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润泽童年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群建设”这一前瞻项目理念的引领下,根据课程的属性、功能和结构,学校在语文学科领域构建了母语学习课程群,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构筑了“基础 延展”的课程形态。学校以古诗教学为突破口,凝练古诗主题,统整学习内容,开放古诗文学习空间,打通学习壁垒,开发古诗课程,构筑学习范式,形成了母语课程群中的特色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群;核心素养;古诗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A-0024-05
  2017年,我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群建设”,该项目以学科素养培养为宗旨,从“培养完整的儿童”的视角出发,把学科课程和学科延展课程整合为有机的整体,形成母语学习、生活数学、情境英语、科学探究、德性养成、艺术融合、体育健身七大课程群。语文学科领域根据课程的属性、功能和结构,将国家基础课程和延展课程通过主题化、结构化整合与重组,构建了母语学习课程群,课程群实现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了言语实践与生活体验的交融。
  2018年,我们围绕“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群建设”前瞻性项目的理念和设计规划,以古诗教学为突破口,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尝试突破一节课单打独斗学古诗的样态,践行项目理念,开展项目研究。我们通过主题统领,内容统合,构筑“基础 延展”的课程形态,运用“主题、探究、表现”的整体单元设计方式来学习古诗,着力开放古诗文学习空间,打通学习壁垒,开辟学习通道,努力让古诗文学习真正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相勾连。
  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语文学科为核心,用统整的方式对语文教材中的主题单元进行优化与整合,延展课程是学科学习的延伸,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与拓展。延展课程由主题阅读课程和专题实践活动课程组成。主题阅读课程包括单元整体阅读、整本书阅读、名著系列、走进名家、经典诵读等课程内容,汉字故事、上下五千年故事会、诗词大赛、小小辩论会、探寻传统文化等活动构成了专题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在母语课程群的学习中理解積累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言语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古诗主题课程群开发的指导思想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诗大序》中说:“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按照王荣生教授的意见,古诗属于定篇。定篇的教学,指向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养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靠我们的识记无以实现,靠我们的读懂亦无以实现。所以,学古诗就不能简单地从掌握、表达的角度去理解,应关注到古诗词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语文学科课程中古诗学习的重点放在发掘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的语文要素,发展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感受能力。延展课程则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聚焦学习主题,围绕语文要素,通过组诗的学习,活化习得方法,在辨析式品读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了解史实,从而体味古诗文的深厚文化内涵,让古诗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古诗主题课程群的实施模式
  我们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关键能力的形成,都可以在优化的国家课程中得以实现。古诗课程群的学习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基于学生学习的国家课程,跨越学科边界,聚焦单元主题,联系真实生活情境,进行单元整合设计,开展结构性教学和开放式学习,形成了“凝练主题——链接生活——内容统整——问题探究”的操作模式。具体流程如下(图1):
  诗词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虽然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主题单元。我们研读国家教材,从古诗的内容、表现手法和作品体裁等方面寻找切入口,重新凝练单元主题,围绕主题制定单元学习目标,按照单元内和单元外,教材内和教材外两种途径进行单元内容统整,把课堂学习、主题阅读、实践探究作为古诗课程群的学习资源。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和实际的学情,设计开放的、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问题探究,形成一种从静态到动态,从文中学到做中学的古诗课程群的学习策略。
  三、古诗课程群的主题构建与内容设置
  1.主题统整
  我们立足国家课程,从文本内容、作品体裁、表现手法等维度进行主题统整,形成古诗课程群。如:一二年级学习的古诗中有许多是描写风景的,有很强的画面感。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画画,尤其喜欢“创作画”。基于这个特点,我们从文本内容的角度将古诗学习主题凝练为“古诗中的风景”。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用唱、演、画等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想象。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描写儿童的古诗,这些古诗用“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让活灵活现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以“这些儿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是怎样写出他们的特点的?”为核心问题,按文本的表达形式将三年级的主题凝练为“古诗中的儿童”。按“快乐的牧童”“顽皮的孩童”“杨万里与儿童”“儿童与风筝”“可爱的乖乖女”5个版块进行学习,通过辨析寻找同一主题下古诗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的感悟力。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是典型的写秋天的古诗,第七单元《江雪》《元日》这两首诗是典型的写冬天的古诗。这两个单元的诗都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可不可以在秋、冬两个季节之外带领学生继续开展四季古诗的研究和学习,引导他们完整地感受古诗中的四季风采,在古诗中寻找和发现四季之美,感悟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带着这样的思考,“古诗中的四季”主题课程应运而生。高年级学生在诗词的学习中接触到了爱国诗人辛弃疾、杜甫的经典作品,我们将课程群主题凝练为“古诗中的英雄”,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与经典对话,产生共鸣,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   2.内容设置安排
  阶段性的主题学习,体现了我校学科课程群按学段递进的方式进行设计的原则,组成了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学习结构,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校古诗课程内容设置如下(见表1):
  四、古诗课程群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我们以国家课程为内核,拓展课程空间,开发课程资源,按照“模块整合,阶梯设置”的构想,把基础课程、延展课程组合成有序的课程群落,力求通过学科课程群的建设充分发挥课程的集群效应。学科课程群在组织方式上,坚持做到:根据基础课程和延展课程的功能和定位,采用“平行并列”“螺旋递进”的方式确定课程群内各课程间的关系。在课程实施之前,弄清楚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根据学情设计有梯度的学习方式。在品味鉴赏教材中的古诗后,进行迁移运用、主题探究,使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基于此,课程实施中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拓展阅读、组诗诵读、主题探究与实践运用等方式,通过“阅读启动→问题探究→展示汇报”的教学流程,实现古诗课程群的学习目标。
  1.阅读启动。这一学习阶段以单篇学习、确立主题为主,通过课堂教学与综合阅读相结合,达到“单篇诵读、初晓大意,细致品读、建象润言,归类诵读、得法悟情”的目标。
  2.问题探究。这一学习阶段以组诗研读、深入探究为主,通过组诗诵读与思维情感相结合,达到“组诗诵读、体悟诗情,问题导读、辨析思考,主题延读、自主探究”的目标。
  3.展示汇报。这一学习阶段以展示交流、实践运用为主,通过主题探究与实践运用相結合,达到“整理回顾、交流方法,小组展示、分享成果,任务驱动、迁移运用”的目标。
  在古诗课程群的实施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每个阶段活动板块的设计,要用整合的思想构建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学习任务群,保证知识之间的衔接,素养能力的有序提升,避免课程板块零散或随意堆积的现象。组建活动模块时,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把握好活动节点,全面考虑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多个方面,梳理出课程学习的逻辑顺序。
  如:五年级上册学生学到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辛弃疾的作品,五年级的老师们抓住了这个学习的起点,以《词坛飞将应犹在——走近辛弃疾》为主题构建课程群,开展课程活动,从一首诗读懂一个人,了解一段历史。学习主题设计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是对国家课程单元组诗的二次开发,让古诗学习从单薄走向丰厚,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有效的延伸与拓展。(见表2)
  这七个板块由单篇学习到综合探究、主题汇报,避免了古诗学习浅层次、碎片化的问题,呈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习样态。学生从教材走向书籍,从书籍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分析运用,有序的学习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结构化统整。学生在诵读、绘画、书法、编演课本剧、制作简报、数据分析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中,学会阅读与思考、提取与整合、辨析与运用。
  古诗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让古诗学习不仅仅是在知识和能力上做文章,更在引导和启迪学生感受古诗的意蕴和语言魅力上下功夫,带领学生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用多元的方法解决问题,将所学到的语言技能、品悟能力回归到生活中去,通过课程群的深度学习,实现从学到用的切实转变。
  古诗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是我校“指向学科素养课程群的建设”这一前瞻项目的有力尝试,它的开发路径和实施方法较好地体现了该项目的核心理念,成为母语学习课程群中的特色课程体系。在下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要借鉴古诗课程群的开发经验,继续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在基础课程与延展课程之间找到更有效的衔接点,让整个母语学习课程群更加丰满,实践路径更为清晰。
  参考文献:
  [1]石修银.台湾地区高考命题于语文核心素养涵育之鉴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11):18.
  [2]石慧珊.指向核心素养涵育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的转变——以人教版《语文》必修3《秋兴八首(其一)》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 2018(10):39.
  [3]赵飞君.小学语文微型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视角与实施方式[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11):18-22.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摘要:江苏省盐城市基于区域教育现状,以“能动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以“让学引思”为教学主张的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实施要领主要包括学情分析、问题设计、协同学习和深度引领。教师角色转变是“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决定因素,教师要成为自己教学的学习者、专业的儿童研究者、“学习场”的建构者。  关键词:“让学引思”;能动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区域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新诗运动中首批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是从“烂污泥”之类的“粗糙的肥料”中蓬勃生长出来的光彩照人的优美“莲花”,而《献诗》堪称这优美的“莲花”丛中的最灿烂者之一,吸收了古典诗歌的丰富营养,字句朴实而又饱含深沉厚实的人情美,明白如话而又不失典雅,构图优美,意境深远,体现出“凝练是诗歌的灵魂”的美学宗旨,散发着迷人的馨香。  关键词:《献诗》;深情;艺术特色;人情美   中图分类号:G71
摘要:手艺,以手造物的技艺,它所遵循的是“自己活动的原理”与“劳作的原理”,手艺是“真”“善”“美”一体的创造。以“沛县封侯虎”为载体的手艺教育实践探索,明确了课程性质,确定了课程目标,选择了课程内容,组织了课程实施,开展了课程评价,不仅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而且较好地弥补了国家课程在民间文化领域的不足,对地方民俗文化起到了保护、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关键词:手艺教育;沛县封侯虎;课程开发
【项目简介】淮安市实验小学自创建以来,一直倡导“儿童本位”教育,以“做幸福的人”为办学理念,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为办学目标。2011年,学校在“人本和谐”的基础上坚持把“幸福地做教育”作为学校生活的应然状态,把“做幸福教育”作为师生的行走方式。2017年,学校提出将儿童放在首位,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并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促进学生幸
摘要:弘扬“工匠精神”、劳动光荣已成为时代主题。职业学校是培养一线技能技术型劳动者和未来工匠的摇篮,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学习和劳动教育融入到课程、各项活动之中。叶圣陶的文章《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极好的进行“工匠精神”学习和劳动教育的教材,教学时要通过读、悟、议、写等形式让学生学懂学到“工匠精神”,懂得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  关键词:景泰蓝的制作;工匠精神教育;劳动教育;读悟议写   中图
摘要:“减灾馆课程”基于生命教育理念,让学生站在课程中央,立足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减灾馆课程”是以学会生存、生命关怀、健康第一为立意,以减灾教育为主体,将国家课程、学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减灾馆课程”的显性和隐性课程体系融通了“教室-基地”“学科-学科”“学校-社会”,拓展了学生学习场域,变革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实践力。  关
摘要:“四位一体”培训模式,即“问题导向—量身定制—任务驱动—绩效改进”模式,它是以教师面临的真实问题为导向,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将外部压力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结合起来,关注回到教师岗位后工作业绩的提升。基于“四位一体”培训模式理念,研究人员对参加江苏省省级培训的中学教师学员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培训的针对性尚需进一步加强;培训的压力感偏弱,部分学员参训动力不足;培训具有较好的绩效提升作用,但
摘要:调查发现,高中课堂教学现状为:一是以“讲知识”代替教学,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二是用“做练习”代替学习,学生没有自主参与学科课程建构。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师生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偏颇、教学与课程建构的关系没有得到厘清。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要重构学科教学和课程建构融通的校本教学思想,重建学科教学和课程建构融通的校本课程理论,重探学科教学和课程建构融通的校本教学实践。  关键词
摘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职责之一。《红楼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本文阐述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挖掘《红楼梦》中的人物励志故事,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讲王熙凤故事,感悟职业价值;析贾宝玉故事,反思生涯规划;探刘姥姥故事,立创业梦想等三个方面展示了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摘要:新时代的社会需求,成全人的教育宗旨,都指向课堂构建要注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基于现代学习的专业理论,教师可以从学习者——尊重学习的主体性,学习知识——开发学生的潜力性,学习评价——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组织——加强学生的合作力四个角度构建相对理想的课堂,帮助学生发展获取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帮助学生成为自我维持的终身学习者。  关键词:学习理论;理想课堂;课堂建构;选Ⅱ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