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baow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的情感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板块推进,以默读课文、寻找母亲爱我的事例、理清我的感情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母爱”的理解,说一句此刻最想对母亲说的话这一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品味感情,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让文学作品的韵味和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回想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小巷深处》。
  
  教学重点
   从鉴赏课文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教法选择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第一课时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加强字词积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亲情。
  (2)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小到大我们是生活在父母的温暖怀抱中的,那你知道母亲为你做了哪些事吗?(学生回答)那你爱不爱你的母亲呢?你打算以后怎么做?(教室很静)母亲——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称呼!母爱——多么无私而又圣洁的情感!这世上还有谁比妈妈更让人牵挂?弯弯山路口,那一声声叮咛;脉脉斜晖中,那一汪汪深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聆听一个发生在养母和养女之间的亲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理会情感
  2 生字正音  炫耀( )执着( )荤菜( )揶揄( )( )  哽咽( )( )造孽( )蹒跚( )( )  憧憬( )( )瘪( )
  3 通读课文,用( )标出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  4 合作探究  (1)瞎眼的母亲收养了我,并用她全部的身心爱着我,同学们,请寻找母亲“爱”我的事例。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指导)
  (2)在这些例子中,哪些让你感动,请找出相关的语段,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5 布置作业  (1)回家后细读课文。  (2)思考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  ①作者描写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②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她是怎样对待“我”的感情变化的?③“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品味课文,感悟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2)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节课内容
  2 导读,讨论归纳上节课的四个问题
  (1)让学生把刻画母亲外貌、神情的句子找出来,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A “毒辣的阳光……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p38)
  B “在风中,她无助……又光又亮的竹棒。”(P42)
  C “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P43)
  总结:通过对母亲外貌、神情的刻画,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也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抒发了“我”被母爱打动,又深深自责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她是怎样对待“我”的感情变化的?
  ①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哪会在家耗时间?”②“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
  老师点拨:母亲以她特有的敏感,感觉到了我对她的冷漠和对家的厌恶,但她仍然抑制住内心的痛苦,用她的乐观和豁达从容面对,表达母亲的无私、高尚。
  第13自然段中我们通过文中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可以“读”出母亲内心的巨大痛苦,但母亲是坚强的,尽管女儿的话伤了她的心,但她还是点头答应了女儿的请求,起身摸索着给女儿做好吃的,表达母亲的执着、奉献。
  (3)“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②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③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④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提问:用课文中的词语简洁地概括一下“我”的这一变化。
  ①变化过程:满足、自豪一沉默、回避一淡忘、隔绝一感动、悔悟;②原因:虚荣、无知。
  (4)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小结: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母亲:高尚无私、坚韧执着、沉默奉献  “我”:为爱所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感悟课文:①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②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氛围;③试着为至爱的母亲写下你此刻最想说的话语,长短不限。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一个盲母和养女用她们的纯朴、真挚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而凄美的亲情故事,也有不少同学坦言了自己与母亲之间或温暖或感人的故事,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呢?此刻,我最想说的便是:母爱伟大,珍爱亲情!
  
  作业设计
  
  仿照课文5-8自然段的写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写出你的母亲(或父亲)关心你的几件小事。
  
  板书设计
   一、母亲:收养“我”  为“我”安家
  为“我”骄傲
  无私、深沉的爱
  辛勤抚育 平静面对 默默承受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
  二、“我”: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悔悟、感激的心
  (感情发展变化过程)
其他文献
足球运动不仅具有锻炼价值,而且具备欣赏价值,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加强高中足球审美化教学,是高中足球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足球的形体美、律动美和精
摘 要: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然而现实教学中,笔者却发现课堂提问存在缺乏变通、缺乏层次、缺乏价值、缺乏倾听等低效现象。对此,应提倡课堂提问要注重生成,注重策略,注重关键,注重评价;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提问;有效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的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
真正的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注重搭建生活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零距离接触数学知识,并有效地理解、分析数学知识,进而从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更
摘 要:“协进课堂”是江苏如东实验中学在多年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新知课”(即新授课)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课型。本文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为例,简述“协进课堂”之“新知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  关键词:协进课堂;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    “协进课堂”是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在多年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经验促进发展。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只有通过主动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得到提高。”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紧扣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整合教材,提炼典型生活场景,富有
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是困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难题[1]。笔者以一节主题教育活动网络直播班会课为例进行分析,力求突破传统形式,让学生在情感碰撞中唤醒自我,触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巨大宝库。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是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采用灌输式或串讲串问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自主权,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实施应该是让语文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母语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机会和尽可能的激励,使学生自能读书、自我提高、自主发展。    一、书声朗朗,是我们对语文
数列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上的函数。照理说解答数列习题时,留意项数变化对题情的影响是一道必经的程序,但对于某些具备一定约束条件的数列问题,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项工作,造成了数列学习时的一个盲点。本文略举几例,并进行剖析,意在学习数列时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的本领,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会学”。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听、说、读、记、变这几个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会听  听,就是让学生会听“话”。学生听课更是一项紧张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在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在紧张和谐而有节奏地进行,教学生怎样听老师关于知识的讲解,从老师“抑扬顿挫”的语气中、重复的语句中、环环相扣的表述中理
玩是幼儿的天性,更是幼儿的最爱。因此,在幼儿课程中渗透游戏元素,不仅可以优化课程的可实施性,还能激发幼儿对课程的兴趣,更能促进幼儿对课程的参与度,实现课程价值的全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