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介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而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我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我在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竞争意识。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以讲读启发学生的情感,以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讲读启发学生的情感,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使学生既能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又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如我在讲鲁迅的作品《故乡》时,开篇设置了一个欲泣欲诉,欲怒欲愤的导语,使学生身不由己地珍惜现在的丰衣足食、窗明几净的生活。一开始我让学生描写自己父亲的肖像:有的写父亲西装革履,有的写父亲的手机奏着时代的强音,有的写工作,有的写生活。我就此打住,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离我们有七十年有余的闰土是一幅什么样的肖像。开始,大家对父亲的肖像还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整个教室静悄悄,我顺水推舟说:“两个时代的父亲肖像上有天壤之别,我们不但对我们的父亲敬爱有加,更对闰土的不幸产生了疑惑,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此文,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土才四十岁上下却活得像个木头人呢?”听完我的话,大家迅速研读课文,并对闰土生活的社会进行了详尽的了解,明白了社会黑暗、兵、匪、官绅使闰土命运如此悲惨,由此大家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祖国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之情。
以朗读激发情感,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回延安》一课为例,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热烈而奔放的情怀,充分表现了作者在阔别多年后重回延安的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心。教师在上这课时,要结合信天游文体的特点,认真范读,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圣地的崇敬、向往之情,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四、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要有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就不可能成功,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自身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精神食粮,磨练意志。
其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电影、电视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时,教师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长篇巨著的,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为的意志。电影、电视能给人以视听的感受,因此,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收看电影、电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如近期广东台播出的一档栏目“生存大挑战”,要求参赛选手在种种困难条件下完成任务,达到生存的目的。这需要选手们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看,并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在班上组织一场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培养心理素质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状况,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比如在考试过后,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可以布置学生写一篇“谈成功”的文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再比如《孟子二章》这一课教学完成以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篇“怎样才能成才”类的作文。通过作文,学生能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教师从中加以引导,及时加以疏导,能培养他们正确的成才观,引导他们成才。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介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而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我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我在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竞争意识。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以讲读启发学生的情感,以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讲读启发学生的情感,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使学生既能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又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如我在讲鲁迅的作品《故乡》时,开篇设置了一个欲泣欲诉,欲怒欲愤的导语,使学生身不由己地珍惜现在的丰衣足食、窗明几净的生活。一开始我让学生描写自己父亲的肖像:有的写父亲西装革履,有的写父亲的手机奏着时代的强音,有的写工作,有的写生活。我就此打住,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离我们有七十年有余的闰土是一幅什么样的肖像。开始,大家对父亲的肖像还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整个教室静悄悄,我顺水推舟说:“两个时代的父亲肖像上有天壤之别,我们不但对我们的父亲敬爱有加,更对闰土的不幸产生了疑惑,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此文,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土才四十岁上下却活得像个木头人呢?”听完我的话,大家迅速研读课文,并对闰土生活的社会进行了详尽的了解,明白了社会黑暗、兵、匪、官绅使闰土命运如此悲惨,由此大家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祖国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之情。
以朗读激发情感,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回延安》一课为例,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热烈而奔放的情怀,充分表现了作者在阔别多年后重回延安的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心。教师在上这课时,要结合信天游文体的特点,认真范读,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圣地的崇敬、向往之情,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四、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要有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就不可能成功,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自身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精神食粮,磨练意志。
其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电影、电视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时,教师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长篇巨著的,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为的意志。电影、电视能给人以视听的感受,因此,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收看电影、电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如近期广东台播出的一档栏目“生存大挑战”,要求参赛选手在种种困难条件下完成任务,达到生存的目的。这需要选手们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看,并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在班上组织一场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培养心理素质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状况,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比如在考试过后,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可以布置学生写一篇“谈成功”的文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再比如《孟子二章》这一课教学完成以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篇“怎样才能成才”类的作文。通过作文,学生能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教师从中加以引导,及时加以疏导,能培养他们正确的成才观,引导他们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