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润华光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銙是古人革带上的饰片,系腰间之物。一条完整的革带应由鞓、銙、铊尾和带扣四部分组成(图一)。唐代革带上的带銙质地有玉、犀、金、银、铜、铁等多种。从文献记载看,虽然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员金玉带皆可服,但唐人更重视玉带,因而玉带便成为唐人服带的最高等级。玉带上带板块数的多少和纹饰的不同,代表官阶和身份的差异,因此,玉带銙成为古人显示其职务高低、身份尊卑的象征,拥有这类玉带銙文物的主人,大多为身份较高的贵族或官员,这一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也已得到了证明。
  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10副玉带銙,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其玉质细腻温润,工艺精美,堪称是古代玉器光辉的典范。这是唐代玉带銙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唐代玉带銙考古的认识,为研究唐代革带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何家村窖藏出土这10副玉带绮中,除九环白玉蹀躞带外,其他9副玉带銙出土时分别放置在4个银盒内,银盒盖内均有墨书题记,明确记载了玉带銙的玉色名称、形制和组成数量。这批玉带銙从形制用途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玉銙下有环的,叫附环带;二是玉銙上有孔的,称为有孔带;三是仅有带銙的。现将这部分文物分述如下。
  九环白玉蹀躞带銙(图二)何家村发现的十副保存完整的玉带銙中,九环白玉蹀躞带是最为特殊的。此带筠中有各套接一玉环的方形带銙9枚,雕镂柿蒂纹方筠2枚,偏心孔环8枚,有孔尖拱形銙3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整副带銙共计25件套。玉质泛黄,温润透明,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此组带銙出土时除带扣外,玉带板上还铆以排列有序的金钉和靼,可断定为使用物,是从革带上卸下后窖藏的。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套唐代九环白玉蹀躞带銙,为我们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玉带銙的形制可分为蹀躞带与非蹀躞带两种,所谓蹀躞带是一种缀以垂饰的革带,带上钉有若干枚带筠,銙上备有小环,环上套挂若干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日常用具。蹀躞带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胡服,是用来佩带刀剑、算囊、刀砾等日常用品,便于乘骑,后传入中原,流行于北周至唐初。唐代初立,崇尚武功,规定武官五品以上腰带上悬挂的物件有小刀、算带、针筒、砺石等七种,名“蹀躞七事”。盛唐以后,中原官吏悬挂的物件减少,后将“蹀躞七事”类的佩饰一律取消,但蹀躞带的形制却被保留了下来,镶有带銙和带扣的钩络带成为主流,以垂挂于革带的蹀躞饰件为特色。革带以镶嵌物的质地显示主人的身份,用环数的多少表示主人地位的尊卑。九环带,隋代规定专用以王侯贵戚,有别于天子的十三环金带。对于带饰的质地,唐王朝曾规定,天子、亲王、三品以上官员用玉璺夸,五品以上用金銙,六、七品用银銙。可见,此带銙为皇室、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使用无疑。
  据考古资料所知,目前发现最早的蹀躞玉带銙是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所藏的“八环蹀躞玉带筠”,出土于陕西咸阳北周骠骑大将军若干云墓中。该玉带銙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早期玉带的型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而对北周、及至隋唐玉带制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玉带绮始于唐的传统说法。由此,也有学者认为何家村出土的九环白玉蹀躞带应为传世品,并非唐代所制作。
  骨咄玉带銙(图三)该带銙由方形绮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青绿,杂有黑色和淡黄色斑点。
  由盛放带銙的银盒上墨书“骨咄玉一具”记载得知,此玉名为“骨咄玉”。有学者认为,“骨咄”指文献记载中的“骨咄罗”国,为唐时西突厥的一支,又称坷咄罗,位于今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骨咄国在唐朝时和我国交往密切,《册府元龟》卷971中记载,骨咄国分别在开元17年、开元21年、天宝5年、天宝9年等几次向唐王朝贡马,因此有学者推测这件玉带銙很可能是骨咄国向唐王朝进贡的供玉。骨咄玉在唐代玉器中十分罕见。
  狮纹白玉带銙 根据盛放带銙的银盒上墨书“碾文白玉带”的记录,可知唐代这件“狮纹”带銙的定名。该带銙由狮纹方銙13枚、狮纹圆首矩形銙1枚、狮纹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带筠用和阗美玉雕琢而成,玉质洁白无瑕、细腻温润。
  唐代玉带銙以素面居多,有纹饰者极为罕见。此副玉带銙狮纹的设计别具匠心,在15块带板上分别雕琢了姿态不一的狮子15只(图四),其中有12枚方銙的狮纹造型相同,方向相反,应为6对。狮子或立或卧,或昂首或低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反映了大唐雄健豪迈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
  狮子并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来自非洲和西亚。狮子最早来到中国是在汉武帝时期。唐朝狮子多从波斯、粟特以及周边地区而来,与盛产美玉的于阗同属西域。狮纹玉带銙边缘较厚,无棱线,中间凸雕一只狮子。狮纹的雕琢方法为:先用较宽的砣具砣出狮纹轮廓,再沿带銙边沿向内斜刻,将狮纹轮廓以外的空间剔地,使狮纹凸出,然后再用较窄的砣具刻画眼睛、鬃毛等细部。这种平面上斜刻剔地使所表现的形象隐起的技法为唐代玉雕所独有,刀法刚劲有力,显示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副玉带銙充满了浓郁的中亚色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白玉伎乐纹带銙(图五)该带銙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10枚、圆首矩形銙1枚、铊尾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洁白细腻,上带酥光。每一块玉带板正面以浅浮雕加饰阴线纹琢刻成奏乐胡人形象。胡人梳着卷曲发型,深目,高鼻,肩披飘带,身着紧身窄袖短衣,足穿尖靴,或坐或跪,或奏乐,或舞蹈。造型丰满大气,神态逼真,生动传神。带板的背面光素,有结缀用的穿孔(图六)。
  这副带銙上的纹饰生动自然,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在小小的玉銙纹饰上,记述了历史,生动的再现了盛唐时期霓裳羽衣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从这副玉带銙上刻的胡人形象及西安其他地区出土的玉带銙可以看出,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胡人伎乐纹玉带銙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   就目前出土的唐代玉带銙而言,完整的传世的唐代带銙极少,其比帝王玉玺更为罕见,尤其是伎乐人纹玉带銙。故白玉伎乐纹带銙被列为“具有极高的实用和艺术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副带銙的10枚半椭圆形带板中有9枚雕胡人伎乐,只有1枚上面雕琢狮子。虽从玉质、形状并无差别,但这一块狮纹带銙与其他伎乐纹带銙的主题相差甚远,构图主题明显不是一类,因此,有学者怀疑这一枚狮纹带銙与其它9枚胡人伎乐并非一副,这件狮纹带筠埋藏前当另有归属,属于混入其中,而非所藏狮纹带
  中的一枚。
  白玉有孔带銙(图七) 该带筠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总计16件套组成,与墨书“一具一十五事并玦”相符合。白玉质,微透明,光素无纹。方形和半椭圆形带筠上都有一个长2.2、宽0.7厘米的长方形古眼。古眼即带筠下部的穿,与九环蹀躞带上的环功能相同,是用来系挂物品的。从考古发现看,这种带绔的流行时间是从初唐到辽代前期。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机先生考证,此类带銙曾在南西伯利亚科比内突厥墓内出土,带有突厥文化色彩。
  白玛瑙铰具(图八) 此带銙的墨书题记为“白马(玛)脑(瑙)铰具一十五事失块”,出土时银盒上写有墨书称其为“铰具”。这副带銙由半圆形銙9枚、方形銙4枚、圆首矩形鳄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与墨书相符合。该带銙由白玛瑙琢制,内有一条条透明和白色的条纹交错相间。表面光洁,没有纹饰。这是考古发现中唯一一例用白玛瑙制作的带具。
  古代以带铺为端首的革制腰带称钩落带,常以金、玉、宝石为之,部分装有铰具式扣针,以便将革带两端构连固结,有铰具者,亦称“校(铰)带”。铰具即将节带两端构连的活动扣针。
  值得一提的是,玉带銙的背面多有象鼻孔,用银丝穿孔固定于革带上。这些带銙背面都没有钻孔,不能悬挂蹀躞带,因此推测可能是一件半成品。何家村出土文物中有部分是半成品,这副玉带銙就是其中之一。
  白玉纯方带銙(图九) 该带銙由方銙13枚、圆首矩形筠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白玉质,半透明,平素无纹,抛光细腻。
  更白玉带銙(图十)该带銙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纯白玉质,半透明,润泽洁白,如冰似雪,平素无纹。
  斑玉带銙(图十一) 该带筠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筠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青玉质内有云雾状墨斑,平素无纹,抛光细腻。
  深斑玉带銙(图十二)该带筠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筠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玉带扣1件,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黑白相间,平素无纹。
  从放置玉带銙的银盒墨书题记可以看出,唐人对玉器定名的主要方法:有纹样的称为碾文,有用产地定名的,比较普遍的是用玉色定名,如白玉、斑玉,所谓更白玉、深斑玉。更白玉带筠、斑玉带銙、深斑玉带筠是用玉色定名的玉带,其组成数量、形制基本相同。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10副玉带绮,既显大唐风范,又具外域风格;不但在工艺技术、艺术创造等方面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还因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完整性,充分体现了唐朝玉器的发展水平,它们对于唐代玉带跨的考古研究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茶文化复兴,茶馆遍地开花,相关图书、纪录片和活动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资本涉茶蔚然时尚,经营书画的荣宝斋有了茶文化公司,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粤传媒打造号称“茶生活第一刊”的《茶道生活》成就股市的茶文化概念股,生产保健品的碧生源发起申报“东方茶术”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活动。  继普洱茶热拍之后,大红袍今春续写辉煌——5月11日,北京翰海上拍5件东方丹霞金奖大红袍(丹霞颂008),20斤一桶装拍至172.5
期刊
越窑是制瓷业的鼻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赞誉。对越窑之名的内涵、越窑的地域界限、越窑的性质、越窑的历史等问题,值得今人不断地深入探究。惟有弄明白这些问题,才能清晰地建立越窑的概念,充分地凸显越窑的地位,科学地揭示越窑的影响。  越窑的分布范围  从现有的资料看,越窑之名最早出现于晚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该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
期刊
阎正先生,我与其相识有42年了,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老朋友,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步,在旁人面前我多尊称其为“阎老师”;在私下,对他的称谓,北方话叫“爹”,书面语称为“父亲”,雅尊“家严”,软语叫“爹地”,洋叫法“PAPA”。无疑阎正先生是我此生所遇最重要的男人!  2014年,按中国历法计算,父亲虚岁72岁了,他大我整整30岁,也就是他而立之年有的我。古语人生七十古来稀。旧时因生活和医疗条件的差异,
期刊
金银器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馆藏历代金银器达1000多件,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商晚期,最晚的则为清代晚期。在过去公开发表的资料中,多以介绍精美的汉唐金银器为主,公众也通过展览等形式对其中的精品已经十分熟悉,特别是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71件(组)最为引人注目,这些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何家村金银器被视作是大唐文化、大唐精神的结晶。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清金银器过去因极少发表
期刊
刘星艺术简历  刘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陕西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武警工程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校兼职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崔振宽(著名山水画家)  他的画,我感觉还是在很认真地学习传统,在传统方面钻研得比较
期刊
名列六畜之一的羊,是古代中国农耕社会豢养的重要家畜。羊肉是人们重要的肉食来源,羊皮又可作为衣裘御寒保暖。羚羊更是稀有的保护动物之一,其角是贵重的中药,在远古原始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羊就成为驯养的重要畜兽,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些墓葬中曾有不同数量的羊骨出现,寓示对羊的饲养已逐渐普遍,并和人类结下不可分割的关系。羊的形象也出现于远古时期的岩画和彩陶的纹样之中。  进入王朝的先秦时期,羊不仅是贵族
期刊
林容生艺术简历  林容生,男,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当年艾青这句经典的诗,曾经牵动了无数游子的怀乡之心。林容生以艺术家的一颗
期刊
李广平艺术简历  李广平,1963年3月出生于山东平原,198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留校任教。1990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室,2004年结业于艺术研究院第三届中国画名家班。2008年至2010年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人物画课题班。现为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中国人物画名家技法讲座李广平中国人物画艺术》《名家名画·李广平的重彩艺术》《李广平人物画选》
期刊
红山文化发祥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因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赤峰——红山,同一座山,两种表述,那座赤色如焰的山,不仅给人视觉的冲击,更给后人无限遐想,既有文化的遐想,更有财富的梦想。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西辽河
期刊
6月2日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在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日,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热闹起来。“未名论道——2014中国艺术品收藏巅峰论坛”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一大批热爱收藏、关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人们前来聆听。  在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长盛诙谐幽默的主持下,嘉宾们纷纷畅所欲言。  国际化成为最热词  苏富比(北京)拍卖公司总裁温桂华去年从加入苏富比这个国际拍卖公司以来,有了很多新的感受:“我以前一直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