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组诗)

来源 :解放军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迎着湿热的海风,规整的半岛像一块冲浪板,一头翘向蔚蓝的南中国海,为这个“天南重镇、海北名邦”冲出了近一千五百公里的海岸线.这里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站在高岭上,即便是冬日里,也常能听到雷声从天穹滚过.
期刊
七十年前,草创而生.七十年后,根深叶茂.rn《解放军文艺》即将迎来七十周年生日,我为《解放军文艺》做校对也已经二十年了,时间就在这每日的字里行间中慢慢流走,静心回忆过往,发现能够镌刻在自己记忆中的反倒是一桩一件的小事情.rn我应该是文艺社自己培养,做校对工作一直到退休的唯一的校对员.从十八岁走出校门到文艺社工作做校对,三十多年,自己都没有想到会与书稿、文字、标点符号结下半生之缘,从懵懂不解到敬畏文字,其间的校对生活有辛苦,有苦涩,也有充实和快乐,有三个校次中的电闪雷鸣,也有手握新刊时的光风霁月,酸甜苦辣尽
期刊
一rn绿色的军装,绿色的列车,我们像一条条从长江、黄河沿岸的大地上汇入的无数条绿色的支流涌入到成都的双流机场.一架巨大的军用运输机像是从雪域高原飞来的雄鹰,驮着我们这批新兵“轰隆隆”地飞上了蓝天.透过飞机的舷窗,雪山像海面上掀起的巨大波涛,跌宕起伏,绵延不绝,荒芜得深邃.我仿佛是一只从江南而来的雏鹰,被震撼着“猛地”展开了翅膀,战战兢兢地试探着这片新奇的疆域.
期刊
一九七三年,我高中毕业之后便回到故乡参加劳动.但我上学的那个县城还是要去的,到那里去看人去楼空的母校,去到书店买书或去邮局寄信,那是耕耘田间时感到最给我希望与慰藉,也最有文化的几件事.某一天,我在邮局意外地发现,这个地方不仅可以邮寄信件和包裹,还可以订阅报刊,这使我眼前一亮.那时候可以订阅的杂志非常少,只有寥寥数种,我一眼便看到了一种名叫《解放军文艺》的刊物,心中无来由地竟产生某种打开天窗般的惊喜.当时我并不清楚这个刊物从何而来,又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什么样的东西所构成,仅仅是“解放军”和“文艺”这两个词组
期刊
一九五一年四月至五月,抗美援朝战场的形势可谓波诡云谲.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势不可挡,进攻的矛头直抵汉城(今首尔);可进入战役第二阶段后,突然就攻守易位了,特别是中朝军队五月二十三日开始向三八线转移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便沿公路对中朝军队猛追不舍.六月,朝鲜战场的形势变得异常紧张.据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的洪学智上将回忆,第五次战役虽然歼灭了“联合国军”八万余人,挫败了其总司令李奇微企图在我侧后登陆的计划,但由于对敌人的反扑估计不足,在
期刊
一rn这是一九三六年盛夏的普通一晚,果洛班玛子木达沟境内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贡麻仓部落头人旦智合的宝贝女儿若尔桑毛被人掳走了.rn平地惊雷响,给本来就纷乱不宁的班玛增添了新的烦恼.rn一栋古朴又不失豪华的藏式碉楼里,充斥着紧张的空气.油灯的光线仿佛随着紧张的氛围而飘动,室内物件的影子映在墙上,点点斑驳,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和焦灼感.
期刊
后 送rn舰艇巡航的第七天,接到了基地的命令,让他们转移海区执行新的任务.rn晚饭后,舰长和政委坐在舰长办公室,一起研究后续行动计划.新任务非常重要,也很紧急.政委的顾虑是,舰艇出海已经一周,舰员普遍感到疲劳,天气海况越来越恶劣,官兵士气需要鼓舞,舰艇状态也需要评估,不好好商量出一个可行的计划,恐怕会影响任务的完成.
期刊
《解放军文艺》就像一条大河,承载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军旅文学几乎全部的历史脉络.军旅文学研究者张鹰在把数百期《解放军文艺》认真研究过一遍之后曾说,所有重要的当代军旅文学现象和历史脉络都能在其中追溯到源头.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任何一位军旅作家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解放军文艺》,即使他们最好的作品未必发表在这里,但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也一定有相当数量是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面的.时至今日,只要下到基层连队,连部、营部、图书室报架上必定会有一本《解放军文艺》.可以这么说,离开了《解放军文艺》的新中国军旅文学史是
期刊
期刊
一rn“任何战斗都是双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流血和破坏的方式进行的较量,最后谁在这两方面剩下的力量最多,谁就是胜利者.”rn一天晚上,黄言超坐在图书馆里,饶有兴致地翻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书中的其他论点他不甚了了更无法验证,但这一条他深信不疑,无疑那两场“战役”便是最好的佐证.遗憾的是,两场战役他都不是胜利者,以至于多年以后,当时的无助与悲愤仍会在他的梦里不停地复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