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一)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j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散文阅读
  
  [作者简介]
  迟子建,女,1964年生于黑龙江最北方的小村“北极”,曾在大兴安岭师专学习,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1986年因发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而成名,其小说带有散文化风格,散文更是以细腻、清新、质朴见长,许多读者因此喜欢她独特的语言风格。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热鸟》、《伪满洲国》,小说集《北极村童话》、《向着白夜旅行》、《白雪的墓园》、《白银那》、《逝川》、《朋友们来看雪吧》、《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先飞舞》、《迟子建影记》、《女人的手》及《迟子建文集》(四卷)等。短篇小说《亲亲土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现为黑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例文一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上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导读
  农具何以有了眼睛?如果不是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此乏味、平凡并且土气的农具怎么会有如此的神韵?本文题目就夺人眼球,吸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然农具都有了眼睛,那么,作者的心靈之中一定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在闪烁,这双审美的眼睛会将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情镀上美丽的光泽。要不,请看,被憎恨的犁杖也和父亲风趣幽默的谈吐联系上了,喜欢的锄头和镰刀让作者牵引出好几件有趣的事,还有农村美丽自然风景的描写。所以,虽然作者写的是艰苦的农村生活,我们却从中读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纯美心灵。这些农具的眼睛实际上见证了作者一段难忘的生活,这段岁月虽然苦涩却闪耀着美丽的光芒,“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选择农具作为文章的切入点,进而牵连出作者许多生活申的事件,这是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生活中的事件也许是偶然的、零散的,但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当写作素材进入作品申时,作者需要进行集中和整合,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许多事件和情感围绕着“农具的眼睛”展开,平庸的生活成为焕发着光彩的写作题材。再浓烈的情感也必须有一个突破口或寄托物才能有所依托,恰当表达,作者找到了合适的依托,因而才有了这样精彩的表达。
  
  思考练习
  1 根据原文,概括“农具的眼睛”的两层含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实指:_______________
  虚指:____________
  2 文章对童年生活的艰辛不乏浪漫的描写。请结合相关片段,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1)农具上的圆节;(2)美好时光的见证或童年生活的见证。2 文中充满了对简单朴素的生活片 段的回忆,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劳累,锄草间隙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和蝴蝶追逐的浪漫,打猪草时在草甸子上赏花的悠然,夕阳下对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的憧憬,却流露出作者对勤劳、朴实、宁静生活的热爱,对农村和大自然的亲近之情。
  
  例文二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目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來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美国、尼日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肯尼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八位作家,聚集香港,进行文学交流和写作,这一期的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了配合这个主题,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贡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去凤凰山以及湿地公园等。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导读
  本文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辩证反衬式”的构思方法。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可以指自然界的温度,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比如喜欢和冷淡,推崇和拒绝……作者正是从这点上开掘,形成了不同凡响的构思。文章先从赞美故乡寒冷的新年开始,这是寒冷;接着写故乡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母亲对我的关爱,这是温暖;又写十月在香港感受灼热和困倦,以及可怜的绿,反村作者对故乡寒冷的热爱;最后可以说是构思中的神来之笔,作者写了一种社会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这仿佛是一条曲径通幽的长廊,回旋曲折,旁边的景物迷人,最后出现了一个宽广的后花园。将读者引入胜境,体味更高层次的“寒冷与温暖”。
  写对故乡的情感可以有千万条路,作者只抓住了“寒冷”这个比较生僻的特征为切入点,将写作视野扩展到香港。深入到了文化领域,使之和故乡的“冷”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丰厚深沉的景象,让读者的情感在相反的轨道中穿行,并且辩证地融合,怎能不情思灵动,哲理飞扬呢?
  
  思考练习
  1 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2 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参考答案
  1 (1)山野里弥漫清新的空气;(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4)享受丰盛的晚餐;(5)用鲜花装点居室。2 (1)故乡给予我情感营养,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暖。(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妈的期望与问候。(3)在大师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心仪的大师的作品而感到亲切满足。(4)在炒作时代,我感受到了大师的奉献精神的激励。
  
  用审美感觉抚摸你经历的人和事   
  理念导引
  生活也许是平庸的,但优秀的作品一定是精彩的;文章之外的事件和情感也许是粗糙的,但进入文章成为语言的题材一定要典型并且充满作者的情感哲思,这样,才能让人读之或呼之欲出,如身临其境,或情浓意厚,惊心动魄,从“原生态”的生活转化成作者“语言化”了的生活才是写作的关键,因为作品的语言是用浸润过作者的审美情思的文字呈现的,而原生态的生活和写作素材是以游离于作者审美情思的画面或文字存在的,比如,别人的文章、别人的故事再好,也不会自动地成为你自己文章中圆融契合的一部分,更何况哪些连语言文字都不是的见闻和图片呢?
  基于此,文章的选材,不只是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事件以及生活,实际上这些生活。同学们是不缺乏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审美的感觉抚摸你经历的人和事。当你所注目的生活和文字作品都洋溢着你的审美感觉的时候,“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也许就不是什么梦想了。
  散文是散步,是和说话、生活联系最紧密、最适合表达的一种文章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散文不只是一种文体样式,而是一种表达姿势,一种语言倾诉的引领。比如,散文的包容性,就包容题材,包容体裁,包容手法,包容语言……这种无所不包的东西已经不能用文体来定位了。那么,我们的写作课堂究竟需要散文的什么呢?就是需要这种包容性下面的宽松心态,可是,这种包容又和写作的题材、手法、语言等这些写作的必备要素息息相关。如果让散文给我们的课堂先铺就一片表达的田野,那么,接着用散文把土壤的墒情弄好,提高写作兴趣,训练写作基本功,当学生通过散文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已经进入表达的美妙境地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情特点和生活积累向生命表达的任意领域进发。也就是说,学写散文是高中生写作的开始。
  
  教师下水写作
  
  文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 美神维纳斯的雕像双臂残失,许多艺术家想使它复原,但所有的方案都难尽其美。也就是说,如果维纳斯双臂健在,她就可能和其他女神雕像无异。甚至毫无特征。这不禁使人感叹:大自然给了你最出色的一样,就不肯给你另一样,甚至为了完美,她不惜给你制造一个缺陷。
  这种情形也经常印证在我们的人生事业中。
  2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歌喉像百灵鸟一样悦耳动听。可是她的弟弟却是个聋哑人。每当谈起此事,宋祖英就泪流满面,她动情地说:“如果我的弟弟会说话。我宁可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完美与遗憾总是常常与人生相伴。
  请以“完美与缺憾”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 要多角度分析。2 文体自选,可以叙述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3 题目自拟。4 不少于800字。
  例文:
  
  缺憾也是一种完美  刘德福
  一个人是不能选择出生的时间和环境的。偶然地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既然降生了,就成了一个事实,你不能说这是完美的,也不能说那是有缺憾的。因为,有时候缺憾也是一种完美。
  一个人出生的地方,我们称之为“家乡”。家乡,顾名思义,就是既有家的温暖,又有乡村的质朴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词语,带着四季分明的季候特点。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的心目中,家乡一般都是完美的,因为那里有宁静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亲、疼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这些都为我的成长营造了温馨的港湾。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乡的缺憾越来越多地进入我的心灵中,在少年将要结束的某一天,我产生了离开家乡到外面闯一闯的愿望;
  家乡的闭塞和落后也许是一种缺憾,因而,少年的我立下了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以改变命运的理想,几年的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辗转漂泊,似乎已经达到了我当初确立的人生目标。可是,现在,每年暑假,回老家住上一段成了我最大的愿望。暑假还未到来,我的心就已经飞回了老家。那泥土的小园里,瓜果菜蔬。新鲜翠嫩,用水井中的泉水一洗,然后,在妈妈的一阵忙碌里,凉拌热炒,丰盛的农家菜就端上一桌子。我最爱吃妈妈做的一道叫“乱炖”的汤菜。米饭捞毕,将土豆、豆角、茄子洗净,放在米汤中一起炖煮,出锅时新鲜爽滑,有一种温厚的质感。要注意,米饭最好是一半大米一半小米的二米饭,所谓“捞”,就是将在大锅(只有农村才有)中煮得九分熟的米饭用笊篱捞出来,放到瓦盆(农村用泥烧制的)中,在炭火上温烤,蒸熟,这样的米饭才有“肉透”的感覺。用米汤炖菜,拒绝用大油大肉,如果有腊肉放上几片,味道更鲜美。
  自从工作进城后,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吃母亲做的乱炖了。望着我现在家中的厨房,现代化的电器和时髦的餐具一应俱全,我却面对所谓的“美味佳肴”没有兴趣。一种缺憾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样的厨房无法做出老家那样的米饭、那样的乱炖,而且谁烧菜的手艺也比不上我妈妈的厨艺。我是为了追求一种完美的生活才离开家乡的,而现在,我却要回到老家去寻找完美,世界究竟怎么了?人真是一种奇妙的动物啊!
  我的儿子降生在城市里,他从小就没有家乡的概念。当我向他提起老家时,他的双眼一片茫然。我知道,他的心目中只有高楼大厦和豪华的居室,只有社区和旅行的列车。和我的双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迈向家乡的方向相反,他的双脚已经长出了翅膀飞翔在天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我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一直追求的富足今天却成了我儿子的一种缺憾,而我已经摆脱了的贫困却是今天我儿子应该寻找的一种完美。贫穷让我成就了精神的完美,而富足安逸则成就了儿子的缺憾。记得小时候,为了买一双球鞋,我要到山上刨一个暑假的药材,晒干,再到六里路以外的供销社去卖。整整一个暑假,我沉浸在等待新球鞋穿在脚上的幸福之中。因而,每天在毒花花的太阳下挥汗如雨,我还觉得世界如此甘美。记得从供销社卖药实鞋回来,天全黑下来了,可月光很亮,我和同村的小伙伴是唱着歌回家的。那一晚的皎洁月光一直照耀在我心里。现在我的儿子可以毫不费力地从我的手中得到一双双价格不菲的球鞋,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许我儿子的童年少年中还会装下其他形式的“月光”,但我固执地相信,那种质朴中带着贫寒的经历和感受,是一个人童年少年心灵里最美的月光,因为它可以转化成未来人生中的盐,成为钙,竖立起脊柱,要不然先贤孟子怎么这样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和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谈论这个深奥的话题,他更是一脸茫然。儿子还小,他当然还不知道做爸爸的在思考“缺憾和完美”时的良苦用心。不过有一天,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您说,如果维纳斯是活人,那么,没了双臂,还是美丽的吗?”我一时语塞,我还真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后来我告诉他,活人的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丑的,因为她会让人马上想到残废。活人失去双臂。无法让人进入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是因 为观赏者和观赏对象距离太近造成了审美障碍;而艺术品的维纳斯就不同了,失去了双臂,恰恰唤起了观赏者的无限想象力,因为观赏者不会将一个雕像看成是自己的妻子或姐妹。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许多所谓的缺憾如穷困来给少年青年的你一份精神的拓展空间的,这样的人长大以后,才具有面对复杂世界的志气和勇气。我知道,儿子现在不会知道这个道理。不知儿子何时才能长大,那时候,我再给他讲一讲“缺憾也是一种完美”的道理。
  
  教师下水感悟
  叙事散文和记叙文是有区别的,叙事散文不需要完全具备记叙文的各个要素,不需要一个有头有尾、过程详细的故事,它的“叙事”,可以不求完整,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与记叙文相比,叙事散文笔法灵活,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文题是2008年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作文试题。每一次学生写作,我也要先写一篇,然后再给学生讲评。这次我将迟子建的叙事散文《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认真地读了五遍,心中渐渐有了写作的潮涌。尤其是迟子建写家乡的那个段落,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我想到了少年时代的许多生活片段。题目“缺憾也是一种完美”,也就从脑海中跳出来了。然后,我研究了迟文的选材和构思。她选择了三件事:故乡寒冷中的温暖,香港温暖中的困倦,艾芜先生著作体现出的“寒冷时代”的温暖;我也选择了三件事:故乡闭塞穷困里缺憾中的完美,城市现代化厨房完美中的缺憾,和儿子探讨维纳斯活人与雕像的断臂问题。最后儿子向我提问“缺憾和完美”的问题,是受迟文的结尾“艾芜著作”这个材料的启示虚构而来的神来之笔。在写“米饭和乱炖”材料时我模仿迟文的朴素清新的语言特色,也学习了迟文运用的对比写法。
  在写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想起家乡的事情觉得很好写,可动笔之后又写不出来的情况。我停下笔。又认真地研究迟文描写故乡和香港的段落,那种清新中饱蕴情感的语言慢慢地浸染了我要写的故乡事件,于是,流畅的表达就从笔尖流淌出来了。
  这篇下水作文纯粹是因《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这篇散文摇动而产生的,这实际上为我们的写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学生训练文题
  请任选下面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叙事散文。
  “走与停”、“出与人”、“乐观与悲观”、“强与弱”、“美与丑”。
  
  写作导引示例
  以“走与停”为例,可以模仿《农具的眼睛》,此文写农具,又写了父亲和“我”之间的一些事情。仿写文章的题目是“燕子的脚步”,写燕子的同时还要写母亲和“我”的一些事情。燕子是候鸟,春天来北方,冬天回到南方,生命永远在走和停中,而我自己局限在家乡一隅,何时才能像燕子一样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呢?文章设置两条线索:燕子妈妈养育小燕子,我的父母养育我。这其实是停;而燕子妈妈要带小燕子到南方去,媽妈让我读书是让我走到远方去,这是走。文章在脚步的走和停中展开人生的轨迹。先总写燕子的脚步,轻盈,迅捷,在鸟类中独树一帜,我很喜欢,愿意观察。再分写,春天刚回到北方的燕子的脚步是勤快的,衔泥筑巢,有了小燕子后燕子妈妈的脚步是温柔缓慢的、慈爱的,小燕子的脚步是稚嫩的;练飞时燕子妈妈的脚步是坚定的,而小燕子的脚步则逐渐茁壮起来。同时勾连起来写母亲对我的培养教育,写母亲勤劳的脚步,走走停停,虚实相生。秋天,燕子妈妈要和小燕子去南方。我何时才能走出家乡到远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具体语段可以模仿《农具的眼睛》。
其他文献
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漫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之中,含英咀华,我们常常悠然心会,偶有所得。笔者发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常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于是美人为喻这一表现手法也就频频出现在文人骚客的华章中。  我们溯本追源,这一手法应该追溯到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美人、香草的意象了。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用来比喻君王,或是
期刊
卡夫卡曾如是说:“他们面临选择,是成为国王还是成为信使。出于孩子的天性,他们全都要当信使,所以世界上尽是信使。他们匆匆地赶路,穿越世界,由于不存在国王,他们互相叫喊着那些已经失去意义的消息。他们很想结束这种可悲的生活,但由于职业誓言的约束,他们不敢这么做。”  这是一个典型的卡夫卡悖论,也是所有渴望拥有灵魂生活的人——尴尬的人的写照。“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是自由的天性,是追问的天性,是渴望互相靠近
期刊
是她,用温暖的子宫和十个月的艰辛铸就了我们为人的形状;是她,用彻骨的疼痛和手术台上的挣扎赐予了我们降临人世的希望。  我们第一声并不嘹亮的啼哭只有她会幸福地倾听,我们第一次探出脑袋贪婪吮吸乳汁的模样只有她会深刻地铭记。她在世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快乐便是她的甘露,我们的悲伤便是她的苦楚。  历史的洪荒中世事无常,是我们让她失去了自我,只是顶着一路的风,一路的雨,为我们将荆棘丛生的山峦踏成鲜花遍野的平地
期刊
年幼时,尚不更事。不曾为琐事烦恼,不会因外物感伤。拥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快乐,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自由。皮筋、踺子是最贴心的密友;哭喊、吵闹是最直接的情感。看得“流连戏蝶时时舞”,听得“自在娇莺恰恰啼”,寻得“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想化作“蜻蜓立上头”。  若为如此时光题诗一首,那么诗眼便是简单且快乐,天真且自由。  年岁稍长,步入学堂。常相为伴的是老师的谆谆教诲与长辈的循循善诱,所做的只是信服与铭记。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08年春晚之后,盲人歌手杨光这个名字已家喻户晓。他的身世颇多曲折,八个月时就因病失去了光明。他一直在用心去感受阳光,触摸这个世界;虽然他的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的心中却拥有灿烂的阳光,他一直在用阳光般的心态去追梦。他说:“我成功的标准就是把快乐、温暖传递给我的观众。谁又能说我不是真的阳光呢?”  请以“拥有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
期刊
一间屋子,一横房梁,一个人,一挂绳,一只小板凳……  我给你这么一个场景,旋即,你会联想什么?  你会想起一个悲剧。是的,要不是真真切切地看见了照片,我也会作如此想。  但是我们错了。画面上,粱上垂下来绳子,绳子上挂着凳子,凳子上荡着孩子!这是一袈秋千。  秋千又让我们联想起什么?  花园别墅,青青草坪,富贵,闲适,欢快。浪漫……  我们又错了。秋千上的这个孩子,与上述华美的场景毫不搭界。他的父亲
期刊
人的一生可能并不坚强,甚至会非常脆弱,而在此短暂的过程中,游戏和闲暇会帮助我们度过岁月中那些脆弱甚至无聊的日子,而台湾作家傅佩荣的散文《麻将的趣味》就呈现了在脆弱的人生中,麻将这种游戏所带来的不可替代的人生趣味和处世哲学。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经验认知中,麻将甚至成了不光彩行为赌博的一种标志性的代称,但是正如傅佩荣所强调的“任何活动本身都是中性的,就看是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在从事”
期刊
很久以来,我们与自然和谐地相处,不管是在我们身边飞动跳跃的动物,还是随季节推移而生长的植物,我们都视之为我们亲密的伙伴,把整个世界当作我们生存的大家庭。但是,曾几何时,工业化的脚步搅乱了人与自然这种和谐的关,系,人类开始变得无比猖狂,而我们身边的动植物却处在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在《鸟的犹疑》中,我们看到,鸟儿的生存在城市化的剧烈进程中变得何等艰难。最关键的是,鸟儿与人类以前的那种和谐的关系已经遭到严
期刊
那是一个饥荒的年代。那年月,天灾与兵祸结伴而行。于是,一时间,村中炊烟暗淡,唯草根与树皮伴村民们苦度时光。  夜,阴冷。村庄,一片死寂。  忽地,“喵——”,一声猫叫,幽幽怨怨地,划过夜的村庄,给夜徒增一层惊悚。“吱呀”一声,那扇茅屋的门开了。门口,插一个五十来岁的汉子,一张菜黄色的脸,于夜中呈一脸苦相。汉子筛糠一样地颤抖着,怀中一只蠕动的猫,夜中睁现两只豆似的光。  那是一只黑猫。那猫,体态赢弱
期刊
美国西点军校,世界闻名,迄今已培养出了二十二位总统、三百七十多位将军。  就是在这个声名赫赫的军事院校里,有一个久远的传统,那就是只要遇到学长或军官的问话,新生只能有四種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标准答案”,再不能多说一个字。  譬如学长问:“你认为你的皮鞋这样就算擦亮了吗?”你的第一反应必定是为自己辩解,什么鞋油不够用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