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八。
教学目标:
1.懂得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环境”等的描写来写好活动,初步学习抓住细节写具体。
2.学习修改作文。
3.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体会眼睛的重要。
教学重点: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内心活动”等细节写具体。
教学准备:方巾;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参与体验
1.导语引发兴趣。同学们,宇宙中千变万化的云彩、奇形怪状的山石、丰富多样的表情、婀娜多姿的身影、引人入胜的动画都是通过眼睛才能感受到的。同学们,因为眼睛的帮助,我们得到了哪些快乐和幸福?(生举例)眼睛,对于我们来说,多么重要呀。那眼睛被蒙上了,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你们想不想参与我们今天的“盲人生活体验活动”?
2.出示活动要求。⑴当“盲人”的同学用方巾蒙上眼睛,确认看不见。⑵“盲人”按指令做事。⑶观看的同学注意纪律。
3.学生活动体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用心记录细节,活动时注意安全)⑴坐在左边的同学当“盲人”。①要求他从书包里拿出语文练习册和笔,其他同学认真观察。②“盲人”用一个词描述眼睛被蒙住后的感受,并写在练习本上。③揭开方巾,看看所写的字,看看是否拿出了指定的学习用品。⑵同桌互换,坐右边的同学当“盲人”,其他同学自由换动位置。①“盲人”下位找同桌。②揭开方巾,看看是否找对了。
【设计意图】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作文会因生活而精彩,生活会因作文而美妙。遵循先体验后表达的原则,让学生参与活动,切身体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由此,学生有内容可写,知道怎样写,有表达的欲望和激情。
二、口头表达、描述感受
1.表演的同学谈感受。⑴(拿文具、写字、找同桌)是怎样去做的?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⑵为了向别人介绍本次活动,你认为除了说过程和活动感受外,还可以说些什么呢?⑶归纳:还可以说写字(找人)时的心情以及当时听到了什么。
2.未参加表演的同学谈所见所想。⑴说说同学被蒙上眼睛后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⑵说说当时心里所想。
3.将经历和感受联系在一起说一说。(有选择地让不同角色说话,如表演者和观看者,说后评价、补充)
【设计意图】方法的指导,不能贴标签,不能记公式,而要求在交流中渗透。此环节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懂得怎样选用习作素材,同一篇作文可以多角度来写。以不同的身份,站在不同的角度谈观察和感受,分开叙述再综合叙述,可以降低难度。学生互相启发,领悟叙述方法,也就掌握了写作的“魔杖”,能变出无数精彩纷呈的好文章。
三、范文引路,描写感受
1.范文引路。(1)怎样把活动时的经历、感受写具体呢?读片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课件呈现范文。(附后)(3)说说这段话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4)小结。作者写得真实,用词比较准确,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场面描写等,把活动写得具体、生动。
2.练习写片段。自由选择习作素材,可站在不同角度(表演者和观看者)。
3.修改片段。⑴自读自改。⑵同桌互说互评。
4.全班交流、师生互评。
5.完善习作。⑴拟定作文题目。⑵想想开头和结尾。⑶根据评议修改习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范文引路、交流发现,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周围情况等细节把文章写具体。习作完成后,学生交流习作,一方面让他们体验由写作的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写作信心;另一方面,让“耳朵”做老师,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会分析、会修改习作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实验小学) ■
(插图:泽忠)
教学目标:
1.懂得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环境”等的描写来写好活动,初步学习抓住细节写具体。
2.学习修改作文。
3.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体会眼睛的重要。
教学重点: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内心活动”等细节写具体。
教学准备:方巾;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参与体验
1.导语引发兴趣。同学们,宇宙中千变万化的云彩、奇形怪状的山石、丰富多样的表情、婀娜多姿的身影、引人入胜的动画都是通过眼睛才能感受到的。同学们,因为眼睛的帮助,我们得到了哪些快乐和幸福?(生举例)眼睛,对于我们来说,多么重要呀。那眼睛被蒙上了,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你们想不想参与我们今天的“盲人生活体验活动”?
2.出示活动要求。⑴当“盲人”的同学用方巾蒙上眼睛,确认看不见。⑵“盲人”按指令做事。⑶观看的同学注意纪律。
3.学生活动体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用心记录细节,活动时注意安全)⑴坐在左边的同学当“盲人”。①要求他从书包里拿出语文练习册和笔,其他同学认真观察。②“盲人”用一个词描述眼睛被蒙住后的感受,并写在练习本上。③揭开方巾,看看所写的字,看看是否拿出了指定的学习用品。⑵同桌互换,坐右边的同学当“盲人”,其他同学自由换动位置。①“盲人”下位找同桌。②揭开方巾,看看是否找对了。
【设计意图】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作文会因生活而精彩,生活会因作文而美妙。遵循先体验后表达的原则,让学生参与活动,切身体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由此,学生有内容可写,知道怎样写,有表达的欲望和激情。
二、口头表达、描述感受
1.表演的同学谈感受。⑴(拿文具、写字、找同桌)是怎样去做的?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⑵为了向别人介绍本次活动,你认为除了说过程和活动感受外,还可以说些什么呢?⑶归纳:还可以说写字(找人)时的心情以及当时听到了什么。
2.未参加表演的同学谈所见所想。⑴说说同学被蒙上眼睛后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⑵说说当时心里所想。
3.将经历和感受联系在一起说一说。(有选择地让不同角色说话,如表演者和观看者,说后评价、补充)
【设计意图】方法的指导,不能贴标签,不能记公式,而要求在交流中渗透。此环节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懂得怎样选用习作素材,同一篇作文可以多角度来写。以不同的身份,站在不同的角度谈观察和感受,分开叙述再综合叙述,可以降低难度。学生互相启发,领悟叙述方法,也就掌握了写作的“魔杖”,能变出无数精彩纷呈的好文章。
三、范文引路,描写感受
1.范文引路。(1)怎样把活动时的经历、感受写具体呢?读片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课件呈现范文。(附后)(3)说说这段话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4)小结。作者写得真实,用词比较准确,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场面描写等,把活动写得具体、生动。
2.练习写片段。自由选择习作素材,可站在不同角度(表演者和观看者)。
3.修改片段。⑴自读自改。⑵同桌互说互评。
4.全班交流、师生互评。
5.完善习作。⑴拟定作文题目。⑵想想开头和结尾。⑶根据评议修改习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范文引路、交流发现,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周围情况等细节把文章写具体。习作完成后,学生交流习作,一方面让他们体验由写作的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写作信心;另一方面,让“耳朵”做老师,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会分析、会修改习作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实验小学) ■
(插图: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