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摊档装摄像头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shu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菜场买完菜准备离去,临时想起还要买一点姜。在街口拐角处,就有一家摊档,开口一米多宽的样子,里面大概也就两米深。小小的地方,摆满了姜、蒜、八角、桂皮等几十种餐用配料。
  我挑了一块姜,等着过秤付钱时,听摊主正和前面一个顾客在说话。顾客说:“呃,我刚才给你的是一张十块的还是20块的?”摊主说:“10块的,你要不信,我这里有摄像头,可以调出来看。”啊!一个小摊档都装了摄像头?我很诧异。连忙问:“你还装了摄像头?在哪里?”摊主用手一指:“那就是。”
  顺着摊主的手所指向,果然看见一个茶杯大小的白色的摄像头被固定在举手可及的顶上,垂直俯视人间。在它的旁边,还挂着各种袋装的调料。你不认真看,还真不容易发现。


  “你裝个这个东西干什么?这样你的所有举动不都在它的监视之下了?”我很不解。“那怕什么?反正别人也看不到。你不知道,有人偷钱,我一查看摄像头留下的资料,就知道是谁了,以后也好防范。”摊主解释说。“还有其他用处呢。”摊主接着说,“有的人买了东西走了,过一会又过来,说是买的东西忘了拿走。我说他拿走了,他不承认。调出摄像头里的录像查看,一清二楚。”这时前一个顾客走了,摊主接着说:“像刚才这样的,明明给我的是一张10块的,她却说是20块的。要不是我有摄像头,她说成100块的,要不就吵架,要不我就亏大了。”
  “是的是的。”摊主这样一说,我全明白了,也觉得他很有见地。
  传统上人们对经商的缺乏信任。尽管商家有“童叟无欺”的承诺,有“差一罚十”的誓言,但“买的没有卖的精”“无商不奸”等说法更加深入人心。而今的现实却是:一个经营生姜佐料的小小摊档,都需要装摄像头来保障自己的正常经营和合法权益。这到底怎么回事?
  前一段见到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发的帖子。他在街头散步,走不几百米,几乎每隔二三十米可见一个摄像头,他将9个不同的摄像头拍照,满格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并由此感叹:中国可能是当今摄像头最多的国家。
  街头和各种公共场合的摄像头,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公共区域的活动。那些安装在水泥柱上、树枝桠上的摄像头,可不是自己生长出来的。它们在记录我们一举一动的同时,社会付出了昂贵的管理成本。如果说我们对公共场合安装的那些摄像头的必要性还有所疑问的话,那么,这家小摊档主自家安装的摄像头,却在无声地证明着那些公共场合所装摄像头的必要性。
  怎么说呢?摄像头的泛滥,客观地提示我们社会诚信的危机。但如果在摄像头监视下,我们能够养成遵规守矩的良好风尚,那么这些社会成本的支付,或许没有白费。也就是说,如果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能够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建立一个概念:举头三尺有……摄像头———这样也是一种敬畏。什么时候这些摄像头实物不在了,我们仍能感觉到它在起作用……那,也是好的。
其他文献
有一种看法似乎一直充斥于我们周围:文科没前途,学不懂理科的人才会去学文,愚钝的文科生永远只是理科生的陪衬。但我想说的是,当今人们的思想早已不该再被这样毫无科学性的偏见所禁锢。毋庸讳言,文科生中确实有一些人选择文科是被逼无奈,因为在理科的锋芒前挫败,转而投奔文科。但是更多的人,是出于内心最简单直接的缘故:热爱。我们擅长语言与记忆,我们向往文科所蕴含的感性美,而这就足够了。  一位学者曾说过:自然科学
期刊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有点绝对,好像不要任何附加条件,不管物体原来是什么颜色,不管物體处于什么状态,不管物体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只要接近了红色物体,就一定变为红色,接近黑色物体一定变为黑色。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要说的是人。一个人接近好人,就一定成为好人,一个人接近坏人,就一定成为坏人。一个人接近诚实的人,就一定成为诚实的人。一个人接近狡诈的人,就一定成为狡诈的人。一个人接近善
期刊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两个和举荐人才有关的故事,读来颇能带给人一些思索:  东汉有个叫张陵的人,很有才学,河南尹梁不疑很赏识他,就荐举他为孝廉,张陵由此进入仕途,后来被提拔到朝廷任尚书一职。梁不疑是大将军梁冀的弟弟,梁冀权倾朝野、飞扬跋扈。有一年春天,群臣朝见桓帝,梁冀竟然带宝剑进入宫中,其他人都不敢知声,唯有张陵厉声斥责梁冀,让他退出,并命令虎贲和羽林卫士,夺下他所佩带的宝剑。梁冀跪下向张陵认错,
期刊
义犬渐渐远去,肥猪又来拱门,农历己亥猪年到了。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外滩,广州的沙面,深圳的市民广场和香港的维多利亚港,也包括了遥远边陲的新疆巴扎和西藏的林卡,其实已经沉浸在年的氛围中了。  如果再看看高铁车站拖着拉杆箱长长的旅客队伍、机场候机厅里涌动的人流、南国大地公路上一眼望不到边的返乡摩托车队,那年的氛围更浓了。  己亥至近却又至远。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历法文化可追溯到商周,而年
期刊
我们都知道冯骥才先生是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画家,其实冯骥才先生的另一个身份更为重要,那就是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近年来,他的主要工作已经转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2012年发动立档调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在全国选择5000个极具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命名保护。近期,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
期刊
从43路公交车下来,我在站台的廊檐下,看着一个劲儿下着的雨,犹豫着拿出手机,想试试滴滴打车,看这么大的雨,这么近的距离,有没有司机接单。幸好,等了大约一分钟,手机响了,一位师傅核实了一下我的位置,接着就将车子开到了我的面前。3分钟后,我顺利到家。吃午饭,休息。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公交车上发生的一幕,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  43路公交車在解放新村站头停下,一些人下去,一些人上来。突然,我听到了公交
期刊
如今,“群”之涵义,早超越《说文》本义“人类团体”概念,渗透进生活的犄角旮旯。网络时代,“群”起“炒”涌,每个人,都在低头刷屏泡群,忙于离开这群,进入那群。似乎生活除刷存在感、找满足欲,就是这边说群,那边群说。  真是闭门家中坐,众“群”网上来。今天,还无“群”一身轻;明天,就被无数个“群”圈定。会写字叫“作家群”,会涂鸦称“画家群”,会说话唤“演说家群”。“家边冷不丁再加上一个“著名”,心底“出
期刊
手机微信里看到一组小视频。头一个:在公交车上,一老太太拎着大小三个包,占了靠近车门的三个座。当另一个陌生老太试图坐到其中一个座位时,她不但不让,还要人家到后边坐。发生争执时,霸座者气势汹汹,还从包里掏出伞要打那位试图落座者。第二个:在火车上,一位女列车员清扫地面卫生,扫到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乘客位子时,大概是告诉这位大爷要把瓜子皮放到果皮盒里,别随地乱吐吧,對方不干了!只见这个面相与《邹忌讽齐王纳谏》
期刊
这本书至少有三个时间段不宜阅读:肚子饿了,夜半三更,再就是远离家乡之时。  本书虽与饮食相关,但绝非猎奇,所见之物大都极为寻常,像白菜、番薯叶、南瓜叶、马齿苋、豆腐、土豆、鲶鱼,还有与饮食相关的茶叶、酒、稻谷都是常见之物,没有一样是珍稀或“高贵”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农村的人而言,这些饮食熟悉得令人几乎从不怎么在意,一旦提及,往往会陡然涌出一股浓浓的乡味来。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虽是日常之物,但
期刊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2019年。2019年,是猪年,我的本命年,这一年,我整整六十周岁;这一年,我将办理退休手续;这一年,我开始步入人生“下半场”。就是说,从正式退休开始,我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我将进入人生的又一个舞台。  在人生的“上半場”,我们已经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工作。在长达40多年的工作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为在“下半场”舞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