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朗读有助于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读书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美文不厌百回读,诗的意象美、结构美、音韵美,都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完成的,一些情景交融的精美散文也需要在读中体味作者写景的精妙与感情的细微。其实,“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搭建平台营造气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看重朗读。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熟读精思”,要求学童读书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读得字字响亮,读得准确熟练。蒙学读书,以学童自己读为主,他们在反复阅读中逐步领悟书中义理。明朝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动再现了读书声与自然界的风声、雨声的和谐融合,彼此渗透的情景。琅琅书声能像风雨声一样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很多朗读不过关的学生,不是因为他天资不够,而是因为平常缺少锻炼,因此,要想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平等地给每一个学生朗读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结论表明,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时间不能少于200小时。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书累计大约6分钟,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大约每人读书时间为20秒,如何才能达到200小时?搭建朗读的平台,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互相交流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常按座次顺序,一人一节去读,几课下来,每人至少在全班师生面前读过一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了解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还能发现他们在识字、把握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和指导。如教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四首”时,由于学生在之前对古典诗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旦翻开课文,他们对作者和诗文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待。这时我抓住契机让他们反复地读。一位学生读《过零丁洋》时,竟然忘情地作手势。惹得同学发笑,他却浑然不知。
朗读成诵,学生对诗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注重技巧培养素质
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应该范读或教读、领读,在读的实践中教给学生方法。面对一篇优美诗文,老师首先要入情入境地范读,使学生如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入情入境地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朗读教到了位。
每次上课,我总是事前先将课文领读带放一遍,自己试读掌握要领,然后进行教学。针对有不少学生声小语低,吐字不清的问题,我要求他们读的声音要像平时一样宏亮,要求学生放开声音读,一遍一遍读。从表达内容来说,语音长而缓,一般用于庄重、严肃、悲伤场合;语音短而急,一般用于表达惊讶、兴奋、激动之情。读和说,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读的速度一般慢于说。掌握技巧后,学生的朗读大有长进。学生读《使至塞上》时,读出了塞外奇异的风光,感受到了作者的孤寂与抑郁,读《泊秦淮》时,领悟到了作者忧伤的情感。
讲究方法积累整合
学生的朗读能力差,与当今以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课堂上必须少讲多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学生没读熟,教师的讲解再好,也难以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通过吟咏诵读去感受作者的选词造句之妙,去体味作者炼意达情之纯,并力争在反复诵读中走近作者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朗读到位,老师也不会讲得那么累。我在实践中使用了一些方法,觉得有效。
1.背诵。背诵是古今中外提高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法之一。就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所在。凡课本上规定背诵的片段、课文,我都按要求自己背诵,读出真功。
2.复述。教材中所选课文有一些故事性较强,人物活动具体生动的片段或文章,在点明思想意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它们复述出来。
3.对话。在教读课中,遇到人物的对话,我就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角色,看书对话。如教《孔乙己》,我不作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以学生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为主。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感悟人物情感。
总之,教学生“读”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只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听到书声一片,才会获得语文学习的情感与美感天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226407)
搭建平台营造气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看重朗读。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熟读精思”,要求学童读书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读得字字响亮,读得准确熟练。蒙学读书,以学童自己读为主,他们在反复阅读中逐步领悟书中义理。明朝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动再现了读书声与自然界的风声、雨声的和谐融合,彼此渗透的情景。琅琅书声能像风雨声一样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很多朗读不过关的学生,不是因为他天资不够,而是因为平常缺少锻炼,因此,要想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平等地给每一个学生朗读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结论表明,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时间不能少于200小时。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书累计大约6分钟,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大约每人读书时间为20秒,如何才能达到200小时?搭建朗读的平台,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互相交流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常按座次顺序,一人一节去读,几课下来,每人至少在全班师生面前读过一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了解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还能发现他们在识字、把握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和指导。如教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四首”时,由于学生在之前对古典诗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旦翻开课文,他们对作者和诗文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待。这时我抓住契机让他们反复地读。一位学生读《过零丁洋》时,竟然忘情地作手势。惹得同学发笑,他却浑然不知。
朗读成诵,学生对诗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注重技巧培养素质
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应该范读或教读、领读,在读的实践中教给学生方法。面对一篇优美诗文,老师首先要入情入境地范读,使学生如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入情入境地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朗读教到了位。
每次上课,我总是事前先将课文领读带放一遍,自己试读掌握要领,然后进行教学。针对有不少学生声小语低,吐字不清的问题,我要求他们读的声音要像平时一样宏亮,要求学生放开声音读,一遍一遍读。从表达内容来说,语音长而缓,一般用于庄重、严肃、悲伤场合;语音短而急,一般用于表达惊讶、兴奋、激动之情。读和说,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读的速度一般慢于说。掌握技巧后,学生的朗读大有长进。学生读《使至塞上》时,读出了塞外奇异的风光,感受到了作者的孤寂与抑郁,读《泊秦淮》时,领悟到了作者忧伤的情感。
讲究方法积累整合
学生的朗读能力差,与当今以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课堂上必须少讲多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学生没读熟,教师的讲解再好,也难以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通过吟咏诵读去感受作者的选词造句之妙,去体味作者炼意达情之纯,并力争在反复诵读中走近作者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朗读到位,老师也不会讲得那么累。我在实践中使用了一些方法,觉得有效。
1.背诵。背诵是古今中外提高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法之一。就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所在。凡课本上规定背诵的片段、课文,我都按要求自己背诵,读出真功。
2.复述。教材中所选课文有一些故事性较强,人物活动具体生动的片段或文章,在点明思想意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它们复述出来。
3.对话。在教读课中,遇到人物的对话,我就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角色,看书对话。如教《孔乙己》,我不作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以学生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为主。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感悟人物情感。
总之,教学生“读”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只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听到书声一片,才会获得语文学习的情感与美感天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22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