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梅拉还是莎梅拉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帕梅拉》是英国小说开端的代表作之一,但在读者的阅读的过程中却可能感受到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两种帕梅拉的形象,一种是理查森在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作为道德楷模的帕梅拉形象,另一种则是帕梅拉在信件中所建构起来的有着微妙心理的自我形象。本文将根据小说中的文本来对这本小说进行剖析,分析帕梅拉形象的复杂矛盾性的原因。
  关键词:《帕梅拉》;理查森;矛盾解读
  《帕梅拉》(pamela)出版于1740年,是塞缪尔·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理查森在书中塑造了帕梅拉这一贞洁的女性形象,她出身贫寒,却天资聪慧,颇受太太偏爱,因而她有机会接触当时大家闺秀所受的教育。太太过世之后,帕梅拉开始服侍少东家B先生。B先生意欲占其为情妇百般威逼利诱,但帕梅拉洁身自好不为所动,终凭对贞洁的坚守感化并教育了B先生,促使他抛弃门第偏见,诚心求婚。。理查森虽然说是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但终究是手工业出身,靠劳动发家致富,只是跻身于中产阶级的行列,所以在思想上并不反对上流社会,甚至向往着上流社会,并且有着任何付出都有所报偿的思想,故而,在他对帕梅拉的人物的塑造中,一方面要求帕梅拉坚守其道德标准,即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去贞洁,在另一方面,由于自己通过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得到社会的回馈,所以在帕梅拉身上,他自然地安排其最终由于道德贞洁的坚守而获得了B先生的爱情。
  由此可见,理查森创作的意图非常单纯,即寓教于乐,希望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过程的同时,也能得到教化的目的。但是在小说的流传中,却总是被矛盾地复杂化地解读,对女主人公帕梅拉也存在着褒贬不一的现象,甚至分为“帕梅拉派”和“反帕梅拉派”,有一些读者怀疑帕梅拉并非真正想要保持贞洁,而是以此作为一种诡诈的手段来达到与男主人公结婚的目的。亨利·费尔丁也不同意对帕梅拉的普遍赞美,发表了《莎梅拉》(shamela,1741)这本书的书名就表明了费尔丁的批判意识,他认为帕梅拉其实是一个心机叵测,通过捍卫自己的唯一筹码而达到一场豪赌而胜利的女孩。读者们各执己见的关键点在于帕梅拉社会地位的戏剧性变化,这种戏剧性变化对当时的社会秩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上层社会对此尤其难以接受。帕梅拉的谦逊也不再被看作是她贞洁的外在防护,或者她的内心诚实正直的外在标志,而是被视为一种自我宣传和性吸引。
  帕梅拉又是为何会引发如此截然相反的矛盾的解读?本文根据文本的具体分析,从社会历史因素、作者自身因素和问题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复杂矛盾解读的来源。
  一、社会层面
  18世纪阶层分明的社会现实和严酷的女性原则对理查森创作《帕梅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使得帕梅拉不仅在她所受到的上层的社会教育与她所属的下层的社会身份间存在这矛盾。
  (一)上层社会教育与所属的下层社会身份的矛盾
  18世纪,大多数下层社会女性都寄希望于婚姻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然而这是非常困难的。她在一封信中这样说道”我眼看就要回家,跟贫穷的父母住在一起了,可是我没有和我今后的身份相称的衣服。你们可 怜的女儿现在用的是绸子的睡衣、绸子的衬裙、麻纱的缠头、荷兰细纺的内衣和绣花鞋,这些都是老夫留下的,还有细纱的袜子,这看起来 成什么样子!用不了太久,这些穿戴就都会显得破旧,就像是人家换下来不要的衣服。”这段话显示了帕梅拉不似女仆、胜似女仆的自我认知。她一方面想要摆脱下层社会的束缚向上层社会靠拢,另一方面又不想被上层社会所俘获。这中微妙的自我认知使得帕梅拉对自己回家时该穿什么样的服侍再三的思考,总相传的的题有尊严,由不想稍显阔绰而招致别人的闲话。这种微妙的心理使得帕梅拉建构起一种既不属于佣人阶级也不属于贵族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准则。
  (二)帕梅拉严守道德规范与遵从内心倾诉之间的矛盾
  伊恩·瓦特(Ian Watt)在《小说的兴起》中指出,有关《帕梅拉》的矛盾解读不一定来来自与帕梅拉这一角色有意识的两重性,而是帕梅拉据以行动的那种女性原则所固有的。在女性的二重原则的影响之下,帕梅拉的心里变得极其微妙,一方面,帕梅拉竭力捍卫自己的贞洁,并对于B先生轻率的行为表示不满,她常常说“我宁可万劫不复,也不愿意耻辱的活着。”另一方面帕梅拉少不更事、情窦初开,潜意识里又渴望憑借自己的美貌和品德打动B先生,这一点在帕梅拉为B先生缝制绣花背心那封信彰显的尤为突出。帕梅拉这一隐秘而又急于显示的微妙的冬季是一种她自己都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深层心理活动,理查森以书信体的艺术形式将之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有些读者将理查森的这种呈现与帕梅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混淆,因而觉得帕梅拉并不纯洁,而是工于心计,以贞洁为手段以博取上位。
  二、作者原因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过小说的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德有报”的教化目的,因而当他创作的这个目的过于明显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复杂矛盾性解读。
  (一)美德的本质与教化的手段之间的张力
  理查森试图为年轻女性树立一个道德楷模,但理查逊有些急功近利,他总认为美德有报,但理查逊的这一奖励却颇受人诟病。因为无论理查逊将帕梅拉描绘得多么纯真诚实,一旦这些美德与丰厚的物质回报联系在一起就不禁令人怀疑其所提倡的美德的可靠性 。女性在以帕梅拉为道德楷模的同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索取回报。如此以来,与阿笨传真善良的道德楷模在一些读者的心中变成了攀附高枝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帕梅拉》所体现的是一个 “把美德同私利混作一谈的清教徒中产阶级神话”。
  (二)神化的形象与人化的心理之间的复杂矛盾
  通读小说的全部内容可以发现,理查森在创作帕梅拉的过程中虽然赋予了她天使一般的品质,但是却在她的叙述心理活动中书写了过多的自我心里透射。理查森虽然被公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代表,但他出身于劳动阶层,其父为木匠。理查森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在伦敦给印刷商做学徒。后来理查森创办了自己的印刷厂,成为了实业商人,但他仍然深刻地意识到商人和有身份的人之间的差距。因此,他一方面为自己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这种自卑和自负的交织不仅是理查森的心结,也在帕梅拉身上有着突出表现。越是出风头,越是要谦卑,这仿佛是帕梅拉的处事原则,也是理查森的处事原则,而这种谦卑往往被解读为虚伪。   (三)小说内的隐含读者和小说外的隐含读者之间的复杂矛盾
  《帕梅拉》是书信体小说,这种叙述方式有利于对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进行描绘,但是通过帕梅拉的书信,读者却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这在某种程度上和理查森创作小说时内心上位两种预设的隐含读者有莫大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中帕梅拉信件虽然是写给父母的,但是后来的主要读者却是B先生。而理查森他实际上面对的读者群体是十八世纪有闲暇阅读的女性,这里理查森作为创作者,需要面对B先生和他所想要启迪的女性两种隐含读者。他既要写得能够使B先生对这些信件从反感到感动,又要将这一意图写得不着痕迹。
  三、文体因素
  如前文所述,《帕梅拉》采用的是书信体叙述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信件的情感特性和物理特性的矛盾,而且也感受到了理查森在小说中构建起来的帕梅拉形象与帕梅拉在信件中构建起来的自我形象之间的矛盾。
  (一)信件的情感特性与物理特性之间的矛盾
  在理查森的生活妙笔之下,帕梅拉写给父母的书信不再是抒发情感、展现思绪的载体和媒介,还是帕梅拉身处险境之时的护身符、危急时刻的替身,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她的身体,避免其贞洁被玷污。读者在通过帕梅拉的信件理解感受其内心情感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书信的物理特征,即一种有重量、真实,并且占据实际物理空间的物体。.B先生对帕梅拉的身体的欲望逐渐被信件取代,信件与身体的界限逐渐消失。在那一刻,对B先生来说,拥有信件和拥有她的第一次同样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女主人公帕梅拉被用语言建构成的帕梅拉所取代了。”通过信件,B先生从关注美貌转变为开始关注内心,逐渐看到了帕梅拉的美德,也看到了帕梅拉对其微妙的情感。
  (二)小说中的帕梅拉和信件中的帕梅拉之间的矛盾
  当帕梅拉逐渐意识到B先生的欲望对象已经又她的身体转移到了她的信件上时,她变得更能抵制诱惑,也更有信心与B先生进行平等谈判。于是她把信件从身体里去除交给了B先生,并由此获得了自由。信件在这里与身体分开,并作为其代替品开始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当帕梅拉交出信件的那一刻,两种帕梅拉的形象就出现了分离,一种是理查森在小说中构建的帕梅拉形象,另一个是帕梅拉在信件中建构起来的帕梅拉的自我形象。换言之,理查森赋予帕梅拉一种类似作家所拥有的话语权力。起初B先生不得不强行拆看这些信件,并认为看到的信件越多就越能够掌控帕梅拉。然而,结果并非如此,B先生非但没有更加的掌握帕梅拉,反而被她的文字所吸引。逐渐地沉浸于帕梅拉的叙事模式中,由一个潜在的施暴者转变为一个情人。对此,B先生还这样说道:“我看过你的信件,比你想象的还要多,你的写作方式和超越你年龄的许多感想使我非常着迷;正是这些原因让我无法控制对你的爱。”
  实际上,这些原因并非泾渭分明,小说《帕梅拉》富含多重的矛盾张力,其中既有社会历史方面的矛盾张力,还有作者创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有小说作为书信体带来的矛盾。在多重张力的共同作用下,也使得这本小说更加的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Erickson A L.Women and Prope~y in Early Modem England[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3:184.
  [2]Flynn C H.Richardson:A Man of Letters[M].New Jersey:Pir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269.
  [3]Gainesvitle: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1998:5.
  [4]劉戈.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4(3):129—136.
  [5]吕大年.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J].外国文学评论,2003(1):88—99.
  [6]Richardson S.Pamela,or Virtue Rewarded[M].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1980.
其他文献
摘要:日语和汉语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但是由于其体系不同,所以两国语言既有相似点又有差异性,由此在语言考察的方面,汉日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中的颜色词虽属于人们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但是进入到社会文化领域后,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价值取向、政治因素等的影响,颜色词开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带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本文通过对中日颜色词的对比,明确其文化差异性,以此减少交流中的误用,加深人们对两国文化的理解
期刊
摘要:本文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为基础,以《黄菡演讲:我为什么离开非诚勿扰》为例,对这篇演讲稿的韩文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探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使翻译内容更接近原文含义,实现翻译与原文的基本一致,完成作者与读者或观众的交流。  关键词:合作原则;中韩翻译;指导作用  一、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理论  “翻译是一种技能,它试图以同样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来替代原语言”。①翻译的特殊性在与作者和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以及“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新机制的推进等,为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前景。[1]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贵州就与东南亚国家泰国、菲律宾、老挝等国家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合作。2008年以来,在贵州省连续举办了九届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
期刊
摘要:在图书馆工作二十多年,我从最初对图书馆知识一窍不通到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期间从事了期刊阅览服务、流通借阅服务、文献资源建设三个阶段的工作。总结这二十多年的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有一颗爱岗敬业的心,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去钻研,就能做出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职业  小时候我常拿父亲的借书证去图书馆看书,非常羡慕图书馆工作的叔叔阿姨,有那么多的书看多幸福,没有想到自己也会
期刊
摘要:《音乐会》是小学三年级音乐课中的重要章节和组成部分,做为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  关键词: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求音乐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全面发展,逐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大胆创新和探索,树立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的新思路。本节课正是在此前提下,顺应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基本环节,作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应保证每节课都教有实效,学有实效。有效的教学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本文从教师课堂话语的四个方面谈起:话语量、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通过具体分析这四个方面,从而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有效教学;话语量;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  一、引言  一直以来,课堂话语研究是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教育研究中最重要
期刊
摘要:物流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是由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为基础,“企业项目入校”和“识岗顶岗入企”为两翼的“一基础两融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高质量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满足不同层次实训教学要求,还能实现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实现服务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物流;应用型人才;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要求,这为我们在新时期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中国文化建设最具时代特征的核心内容。  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不仅是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群众文化活動的
期刊
摘要:“梁园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读书研究会”从教师最基本的课堂入手,把读书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并通过课堂教学把教师的阅读体验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浸润在师生的生命之中。  关键词:读书研究会;教师素质;课堂实践;阅读影响  一、梁园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读书研究会成立初衷  从教师的业余生活现状
期刊
摘要:《乌衣巷》和《泊秦淮》同时作为咏古怀古诗名作,其中蕴含着作者不一样的情感韵致,本文试图从诗作初解、历史与现实、距离感等几方面阐释文本所蕴含着的一致情思,初步探寻作者在处理历史和现实是所作出的努力,力图证明历史与作者本身经历和其思考有内在逻辑联系。  关键词:金陵;视角;历史与现实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诗人也都曾为此作诗,或怀古伤今,或睹物思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