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中的“情感真实”及其对社会学的意义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虚构写作,可以说是文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实践,它不仅关涉"真"与"假"的问题,还关涉现实书写的艺术性或文学性问题.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非虚构写作与社会学的田野书写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非虚构"显然意味着某种真实,而传统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是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审视对象,也必然意味着真实.
其他文献
1.《探索与争鸣》杂志简介《探索与争鸣》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理论刊物,系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重点项目资助期刊.
期刊
非常感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严飞兄的提议和张罗,也特别感谢出席论坛的文学和社会学界的各位学者——当前非虚构写作热潮最重要的两支推动力量.今天在座的梁鸿教授、王磊光博士、田丰研究员不仅身体力行,贡献了非常重要的非虚构作品,自身也是非常出色的学者;洪治纲教授、何平教授、项静教授、周海燕教授、刘亚秋研究员、严飞教授、杜月教授等都是非虚构写作的资深研究者和推动者,而出席论坛的项飙教授则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裔学者,他的参与让我们的论坛更加令人期待.
期刊
与其他领域相比,非虚构写作在文学中尤显特别.因为在文学创作中,虚构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有时甚至比非虚构显得更为重要;而在历史、新闻、社会学等领域,严格地说,并不存在虚构性写作,所以非虚构是其必然属性.有趣的是,近些年来,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却不断成为历史、新闻、社会学等领域共同热议的话题,似乎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真实".
期刊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国内写作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佳作频频出现,如"梁庄三部曲"、《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青苔不会消失》《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等,都在出版后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展现出这一写作领域的蓬勃生命力.海外译作中最广为人知的是S. 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一系列口述作品以及彼得·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系列.此外,还有一系列讨论非虚构写作技巧的著作等被引介入国内,如哈佛尼曼学社集世界各地多位顶尖记者合力而成的"非虚构写作课",以及一系列以"指南"等为名的写作教程.
期刊
从创作意图和内容偏向来看,非虚构写作可分为两大类型:现实非虚构和历史非虚构.(1)像《冷血》《寻路中国》《中国在梁庄》等现实非虚构作品,学界对其关注非常之多,讨论也比较深入.但是,人们对于何为历史非虚构的讨论却非常之少,对其外延,也表现得十分宽容,仿佛一切历史和记忆叙事等,都可轻而易举纳入其中.
期刊
洪治纲: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非虚构中的真实是不是可以分享?如何分享?这种真实肯定不是本体意义上的真实,也不是所谓的客观真实.文学领域讨论非虚构的一个核心理念,是所有叙事性写作一定都带有虚构性,包括社会学口述史,比如我在这里说话,但是你描述的时候前面加了"他不无焦虑",你怎么知道我"不无焦虑"?所有叙事其实都是带有虚构性的,但是这个虚构不一定动摇了真实的价值,所以也不能说非虚构写作是完全主观的真实.它带有一种公共价值立场,带有介入性的姿态.
期刊
提出非虚构写作与时代思想关系的议题,是想重新召唤写作者对他们所置身的当下中国现场和现实的行动、思想和发言能力,它隐在的议题应该是我们的写作传统曾经有过、也应该先天地被赋予这种能力,但在我们讨论这个议题的当下,这种能力变得稀缺和匮乏.谈论这个议题,有些前提必须澄清.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视角观察,时代思想的高度并不必然由非虚构写作所提供、承担和显示,甚至如果对中国文学史作整体性的考察,"时代思想"恰恰往往是由虚构写作实现的.
期刊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写了三本"梁庄",到底是哪方面特质使得它们被称为"非虚构"?在写作《梁庄》之前,我不知道"非虚构"是什么,写完之后,当被赋予这一名称时,我觉得也还可以.如果一定要找原因的话,那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可能首先是它内在的"真实"和我在其中的"立场".我这里所说的"真实"和"立场"并不是沿用通行的"非虚构"概念进行的界定,而是根据我自己的创作经验来理解的.
期刊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流行社会学"吗?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如何看见"现场"?如何"在现场"?社会学的现场是否需要更多的同感共情?在凸显写作者姿态的同时,非虚构写作又如何处理好真实性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梳理"谁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问题.目前,非虚构写作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新闻记者.例如袁凌的《青苔不会消失》就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袁凌本身也是一位新闻记者,结合他中文系的背景和写作功底而进入非虚构写作中.
期刊
非虚构写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以"非"的方式建立起更宽阔的领域与所指.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非虚构写作特指2010年以来新出现的一类写作现象,与已经存在的新闻特写、报告文学、传记写作有着明显的区别.2010年10月11日《人民文学》启动"非虚构写作计划",时任主编的李敬泽宣布,该杂志将启动名为"人民大地·行动者"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吁请国内作家和写作者,走出书斋,走向现场,探索田野和都市,以行动介入生活,以写作见证时代,走向这个时代复杂、丰富的生活内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