也许不需要对最终客户建立数据库,对此有投入更少的管理方法,即市场调查。而对快速消费品企业来说,分销商关系管理系统则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于高价快速消费品,也是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比如大跨国公司的美容护肤品等高价快速消费品,也实行会员制、俱乐部制,都有自己的数据库。
  
  三种情况下适合上CRM项目,缺一不可
  
  是否有很严谨的界定,比如说哪些产品、哪些企业适合用市场调查,哪些适合用数据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呢?
  我觉得上不上CRM项目,在三种情况下作出选择会比较妥当:首先,看企业服务的性质,服务含量越高的,对客户关系管理越重视。其次,看企业的规模。小型企业要做优质服务主要靠人,而做一个好系统,对于小型企业来说成本太高、太大。企业大了就可以做系统,方便管理。比如,一个企业只有10个主要客户时,可能打电话几个小时就能打下来。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有2万个客户,由10个人来交叉管理时,毫无疑问就需要一个系统来操作了。最后,在中国许多企业的管理是粗放的,凭的是企业家的天赋,外国公司则相对比较保守,看重调查数据,用事实说话。因此,中国企业上马CRM项目,必须有高层领导的支持,CRM才能越做越好。CRM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不只是品牌部门,还包括销售和客户服务等部门,需要企业的高层领导来监管。
  然而,即使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我仍然以为,当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并不认为服务光荣,并不认为服务人不仅需要专业能力,而且能够成就职业荣誉时,这个企业要做CRM,仍然够玄乎的。所以我相信,CRM成败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企业的服务观念。如果一个企业相信服务能够创造价值,做CRM才有价值。CRM原来不怎么成功,是因为CRM主要应用于IT行业,而IT行业更加注重系统、软件本身的先进性,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事情。而现在服务行业做CRM,应该更加注重沟通,技术不能解决人的问题,技术只能帮助人。但是如果人缺乏理念,不懂得沟通的重要性,以为花巨资购买了CRM软件,这个系统就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能力,创造利润,这就是杀鸡用牛刀了。曾经有一个医药公司,购买了CRM软件,使用了一两年后,公司没有什么起色。原来,这家公司以为CRM完全是技术方面的事,以为帮他们策划就是把表格重新设计一遍。这种教训不仅沉痛,也很滑稽。
  现在很多企业确实在搜集数据。然而数据的搜集不等于数据库,因为这些企业的数据是自我导向型的,只是个销售数据库,而不是客户导向型的,没有客户的背景资料,搞不清楚客户是怎样的人,有什么偏好,喜欢家庭还是热爱工作,等等。这个数据库只能搞清楚客户创造的价值,是过去式,它不能创造新的价值,对未来无补。这个不能创造新价值的饭碗,最多只能算是银饭碗,而不能成为金饭碗。
  
  最好的CRM,就是尽量避免影响客户生活
  
  现在,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CRM本身是一个错误,因为它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的。所以这些学者提出,让CMR(客户管理关系)取代CRM,真正让客户去选择,去掌握主动权,而不是客户提供给企业的数据最终变成企业盈利的工具。
  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新意,但是坦白地说,中国企业现在不需要纠缠于“知”新,而在于切实行动起来,把服务顾客确实当作一项使命来推进。
  要知道,虽然CRM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但其前提是很多时候顾客不想管理自己(或者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顾客购买服务是要享受服务的。顾客希望花很少的时间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一个企业能把合适的东西在合适的时间送到客户面前,使客户花很短的时间就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好的。但是企业不能让客户感觉到自己正在被管理,而应该是企业在帮助客户。企业要把方便留给别人,把麻烦留给自己。这就是雷锋精神!建立一个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其实是很麻烦的,要将客户分类,沟通策略和产品组合都要发生变化,与客户沟通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并不是说企业把产品卖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给不同的客户群体选择适合他们的产品,而不是单方面的强行销售。客户的需求产生效益、利润,但利润只是CRM的结果,而不是CRM的目标。
  应当让客户过自己的生活,尽量避免影响客户的生活,这才是最好的CRM。
  (本文作者为奥美顾客关系行销广州事业总监。本刊记者任之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核。)
其他文献
对一个营销经理来说,最大和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是让销售团队准备好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如果你想生存下去,你就必须持之以恒地改进你的工作,时刻牢记一句话:“好,更好,最好。永不停息直到好变得更好,更好变得最好。”    如果你认为成为营销经理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看看下面这些经验丰富的营销经理在回顾他们所学到的东西时所揭示的真相,尽管他们有些避轻就重。  Dave Anderson有些话想对他13年前领导
期刊
3年更换4个CMO,导致公司策略不断调整,营销组织、流程和体系的频繁变更,对于T公司的伤害可谓不小。但这是一个典型事例,由于营销经理人的频繁流动,影响着企业的兴衰,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喧闹的中国消费品行业上演。这是成长的代价。企业和经理人都要从中学习并重新寻找自己的期望与定位。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的问题是:一个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和任用适合自己的高级市场主管?而经理人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
期刊
2004年8月23日,离健力宝20周年庆典还差5天时间,在主政健力宝2年7个月后,张海被其他股东逼宫下课。7个月后,2005年3月24日,在即将迎来自己“而立之年”后的第一个生日前夕,张海因涉嫌挪用、侵占健力宝资金而被佛山警方拘捕。这一天,距他闪电般入主健力宝也仅仅过去了3年零2个月。  健力宝,在李经纬时代由辉煌走向悲剧,而“资本动物”张海的入局则使这一悲剧更加悲情。  如今,经过“资本动物”之
期刊
S企业是广州的一家民营企业,从事牛初乳生产由来已久。早在1998年,S执行董事留学新西兰,并从那里引进了新西兰纯牛初乳粉(又名“S纯牛初乳粉”),其落户中国还是头一回。他坚信,牛初乳是个朝阳产业。  然而,2001年,当少数几个保健品企业开始为牛初乳造势时,这个市场并没有像引爆全民的喝奶意识一样蔚然成风。SARS之前,以海王为首的牛初乳广告虽然是铺天盖地,但并未拉动实际消费。对此有人分析,一方面是
期刊
为什么CMO的平均任期只有CEO的1/4    纵观全球,新的通讯技术、细分的客户和不断兴起的针对个人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使CMO的职责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但核心的问题是很多公司并没有把市场任务放到战略高度。而以品牌为核心的公司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会聘请一个非常有实力的CMO。因为一个真正以品牌为核心的公司,必须把市场职能放入这个核心中来。  不幸的是,很多公司并没有遵循这一原则,把CMO的作用适当地
期刊
肯德基与麦当劳的“中国之战”进入了高潮,肯德基在2004年年底放出“胜负手”。2004年12月底,肯德基在海南三亚开出中国第1200家店,并高调宣告在店铺数上已两倍于竞争对手麦当劳。    5年时间拉出倍数差距    2005年1月20日,广州,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大门”的城市,快餐业的两大夙敌,肯德基与麦当劳的“中国之战”在此进入高潮。当天,肯德基高调宣布:随着广州天河东分店的开业,该快餐品牌已在
期刊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能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凡上帝目光企及处,皆可交易”(西谚)的含义,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被营销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喜怒哀乐的表情,从不名一文的推销员,到腰缠万贯的富翁,如果营销能力不能让人梦想成真,那么其他方法和手段也不会轻易使人如愿以偿。  正因为这样,在共同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当企业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时,多数时候,媒体会把更多的关注给予企业。当企业家在主席台上就座时,
期刊
作为近年来发展最快速、表现最活跃的移动通信行业,各大主导手机厂商在饕餮了一顿盛宴之后,身不由己地陷进了惨烈的厮杀战中。于是,一些手机企业在对欧米茄、LV获取的暴利垂涎三尺的同时,打起了奢侈品营销的主意:手机是否可以做成某种意义上的奢侈品?  目前,国际巨头日本的NEC推出了奢侈品手机N900。此前不久,全球第一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以“完全时尚”为主题,在上海推出了三款奢侈品手机7260、7270、7
期刊
世界级品牌的三个硬指标在我看来,“中国是否能够产生世界级品牌”这个问题首先就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没有世界级品牌。这是最近一两年(可能也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为沉重的话题之一。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之所以受到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中国企业所进行的一场追梦世界级品牌的豪赌。  为什么海尔算不得世界级品牌?  这似乎与我们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广泛流传的一个说法相
期刊
2003年5月我们才进入中国。而早在20年前,很多国际公关公司进驻的时候,中国的公关市场还不成熟。它们投入了很大的成本,但是中国市场的需求量还不足以让这些先行者盈利。  而近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的公关行业发展迅速。于是,一些业内朋友说我们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做出了正确的投资决定。    要有方法论,否则创意就是浪费    我曾问一个本地营销公司的朋友:“你的方法论是什么?”他很错愕。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