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人一面最是无趣,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话题,千种声音,一切有趣想法和鲜明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恣意发声。观点激荡、错落纷杂之态,即我们智慧萌芽之时。
当一批又一批青葱的少年登上电视荧屏等主流舞台展示自我,人们不得不意识到大放异彩的不仅是青春,还有仅属于新一代人的独特个性。80后、90后的发声曾经让人感慨时代转身之突然,而00后、10后的崛起速度又再次超乎想象。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以出生时间划分作为同类的“一代人”,既放大了同年代生人的共同特征,不同年代生人之间的隔阂也随之明显起来。由于巨大的观念差异,作为50后、60后、70后的父母们,与“新新人类”之间的代际沟通并不顺畅,冲突与摩擦屡见不鲜,更甚者则会发生不可回避的尖锐矛盾。代际问题,真的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代际问题典型案例]
素例一:专业选择——坚持自我还是父母做主?
周浩曾经是青海省高考理科前五名,一直喜欢机械的他,原先打算报考有许多实用性课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遭家人反对。父母认为以他的高分。不考清华北大就是浪费,他无奈之下选择了妥协,考入北大,就读生命科学专业。
在长辈眼中,周浩的选择无疑很正确,但他在入学后却始终无法适应,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微观的、侧重理论的生命科学专业,更适合强调动手操作的机械专业。他说自己“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但是生命科学系的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这样的路并不是我想走的”。
事情到了这步,许多长辈都会拿出这样一条大道理:“不要想着让社会来适应你。你要学着适应外部环境。”这条道理看上去无比正确,周浩也不是长辈眼中不懂事的孩子,所以他试图加强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并想出各种办法融入学习氛围,但无济于事。他又尝试转院,可是如今北大的转院并非易事。绝望的他选择在大二那年休学一年,去深圳规划自己的未来,其间他当过电话接线员、做过流水线工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擅长交际的他经历了社会的残酷,他试图以通过这种挫败感来让自己喜欢北大的生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返回学校后,他仍然不能适应。
周浩决定转学,将自己的方向定为数控技术,决定选择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一个北大学生选择技术学校,当然被长辈视为疯狂之举。经过据理力争,周浩的父亲选择了妥协,但要求他转到自己工作的深圳大学,可周浩仍然坚持去技校。最终,他说服了父母。在工业技师学院,周浩如鱼得水,每天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际操作,接触进口的数控机器。如今,他已成为学院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面对着不少企业伸来的橄榄枝,他决定继续深造。
案例二:婚姻自由?父母难容不结婚的自由
一位在广东打工,年过三十的女白领,提前回湖北老家过年,从她回家的第二天起,父母就借以去走亲戚的名义,让她几乎每天相亲一次。更让她觉得荒唐的是,某一天正逢她家乡镇上赶集,父母竟托亲戚朋友帮她约了四个小伙子在集市上集中“比武”。哭笑不得之际,又不好让父母失望,还想保持在亲人面前的那种客套,她只能一一应付,然后对朋友诉苦:“我真搞不明白为什么要面对这些,他们找的那些人,我一个人都看不上”,可见她这股愁早已侵入心底了。
每到年关,一些“出租女友”的帖子在网上也是见惯不怪。如此种种,对于大龄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来说,过年不再意味着儿时的那种期盼,倒平添几分愁上心头。这也难怪那些“出租女友”的市场又到了一个难得的旺季,只可惜,这“出租女友”不仅价格不菲,也会有很多后遗症发生,比如出租完成后的失落和遭遇骗子等等。原本是一个万家团圆的美好佳节,现如今倒成了让他们头疼纠结的一个关口,每逢此时此节,“恐婚”心理尤为突出,与父母的“催婚”形成强烈反差,二者又互相影响、制约,扰得大龄未婚青年只得搬出各种理由蛰伏在他乡的蜗居里,甚至连给父母的拜年的电话都只能寥寥几旬,或用短信代替了。
案例三:父母以爱绑架儿女寄生不甘
朱同学有个“书童”般的爸爸:“从小学开始,我爸就是我的老‘书童’,我做一套卷子,他做同样的卷子,然后他再和我对答案,后来,我养成了严重的书童依赖症,甚至考试的时候,都希望老爸和我一起考……”
这类的中国的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孩子们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从原来的高考提前至中考,再到“小升初”“幼升小”。不少孩子无奈地表示,其实自己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了起跑线上。陪读家长与包办家长则习惯以爱之名绑架孩子:“我什么都给你了,工作不要了,大房子不住了。看,你怎么报答我?”看上去是“无私”的爱,其实是伤害,都是在剥夺属于子女的人生。面对家长爱的捆绑,孩子们只好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希望有所成就,回报父母。
陈女士“儿子读书时,我陪读,儿子找工作,我托人,儿子买房子,我出钱,儿子还要买车,说为了交女朋友……”陈女士说,“我既是儿子的保姆,还是儿子的‘活期存折’。”像陈女士这样的家长并不少,在他们无原则的溺爱与呵护之下,成年的子女依然是等待“哺乳”的孩子,永远难以脱离父母羽翼的保护。寄生在父母身边却又心怀不甘。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就是这份沉甸甸的爱,却让我感到无力、无奈、压抑,甚至想要逃避。”一位网友道出了不少孩子的心声。
有些父母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所有者,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为子女们选择正确的道路,是避免孩子走弯路。很多父母只考虑如何让孩子成才。如何让孩子成功,而很少去想,孩子需要什么,怎么样让孩子快乐。
结束语
呈现这几个代际问题的典型侧面,并非为了判断绝对是非,两代人的一无奈和受伤都让人不忍。那么代际问题背后的成因有哪些,身处问题漩涡之中的两代人又该如何应对,让代际关系朝良性的方向发展?下期《错落》栏目将继续探讨。
当一批又一批青葱的少年登上电视荧屏等主流舞台展示自我,人们不得不意识到大放异彩的不仅是青春,还有仅属于新一代人的独特个性。80后、90后的发声曾经让人感慨时代转身之突然,而00后、10后的崛起速度又再次超乎想象。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以出生时间划分作为同类的“一代人”,既放大了同年代生人的共同特征,不同年代生人之间的隔阂也随之明显起来。由于巨大的观念差异,作为50后、60后、70后的父母们,与“新新人类”之间的代际沟通并不顺畅,冲突与摩擦屡见不鲜,更甚者则会发生不可回避的尖锐矛盾。代际问题,真的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代际问题典型案例]
素例一:专业选择——坚持自我还是父母做主?
周浩曾经是青海省高考理科前五名,一直喜欢机械的他,原先打算报考有许多实用性课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遭家人反对。父母认为以他的高分。不考清华北大就是浪费,他无奈之下选择了妥协,考入北大,就读生命科学专业。
在长辈眼中,周浩的选择无疑很正确,但他在入学后却始终无法适应,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微观的、侧重理论的生命科学专业,更适合强调动手操作的机械专业。他说自己“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但是生命科学系的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这样的路并不是我想走的”。
事情到了这步,许多长辈都会拿出这样一条大道理:“不要想着让社会来适应你。你要学着适应外部环境。”这条道理看上去无比正确,周浩也不是长辈眼中不懂事的孩子,所以他试图加强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并想出各种办法融入学习氛围,但无济于事。他又尝试转院,可是如今北大的转院并非易事。绝望的他选择在大二那年休学一年,去深圳规划自己的未来,其间他当过电话接线员、做过流水线工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擅长交际的他经历了社会的残酷,他试图以通过这种挫败感来让自己喜欢北大的生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返回学校后,他仍然不能适应。
周浩决定转学,将自己的方向定为数控技术,决定选择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一个北大学生选择技术学校,当然被长辈视为疯狂之举。经过据理力争,周浩的父亲选择了妥协,但要求他转到自己工作的深圳大学,可周浩仍然坚持去技校。最终,他说服了父母。在工业技师学院,周浩如鱼得水,每天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际操作,接触进口的数控机器。如今,他已成为学院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面对着不少企业伸来的橄榄枝,他决定继续深造。
案例二:婚姻自由?父母难容不结婚的自由
一位在广东打工,年过三十的女白领,提前回湖北老家过年,从她回家的第二天起,父母就借以去走亲戚的名义,让她几乎每天相亲一次。更让她觉得荒唐的是,某一天正逢她家乡镇上赶集,父母竟托亲戚朋友帮她约了四个小伙子在集市上集中“比武”。哭笑不得之际,又不好让父母失望,还想保持在亲人面前的那种客套,她只能一一应付,然后对朋友诉苦:“我真搞不明白为什么要面对这些,他们找的那些人,我一个人都看不上”,可见她这股愁早已侵入心底了。
每到年关,一些“出租女友”的帖子在网上也是见惯不怪。如此种种,对于大龄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来说,过年不再意味着儿时的那种期盼,倒平添几分愁上心头。这也难怪那些“出租女友”的市场又到了一个难得的旺季,只可惜,这“出租女友”不仅价格不菲,也会有很多后遗症发生,比如出租完成后的失落和遭遇骗子等等。原本是一个万家团圆的美好佳节,现如今倒成了让他们头疼纠结的一个关口,每逢此时此节,“恐婚”心理尤为突出,与父母的“催婚”形成强烈反差,二者又互相影响、制约,扰得大龄未婚青年只得搬出各种理由蛰伏在他乡的蜗居里,甚至连给父母的拜年的电话都只能寥寥几旬,或用短信代替了。
案例三:父母以爱绑架儿女寄生不甘
朱同学有个“书童”般的爸爸:“从小学开始,我爸就是我的老‘书童’,我做一套卷子,他做同样的卷子,然后他再和我对答案,后来,我养成了严重的书童依赖症,甚至考试的时候,都希望老爸和我一起考……”
这类的中国的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孩子们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从原来的高考提前至中考,再到“小升初”“幼升小”。不少孩子无奈地表示,其实自己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了起跑线上。陪读家长与包办家长则习惯以爱之名绑架孩子:“我什么都给你了,工作不要了,大房子不住了。看,你怎么报答我?”看上去是“无私”的爱,其实是伤害,都是在剥夺属于子女的人生。面对家长爱的捆绑,孩子们只好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希望有所成就,回报父母。
陈女士“儿子读书时,我陪读,儿子找工作,我托人,儿子买房子,我出钱,儿子还要买车,说为了交女朋友……”陈女士说,“我既是儿子的保姆,还是儿子的‘活期存折’。”像陈女士这样的家长并不少,在他们无原则的溺爱与呵护之下,成年的子女依然是等待“哺乳”的孩子,永远难以脱离父母羽翼的保护。寄生在父母身边却又心怀不甘。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就是这份沉甸甸的爱,却让我感到无力、无奈、压抑,甚至想要逃避。”一位网友道出了不少孩子的心声。
有些父母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所有者,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为子女们选择正确的道路,是避免孩子走弯路。很多父母只考虑如何让孩子成才。如何让孩子成功,而很少去想,孩子需要什么,怎么样让孩子快乐。
结束语
呈现这几个代际问题的典型侧面,并非为了判断绝对是非,两代人的一无奈和受伤都让人不忍。那么代际问题背后的成因有哪些,身处问题漩涡之中的两代人又该如何应对,让代际关系朝良性的方向发展?下期《错落》栏目将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