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规训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E.L.多克托罗在作品《拉格泰姆时代》中塑造三个不同种族家庭的生活,描绘主人公在充斥着种族歧视、男权至上的社会中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其原因主要源自无所不在的权力运作。在权力的规训和控制下,小说中人物受到操控,失去自由。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规训理论对《拉格泰姆时代》进行解读,分析在权力规训下人物个体的反抗,以及在反抗中个体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
  关键词:《拉格泰姆时代》;福柯;规训与反规训;生存策略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Edgar Lawrence Doctorow, 1931-2015)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派小说家,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富才华、最具创新精神和最受仰慕的作家之一”。《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1975)是他的第四部作品,获得“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和“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奖”。本文选取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三个人物,分析他们在规训社会下采取的生存策略。白人伊芙琳·内斯比特在传统文化束缚及男权社会的规训下独立意识觉醒,找回真实的自我;犹太父亲遭遇种族歧视以及社会的种种不公之后,理智地反抗规训,建构起真正的身份;黑人科尔豪斯·沃克诉求种族平等,却被权力机构实施政治暴力,最终在疯狂地反抗规训中沦为牺牲者。无论人物的命运是在理智中获胜还是在疯狂中毁灭,他们无一不生活在规训社会的阴影下。随着人物的独立意识觉醒,他们运用不同的生存策略反抗规训,以此找回个体自由和人生意义。本文尝试从福柯的“规训理论”视角解读这部小说,分析人物在规训权力的运行机制中的生存状态,揭露社会制度的弊端。
  一、白人伊芙琳·内斯比特:压迫中觉醒
  在反抗规训的惩罚措施里,英国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设计发明的全景敞视监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监狱里,监管人员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角度对每个囚犯进行监视和控制。福柯指出:“全景敞视建筑是一种分解观看/被观看二元统一体的机制。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看到。”(福柯,2003:226)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就像生活在监狱里面,被权力和规训机制操控压榨着,悲观地向命运妥协,失去自我。小说中人物伊芙琳·内斯比特是一个典型的WASP女性,她身兼两个身份:丈夫哈里·凯·索的妻子和斯坦福·怀特的情妇。在丈夫知晓情妇一事后,他开枪杀死了斯坦福·怀特。哈里·凯·索经常对伊芙琳·内斯比特进行家暴辱骂,但吃惊的是,哈里·凯·索被送上法庭,伊芙琳·内斯比特竟要背诵证词来证明丈夫的清白。在美国社会中,女性受着男性的规训和压迫,失去人身自由,只能沦为男人的玩物,这就是她们的价值所在。伊芙琳·内斯比特的生活是黑暗的,在她遇到犹太父亲和小女孩的时候,她仿佛变成了另一个自己。“她感觉到孩子幼小的身体散发着太阳的灼热”。(E.L.Doctorow,1997:35)她下意识觉得自己是肮脏的,所以被小女孩的纯真所吸引。但当犹太父亲知道她真正的身份之后,对她产生深深的鄙夷和轻视,甚至认为她的名字是一种耻辱。
  白人伊芙琳·内斯比特最终在无政府主义者埃玛·戈德曼的帮助下独立意识觉醒,找回真实的自我。埃玛·戈德曼拯救了她的灵魂。“你是资本主义的可怜虫,资本主义的伦理道德完全是腐败和虚伪的,这样你的美无非就是黄金的美,也就是说它是假的、冷冰冰的、毫无用处的。”(E.L.Doctorow,1997:41)这瞬间使伊芙琳·内斯比特的自由意识觉醒。资本主义社会下男性对女性的规训是虚伪的,可憎的。埃玛·戈德曼将伊芙琳·内斯比特的腹带胸衣脱下代表着将束缚在她身上的规训卸下,女性应该重新夺回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变得真正的独立,而不再是作为男人的玩物存在。白人伊芙琳·内斯比特在传统文化束缚及男权社会的规训下独立意识觉醒,找回真实的自我。最后她决定跟一个戏剧演员远走他乡,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小说借埃玛·戈德曼之口,呼吁父权社会下的女性掌控自己的命运,反抗规训,寻找自己的幸福。
  二、犹太父亲:理智中重生
  小说中的犹太父亲无疑是一个成功形象。他在充斥着种族歧视和权力控制的社会中,理智地反抗规训,建构起真正的身份。起初,他的处境如大多数犹太人一样,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底层,丧失尊严,失去自我。妻子为贴补家用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他认为妻子有辱家风,将其赶走,选择独自抚养女儿。由此看出他被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束缚,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公。当犹太父亲选择帶女儿来到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市开始全新的生活,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参与的罢工事件暗含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规训和控制,也恰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腐败阴暗,为了利益对工人们进行剥削有多么丧失人性。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对时间表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时间表并不是“一般的活动框架,而是一种从外面施加的集体的和强制性的节奏”。(福柯,2003:169)小说中福特想到一个主意:“他用控制皮带轮的转速来控制工人的生产率。他不希望工人弯腰操作,也不要工人在工作台旁多走一步路,工人必须把每一秒钟都用于操作,决不允许有一点点浪费。”(E.L.Doctorow,1997:98)在福柯看来,时间分得越细,人们就越容易通过监视和部署其内在因素来划分时间,越能加快一项运作,至少可以根据一种最佳速度来调节运作。 “所以时间表暗含着权力施与者对被规训者的道德教诲及权力规训。”(王静,2012:112)在罢工事件中,犹太父亲的独立意识真正觉醒。在他看来,就算罢工胜利,那又能怎样呢?工人悲惨的现状不会有丝毫改变。一星期仅六块工钱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仍然得重复着贫穷和饱含歧视的生活,仍然需要住在那条昏天暗地的街上和发霉的房间里。这个国家使他感到压抑和痛苦。
  犹太父亲正是看出美国社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弊端,明白他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所以他转变思维,离开是非之地。最后用自己的剪纸艺术赢得了幸福的生活和应有的权力,在美国社会中争得一席之位。他理智的对待不公,反抗规训,最后受人尊重,获得成功。“他从一个贫困的社会主义者到接受个人主义的过程,揭示了所谓“美国活力的洪流”的构成,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疯狂的种族歧视”。(陈世丹,2003:67)   三、黑人科尔豪斯·沃克:疯狂中毁灭
  福柯认为,反抗与规训是“共生的,同时存在的”,“只要存在权力关系,就会存在反抗的可能性”。小说中的人物黑人科尔豪斯·沃克反抗规训,用死亡的方式来反抗压抑人性的规训社会,成为牺牲者。起初他是一个跻身于美国上层社会中完美的黑人。當黑人科尔豪斯·沃克出现在白人父亲家中时,“父亲注意到他坐在客厅中手捧茶杯非但不感到困窘,反而觉得这似乎是世界上最天经地义的事情。周围的环境并不使他局促不安,他的举止也无过分谦卑之处,依然是彬彬有礼,无懈可击”。(E.L.Doctorow,1997:114)他自认为自己与白人毫无差异,但这仅是一种假象。美国社会存在的白人至上的思想至深,当科尔豪斯·沃克拥有一辆小汽车时,无耻的消防官员认为很不可思议。一个黑人怎么可以优先于白人拥有一辆汽车呢?故在车被砸和妻子萨拉被杀害之后,科尔豪斯·沃克觉醒了。在充斥着种族歧视的美国社会中,黑人想谋得一席之位是难上加难。他只是想争取自己的基本权利,但警察官员们互相勾结,没有律师帮助他,一切矛头都指向他,好像一切都是他的错。
  福柯指出,权力话语理论的基本理念是“人是受话语支配的”,即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影响控制“话语”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正是因为权力主导下司法机构的腐败,导致科尔豪斯·沃克丧失话语权,所以他疯狂地采取暴力来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社会制度的腐败,最后沦为牺牲者。科尔豪斯·沃克进行报复的策略最终也只是证明了他的疯狂。所有人都劝科尔豪斯·沃克算了,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是他并没有臣服在资本主义权力的禁锢下,反而勇往直前,反抗权力规训,最后在疯狂中毁灭。这充分说明了“资产阶级对被统治者实行全面的规训与控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已成为一个“铁笼”,被统治者成为被规训、被宰制和被管理的驯顺的羔羊”。(胡颖峰,2012:128)
  四、结语
  在多克托罗的众多作品中,《拉格泰姆时代》种族混杂性表现尤为突出,展示了“一幅美国社会20世纪初期人被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力量所驱使和异化状态的全景画。”(E.L.Doctorow,1997:68)在小说结局,三个家庭的重组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即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歧视和不公的多元共存的社会。小说揭示了“权力机构为维护现有“社会空间秩序”而对诉求种族平等与公正的沃克和争取阶级利益的下层群体实施政治暴力,探讨种族与阶级身份、民族的问题,讽喻作者置身其中的当今社会”。(朱云,2013:57)美国社会处处存在着“规训权力”(disciplinary power),并控制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但这种规训权利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三个主要人物在充斥着权力规训的社会背景下,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在进行反抗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以此找回个体自由和人生意义。在小说结局,三个家庭的重组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即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歧视和不公的多元共存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世丹.《拉格泰姆时代》:向历史意义的回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67.
  [2]E.L. Doctorow. 拉格泰姆时代[M].常涛,刘奚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胡颖峰.规训权力与规训社会——福柯政治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4]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朱云.空间政治流域下的身份流变——《拉格泰姆时代》中的身份问题剖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3(10):57.
  [6]王静.权力、反抗与悲剧——微观权力理论视域下的《奇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2.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以及“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新机制的推进等,为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前景。[1]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贵州就与东南亚国家泰国、菲律宾、老挝等国家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合作。2008年以来,在贵州省连续举办了九届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
期刊
摘要:在图书馆工作二十多年,我从最初对图书馆知识一窍不通到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期间从事了期刊阅览服务、流通借阅服务、文献资源建设三个阶段的工作。总结这二十多年的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有一颗爱岗敬业的心,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去钻研,就能做出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职业  小时候我常拿父亲的借书证去图书馆看书,非常羡慕图书馆工作的叔叔阿姨,有那么多的书看多幸福,没有想到自己也会
期刊
摘要:《音乐会》是小学三年级音乐课中的重要章节和组成部分,做为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  关键词: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求音乐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全面发展,逐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大胆创新和探索,树立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的新思路。本节课正是在此前提下,顺应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基本环节,作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应保证每节课都教有实效,学有实效。有效的教学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本文从教师课堂话语的四个方面谈起:话语量、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通过具体分析这四个方面,从而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有效教学;话语量;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  一、引言  一直以来,课堂话语研究是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教育研究中最重要
期刊
摘要:物流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是由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为基础,“企业项目入校”和“识岗顶岗入企”为两翼的“一基础两融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高质量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满足不同层次实训教学要求,还能实现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实现服务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物流;应用型人才;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要求,这为我们在新时期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中国文化建设最具时代特征的核心内容。  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不仅是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群众文化活動的
期刊
摘要:“梁园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读书研究会”从教师最基本的课堂入手,把读书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并通过课堂教学把教师的阅读体验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浸润在师生的生命之中。  关键词:读书研究会;教师素质;课堂实践;阅读影响  一、梁园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读书研究会成立初衷  从教师的业余生活现状
期刊
摘要:《乌衣巷》和《泊秦淮》同时作为咏古怀古诗名作,其中蕴含着作者不一样的情感韵致,本文试图从诗作初解、历史与现实、距离感等几方面阐释文本所蕴含着的一致情思,初步探寻作者在处理历史和现实是所作出的努力,力图证明历史与作者本身经历和其思考有内在逻辑联系。  关键词:金陵;视角;历史与现实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诗人也都曾为此作诗,或怀古伤今,或睹物思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和
期刊
摘要:《帕梅拉》是英国小说开端的代表作之一,但在读者的阅读的过程中却可能感受到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两种帕梅拉的形象,一种是理查森在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作为道德楷模的帕梅拉形象,另一种则是帕梅拉在信件中所建构起来的有着微妙心理的自我形象。本文将根据小说中的文本来对这本小说进行剖析,分析帕梅拉形象的复杂矛盾性的原因。  关键词:《帕梅拉》;理查森;矛盾解读  《帕梅拉》(pamela)出版于1740年,是塞缪
期刊
摘要:作为坂口安吾在战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盛开在樱花林下》曾被进行多视野下的讨论,然而关于其中猎奇情节的典据问题,尚未有先行研究涉及。故本稿以此为切入点来展开实证性讨论,進而解释其与《今昔物语》中故事的对应关系和寓意问题。  关键词:坂口安吾;盛开在樱花林下;今昔物语;寓意  一、《盛开在樱花林下》与其典据的先行探讨  作为1947年6月在杂志《肉体》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坂口安吾的《盛开在樱花林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