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西方音乐史的发展长河中,古典主义是继巴洛克之后的重要音乐风格。在这期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音乐家,他们在钢琴、歌剧等领域创作了大量出色的作品。这一时期的音乐,以“维也纳古典乐派”最负盛名。高中生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音乐,还要了解西方音乐的历史进程,这对树立多元文化的理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解析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欧洲古主义音乐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风格;作品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61-02
引 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20年代,西方音乐史将这一时期称为“古典主义时期”。随着人文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欧洲掀起“启蒙运动”。启蒙主义者推崇“理性”的观念,提倡科学和知识,反对宗教的权威和封建专制的特权,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这一理念在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一改“巴洛克时期”沉重、复杂的特点,转变成以简洁、明快为主调的音乐风格特点。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杰——海頓、莫扎特、贝多芬,从音乐体裁、乐曲结构、音乐织体、调式与和声等方面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结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关于加强普通高中生审美素养的课程理念,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欧洲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主要作品和创作特色,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聆听与体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的曲风特点,加深学生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和作曲家创作背景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感悟。
一、海顿的作品特征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作曲家,被称为“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他一生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作品囊括奏鸣曲、清唱剧、弦乐四重奏、交响曲等。在钢琴领域,他的奏鸣曲以“K”编号,如K475、K457、K545、K570、K576,交响曲有《惊愕》《军队》《伦敦》等,弦乐四重奏有《“俄罗斯”四重奏》《“云雀”四重奏》《“皇帝四重奏”》等。
海顿集大成的12首“伦敦”交响曲,将交响曲套曲包含四个乐章的结构固定下来:第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行板或广板,为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是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常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
海顿的创作旋律清新朴素,内含与民间音乐密切关联的气质,交响曲富有粗犷而质朴的民间舞曲的特点,和声、织体明晰,结构均衡。这一切构成了海顿创作的总体风格,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二、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莫扎特也是奥地利作曲家,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是与生俱来又令人震撼的。他的创作几乎包含音乐的所有领域,如奏鸣曲、歌剧、协奏曲、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等。其中,歌剧是他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领域。最著名的歌剧有: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德奥歌唱剧《后宫诱逃》《魔笛》等。莫扎特其他体裁的作品包括:钢琴奏鸣曲《A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为《土耳其进行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嬉游曲》,宗教体裁《安魂曲》《c小调弥撒》等,享誉全世界。他的钢琴奏鸣曲多从短小的动机孕育出丰富的乐思,乐章中的主体对比与变化相比于“巴洛克时期”单一主题模式的展开更加丰富和生动。莫扎特的奏鸣曲在听觉上能让人感觉到童真、童趣。
莫扎特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模式,承袭了巴洛克协奏曲快、慢、快三乐章的基础结构,且在内容上进行了革新: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常有独奏乐器演绎的“华彩乐段”出现于第一乐章的尾声之前;第三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速度快于第一乐章,情绪更加热烈。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1]。
三、贝多芬的音乐历程
被誉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18世纪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他的音乐创作领域,主要包含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序曲、歌剧等,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带标题的钢琴奏鸣曲有五部:《黎明》《月光》《热情》《悲怆》《暴风雨》。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作品记载了他从失聪到听觉完全消失却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历程,晚期作品结构(如奏鸣曲多为四个乐章)、和声与调性的变化,反映出他坎坷的经历却不屈服命运的昂扬斗志。贝多芬的奏鸣曲将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发展到巅峰,其创作思维秉承理性主义的理念,结构严谨、规整,和声简洁,段落有明显的终止式,转调明确。《音乐鉴赏》第八单元《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为本单元重点教授内容,需要学生认真聆听贝多芬是如何第一次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队的,体会与感受贝多芬通过音乐表达出的号召全人类追求自由、团结和友爱的理想。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作曲家都创作了大量的奏鸣曲,教材以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为例阐述了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特点。奏鸣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是古典主义时期蓬勃发展的象征。奏鸣曲式是一种曲式结构,是奏鸣曲中不可缺少的乐章,一般出现在奏鸣曲的第一和最后一个乐章,还广泛运用于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中。
结 语
纵观西方音乐史的整体格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总结与归纳“欧洲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不仅要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这是由当前多元文化的新形势决定的。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文化都有其审美价值,各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的音乐语汇、音乐语法和音乐结构,可以交流、理解和吸收彼此的文化精髓[2]。世界音乐文化以多体系、多元的形式存在,这指引着音乐教师要更加积极地传播世界各地的经典的交响乐和艺术歌曲。
[参考文献]
孙国忠.古典音乐:时代·风格·经典[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2):59-67.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崔鹤凌(1991.3—),女,安徽铜陵人,中学一级教师,曾获江苏省第五届“珠江杯”比赛个人全能一等奖、江苏省首届教学基本功比赛音乐教育专业中学组一等奖等荣誉。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风格;作品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61-02
引 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20年代,西方音乐史将这一时期称为“古典主义时期”。随着人文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欧洲掀起“启蒙运动”。启蒙主义者推崇“理性”的观念,提倡科学和知识,反对宗教的权威和封建专制的特权,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这一理念在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一改“巴洛克时期”沉重、复杂的特点,转变成以简洁、明快为主调的音乐风格特点。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杰——海頓、莫扎特、贝多芬,从音乐体裁、乐曲结构、音乐织体、调式与和声等方面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结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关于加强普通高中生审美素养的课程理念,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欧洲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主要作品和创作特色,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聆听与体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的曲风特点,加深学生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和作曲家创作背景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感悟。
一、海顿的作品特征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作曲家,被称为“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他一生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作品囊括奏鸣曲、清唱剧、弦乐四重奏、交响曲等。在钢琴领域,他的奏鸣曲以“K”编号,如K475、K457、K545、K570、K576,交响曲有《惊愕》《军队》《伦敦》等,弦乐四重奏有《“俄罗斯”四重奏》《“云雀”四重奏》《“皇帝四重奏”》等。
海顿集大成的12首“伦敦”交响曲,将交响曲套曲包含四个乐章的结构固定下来:第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行板或广板,为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是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常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
海顿的创作旋律清新朴素,内含与民间音乐密切关联的气质,交响曲富有粗犷而质朴的民间舞曲的特点,和声、织体明晰,结构均衡。这一切构成了海顿创作的总体风格,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二、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莫扎特也是奥地利作曲家,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是与生俱来又令人震撼的。他的创作几乎包含音乐的所有领域,如奏鸣曲、歌剧、协奏曲、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等。其中,歌剧是他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领域。最著名的歌剧有: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德奥歌唱剧《后宫诱逃》《魔笛》等。莫扎特其他体裁的作品包括:钢琴奏鸣曲《A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为《土耳其进行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嬉游曲》,宗教体裁《安魂曲》《c小调弥撒》等,享誉全世界。他的钢琴奏鸣曲多从短小的动机孕育出丰富的乐思,乐章中的主体对比与变化相比于“巴洛克时期”单一主题模式的展开更加丰富和生动。莫扎特的奏鸣曲在听觉上能让人感觉到童真、童趣。
莫扎特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模式,承袭了巴洛克协奏曲快、慢、快三乐章的基础结构,且在内容上进行了革新: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常有独奏乐器演绎的“华彩乐段”出现于第一乐章的尾声之前;第三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速度快于第一乐章,情绪更加热烈。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1]。
三、贝多芬的音乐历程
被誉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18世纪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他的音乐创作领域,主要包含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序曲、歌剧等,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带标题的钢琴奏鸣曲有五部:《黎明》《月光》《热情》《悲怆》《暴风雨》。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作品记载了他从失聪到听觉完全消失却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历程,晚期作品结构(如奏鸣曲多为四个乐章)、和声与调性的变化,反映出他坎坷的经历却不屈服命运的昂扬斗志。贝多芬的奏鸣曲将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发展到巅峰,其创作思维秉承理性主义的理念,结构严谨、规整,和声简洁,段落有明显的终止式,转调明确。《音乐鉴赏》第八单元《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为本单元重点教授内容,需要学生认真聆听贝多芬是如何第一次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队的,体会与感受贝多芬通过音乐表达出的号召全人类追求自由、团结和友爱的理想。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作曲家都创作了大量的奏鸣曲,教材以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为例阐述了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特点。奏鸣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是古典主义时期蓬勃发展的象征。奏鸣曲式是一种曲式结构,是奏鸣曲中不可缺少的乐章,一般出现在奏鸣曲的第一和最后一个乐章,还广泛运用于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中。
结 语
纵观西方音乐史的整体格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总结与归纳“欧洲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不仅要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这是由当前多元文化的新形势决定的。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文化都有其审美价值,各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的音乐语汇、音乐语法和音乐结构,可以交流、理解和吸收彼此的文化精髓[2]。世界音乐文化以多体系、多元的形式存在,这指引着音乐教师要更加积极地传播世界各地的经典的交响乐和艺术歌曲。
[参考文献]
孙国忠.古典音乐:时代·风格·经典[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2):59-67.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崔鹤凌(1991.3—),女,安徽铜陵人,中学一级教师,曾获江苏省第五届“珠江杯”比赛个人全能一等奖、江苏省首届教学基本功比赛音乐教育专业中学组一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