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泥土站立起来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OU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周围,有些事物因为我们每一天的熟视无睹,而常常被我们忽视。
  比如泥土,周围都是无处不在的泥土。对于泥土的熟识,已经近于漠视了。还有比这种暗黄色的物事,更让我们漫不经心的吗?因为这种漫不经心,我们曾经一度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将所有的努力都无谓地消磨在与那些坚硬顽固的石头的对峙之上。
  重新调整注视的角度,让目光低下来,抵达眼前那些泥土。深入她们的内部,用心去触摸心,直到那些东西在手与火的掌握之中站立起来。成为石头,母亲一样温柔的石头。
  由泥土到陶,便是源于至少在八千年前。我们的一位老祖宗不经意之中的一次灵感的飞翔。这位几乎改写了我们民族八千年文明史的先人,今天已经无从查考她的身世了。她的名字埋藏在了新石器时代的地层深处。
  一直固执地以为,八千年前,从泥土到陶的美丽飞翔,会不会与一位妹子或母亲有关。今天民族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颇带个人感情倾向的猜测。据说,我国云南景洪傣族的制陶村寨里,至今都还存有诸如女人制陶的习俗。这大约是关于陶的渊源的活的化石了。
  曾经不止一次地怀想八千年前的那样一个传奇的傍晚。森林里的黄昏酝酿着想象。篝火正在熊熊上升,劳动成果的芬芳随处流淌。谁手牵着手,围着火堆,击节而歌。火光金子一样镀亮一群就要生育的女人。她们的脸色,浸泡在神灵赋予的光彩之中。其中的一位,正在思考和祈祷,怎样用泥土和手,孕育出延续她们部落的又一个生命。泥土承受了女人生命里的生生不息,而变得更像一个孩子。女人把抟好的生命的种粒,扔进了火里。女人往火里扔泥娃的那一刹那。人们看见,火焰跳动起来,一群思想的花朵、灵感的翅膀在森林里飞升。就是这位无名无姓的女性,她不动声色的一次思考,绽开了随后的古陶文明。当我们今天惊叹于仰韶和半坡村出土的那些质朴精美的彩陶器皿时,第一个从我们的记忆深处脱颖而出的,一定是那群牵手而舞的森林姑娘;当我们再一次审视泥黄与火色的交融之美时,我们又总是情不自禁地呼唤着这样一群名字:釜、豆、瓮、鬲、甑……眼前正有这样一些事物。釜、豆、瓮、鬲、甑……如此一些字眼,初次相遇,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看见哪个隔世的亲人。我第一次读到这些名词时,一种古色古香的光芒便弥漫过来,无边无际。我几乎被那种令人窒息的美丽淹没殆尽。
  这些事物,它们的家族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陶。她们从泥土中款款而来。她们在我们的手上,被我们重新理解与掌握。而后她们走向了一场别无选择的大火。她们结队穿越火与焰的那一刹那,一定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疼痛,刻骨铭心。
  从火里再生的泥土,火的金色成为一种蕴含丰富的内在,一种叫人惊讶不已的天然丽质。人呵。真是不可琢磨。漫不经心的,原来却是无法失去的。而最后终于从我们的记忆深处,一点点抹去痕迹的,又往往离我们最亲最近。比如陶。我们形影相随的手和脚,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某一些所在。几乎每一天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感到她们的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曾经对于地上的那些泥土。陶的兄弟,我们又一次陷于那种熟视无睹的漠视了,以至于被我们终于遗忘在某一个熟悉的角落。直到多年以后,当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子里,重新打量那些衣衫褴褛的土陶器皿时,我们这才注意到,原来,她们离我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遥远。陶,谁乡下身着布衣的老母!古朴的锈迹,掩饰不住照人的光彩。而慈祥的光芒,又是那么地绵延悠长,生生不息。她们的怀抱里,是我们的粮食和水。她们的身边,朝夕相处的是茅屋里的禽们畜们。她们的一张老脸,横的竖的是岁月的沧桑,黄的红的是内敛的素朴,是点亮我们每一天的秀色。
  
  赏析
  
  沈荣均的《让泥土站立起来》用优美诗意的语言,从我们熟视无睹甚至漠视的泥土说起,在对八千年前的古陶文化渊源的追溯与回忆中,折射出人类智慧的升腾与结晶,于通篇氤氲着的情感的芬芳里揭示出辩证的哲理。
  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泥土却是质朴精美的陶的兄弟。从泥土到陶的美丽飞翔的过程。正是人类去不断理解自然、掌握自然的过程。不断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过程。这一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智慧的孕育,想象的结晶,是人类思想花朵的粲然开放,灵感翅膀的腾空飞升。不只是古陶文化,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如此,都弥漫着辛勤劳动的芬芳。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二者生命的交互延续。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思想与智慧孕育出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与文化。
  文章首尾呼应,写我们对这些身边的平凡事物漫不经心,越最亲最近的往往熟视无睹。其实。每一种平凡都能在智慧的浇灌下绽放美丽的花朵,而伟大与美丽往往源自被我们漠视的普通与平凡。作者在最后把古陶比喻成“乡下身着布衣的老母”,虽出身平凡,衣衫褴褛,历经沧桑,却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支撑,浑身上下洋溢着夺目的光芒,掩饰不住照人的光彩,富含哲理意味。
  
  (张相梅)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可能并不坚强,甚至会非常脆弱,而在此短暂的过程中,游戏和闲暇会帮助我们度过岁月中那些脆弱甚至无聊的日子,而台湾作家傅佩荣的散文《麻将的趣味》就呈现了在脆弱的人生中,麻将这种游戏所带来的不可替代的人生趣味和处世哲学。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经验认知中,麻将甚至成了不光彩行为赌博的一种标志性的代称,但是正如傅佩荣所强调的“任何活动本身都是中性的,就看是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在从事”
期刊
很久以来,我们与自然和谐地相处,不管是在我们身边飞动跳跃的动物,还是随季节推移而生长的植物,我们都视之为我们亲密的伙伴,把整个世界当作我们生存的大家庭。但是,曾几何时,工业化的脚步搅乱了人与自然这种和谐的关,系,人类开始变得无比猖狂,而我们身边的动植物却处在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在《鸟的犹疑》中,我们看到,鸟儿的生存在城市化的剧烈进程中变得何等艰难。最关键的是,鸟儿与人类以前的那种和谐的关系已经遭到严
期刊
那是一个饥荒的年代。那年月,天灾与兵祸结伴而行。于是,一时间,村中炊烟暗淡,唯草根与树皮伴村民们苦度时光。  夜,阴冷。村庄,一片死寂。  忽地,“喵——”,一声猫叫,幽幽怨怨地,划过夜的村庄,给夜徒增一层惊悚。“吱呀”一声,那扇茅屋的门开了。门口,插一个五十来岁的汉子,一张菜黄色的脸,于夜中呈一脸苦相。汉子筛糠一样地颤抖着,怀中一只蠕动的猫,夜中睁现两只豆似的光。  那是一只黑猫。那猫,体态赢弱
期刊
美国西点军校,世界闻名,迄今已培养出了二十二位总统、三百七十多位将军。  就是在这个声名赫赫的军事院校里,有一个久远的传统,那就是只要遇到学长或军官的问话,新生只能有四種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标准答案”,再不能多说一个字。  譬如学长问:“你认为你的皮鞋这样就算擦亮了吗?”你的第一反应必定是为自己辩解,什么鞋油不够用啦,
期刊
迟子建散文阅读    [作者简介]  迟子建,女,1964年生于黑龙江最北方的小村“北极”,曾在大兴安岭师专学习,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1986年因发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而成名,其小说带有散文化风格,散文更是以细腻、清新、质朴见长,许多读者因此喜欢她独特的语言风格。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热鸟》、《伪满洲国》,小说集《北极村童话》、《向着白夜
期刊
“简洁”一词,新华字典的解释是(说话、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这个词用来指说话和写文章易懂、好理解,用于诠释生活方式,恐怕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于让人明白如话。作者不愧文学大家,抽象的概念,干瘪的词语在他的笔下变得具体可感,触手可及。  首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文章开篇六个自然段形成五组对比:简洁与简单;简洁与朴素,唐人臃肿的美与简捷线条勾勒的现代人的美;千树万树、醉白莲酣与两个黄鹂、一行
期刊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中的不少人选择背井离乡来到都市。可不管我们走得多远,魂牵梦萦的仍是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温暖的村庄》一文审视了在繁华都市中闯荡的农村人的心灵归属问题。这可以说是触动了人灵魂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我们的心不禁为之一颤。  本文以“温暖”的笔调告诉我们:人。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永远不能忘了我们的“村庄”。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起点,成长的基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藻
期刊
今天是周末,我匆匆吃过晚饭,带着挣脱杂务和烦恼后的一身轻松,去看望年迈的母亲。  月色真美,银辉四洒,好似我的心情。  父亲早已作古,母亲独居一间南屋,正房五弟住着,母亲生活上有他照顾,还算放心。我掀开门帘,推开家门,一股暖气扑面而来,火炉上的水壶正发出“咝咝”的声响,柔和的灯光充溢着小屋。只见母亲仰坐在沙发上,两眼微闭,一脸平静。听到声响,她的眼里闪过一道光亮,满脸纵横交错的皱纹堆起了我熟悉的笑
期刊
在非洲的斯威士兰,我工作的医院坐落在漂亮、陡峭的莱邦博山的顶峰。在这里,人们为了看病,常常得走四十千米或更远。  每天早晨,医护人员搭上一辆小卡车或大蓬运货车,到那些极度贫困且急需医疗服务的社区为人看病。每次出发前,我都会买一些土豆、胡萝卜和苹果,给我们遇到的人。在非洲,医疗服务不仅意味着提供药物,也意味着提供食物。我常常会准备好一袋糖果,分发给在社区里遇到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那天,我们来到一
期刊
读罢《忘却的生日》,止不住动心叹惋。轻叩作者敞开的心扉,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浸透着血泪的负疚感和挥之不去的母子深情。  散文是最能体现性情的文学样式。该文没有铺彩扬搞的记叙。只是平平淡淡地娓娓道来,构思精巧且不露凿痕,情感跌宕又一波三折。选材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刻意为之。文章开头写“我”心情很好,就像美好的月色。正当“我”沉浸在温馨祥和的母子团聚之际,无意间得知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我”一下子跌入愧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