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学生社区服务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已经成为学校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阵地,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学生社区;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周睿(1984-),男,江苏宿迁人,淮阴师范学院文通学院,助教;王艳(1986-),女,山东临沂人,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助教。(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210-02
  一、高校学生社区及其功能
  社区泛指聚集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公寓、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殊区域。[2]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学生社区日益成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社区与居民社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服务学生生活
  这是学生社区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要想服务好学生生活,学生社区应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近年来,学生社区物质条件日益改善,学生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能在社区内方便的买到,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各高校在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投入。
  2.文化功能
  学生社区除了给学生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外,还有着文化功能,即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属于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与校园文化一样,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高校社区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内积极向上的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提高审美情趣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式相比,从内容上来讲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广泛,工作更加融入学生。只有贴近学生,才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二、现代高校学生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生社区服务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大学生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社区理论发展历史较短,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
  1.服务主体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从服务的主体来看,学生社区服务分为学生社区学生工作服务、学生社区后勤集团服务和学生社区学生自治服务。在这三类服务主体中,由于知识水平、服务手段、服务理念的不同,往往会造成“越位”、“错位”的现象,使服务主体之间不能通力合作。尤其是作为学生自治的服务队伍,在实际的社区服务中只是作为辅助的作用,切实参与服务的工作面比较窄,并没有起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
  2.学生社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社区内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特定需求。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市场经济中以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思想被带入学校社区中,往往是利益主导一切而忽视了社区育人功能的发挥,这样就与学生社区服务的初衷南辕北辙,从而成为影响学生社区服务的“瓶颈”。
  3.高校学生社区服务功能发挥不足
  高校学生社区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服务和管理不及时、不到位、不完善等缺点。主要因为我国高校学生社区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积累的社区服务经验缺乏,提供的社区服务措施不得力等。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对高校学生社区服务的不认同或者认同感不强,大大影响了高校学生社区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4.高校学生社区良性服务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学生社区中学生也不能独善其身;同时,许多高校的学生社区有后勤管理,存在追求利益与学生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在社区管理和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党团组织建设有待完善、大学生自我管理急需组织和引导、服务人员整体文化水平有待提高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社区一定程度上存在善恶模糊、放纵欲望、娱乐化倾向。再加上学生社区相对独立、文化沉淀相对不足、文化软硬件相对缺乏等原因,导致社区良性文化发展薄弱。不管是从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内容,还是从大学生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氛围均难以满足其需求,薄弱的社区良性文化氛围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3]
  三、完善高校学生社区服务的基本对策
  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社区服务体系是做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针对学生社区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高校学生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
  1.确保“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社区服务目标的真正实现
  学生生活服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要注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些学生社区中,各项工作的开展往往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服务目标是对正确目标的偏离。因此,在学生社区服务中,不能只顾着学生的学习,在促进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为此,学生社区服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统一落实到学校育人目标上来,达到服务、管理和文化建设全方位育人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2.发挥入住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
  干练、高效的服务队伍是学生社区服务体系的主要要素。由于社区服务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具有直接关系,因此配备一支高效率的学生社区服务队伍,是保障高校学生社区服务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实践表明,学生社区服务成效与社区服务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学生骨干等服务主体的能力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入住学生宿舍的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必须时刻增强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确立服务学生的理念。服务方式上可以在学生公寓中设置专门的“学生社区服务室”,由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值班,作为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随时记录学生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促进问题的解决。   3.加强高校学生社区良性文化建设
  大学生社区文化作为反映大学生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情况的平台,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学生宿舍良性文化建设。学生社区可以开展一些“宿舍文化节”、“星级宿舍”评比等活动,营造一个文明的宿舍氛围,引导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宿舍文化活动和内涵。
  其次,加强学生社区文化活动建设。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当不断提升文化的品味和艺术含量,使学生在文化熏陶的同时不断接受教育。例如,可以在宿舍的走廊中悬挂一些名人名言,可以增设宿舍报刊阅览室、自习室;利用社区内的专题橱窗等宣传阵地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建立学生社区服务模式来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如:上海外贸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居民委员会”,[4]嘉兴学院建立了“学生自治社区服务管理中心”,[5]这些模式都是结合学院自身特点而建立的新型的社区模式。
  4.发挥学生社区党员工作站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区党员工作站是近几年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形势下出现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在学生社区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党员工作站的利用率来完善党员工作站的制度。
  首先,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学生社区党员工作站应当紧紧围绕“服务”这一主题来开展各项工作,以学生社区为立足点,合理配置社区内的各项资源,同时发挥党员的先进性。
  其次,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强化社区党员工作站的服务职能。学生党员工作站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通过调查研究等手段对广大同学的需求有所了解,做到服务有的放矢。同时,对于学生社区内的党员,可以采取“党员联系宿舍”的具体工作方法,定期听取学生反映的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
  最后,建立健全对社区党员工作站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进社区党员工作站服务良性发展。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在具体工作中是不可少的。建立健全对社区党员工作站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关键是要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能对社区党员工作站的当事人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业绩评价,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时长江.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71.
  [3]李亮.张红兵.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探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1):174.
  [4]王磊.大学生居民委员会:学生社区自治管理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5,(6):65-67.
  [5]徐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区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J].嘉兴学院学报,2007,(4):116-118.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幼儿园的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照顾儿童成为一项朝阳职业。
摘要:煤炭行业专业人才奇缺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黑龙江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同样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困扰。煤炭行业本科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通过坚持服务煤炭行业的办学定位、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利用企业助力培养人才、建立大学生服务矿山的长效机制、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等策略培养出适合煤炭企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黑龙江省;煤炭行业;行业本
摘要:能源及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对能源动力类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并各自形成了特色。对其特色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能源动力;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嘉薇(1979-),女,安徽萧县人,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
摘要:通过将Multisim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课后知识扩展以及工程实例等方面相结合,介绍了该软件在模电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并与问题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突破仿真电路在课堂上仅作为单一验证环节出现的局限性。实践表明,引入Multisim仿真不仅可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达到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Multisim
摘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设置的目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进行论述,指出“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提出课程建设的内容和具体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其他类似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热能系统分析;最优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摘要:“网络安全”课程是针对物联网中与各种通信网络有关的安全问题所设的一门课程。针对如何在物联网专业中教好“网络安全”课程,主要从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合理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网络安全;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姚健(1974-),男,安徽合肥人,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讲师,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无锡  214122)  中
摘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指导下,探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列课程建设现状。从课程建设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实验体系等方面对建筑设备自动化系列课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探讨了该系列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建筑设备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鲁祥友(1973-),男,安徽灵璧人,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022)  基金项目:
摘要: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原理”课程背景,提出了课程建设思路并明确了课程建设目标。紧扣该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在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实验教学方式及内容、机械创新设计基地、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建设,把传统的以课堂理论课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教学、课外开放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多维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机械原理;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教学
摘要:“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类专业工程教育的开端。针对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从精选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全方位的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经验,夯实了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教育;独立学院;改革  作者简介:欧阳宏志(198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船山
摘要: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形象化,提出将虚拟试验应用于“锅炉原理”教学过程中。以直流煤粉燃烧器四角布置切圆燃烧方式为例,给出了通过虚拟试验得到的结果,并按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方式展示出来。通过该实例可明显看出,虚拟试验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形象化,可增强学生对锅炉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试验;锅炉原理;教学;切向燃烧  作者简介:张维蔚(1978-),女,内蒙古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