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维吾尔族民间舞经过不断的发展,至今成为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其鲜明的风格特色与其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以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出演的《刀郎麥西莱甫》为主,探讨刀郎麦西莱甫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维族舞蹈;刀郎麦西莱甫;音乐;作用
刀郎舞麦西莱甫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审美性,是一种表现狩猎活动的大型民间舞蹈形式,表现了古代刀郎人在原始森林中与大自然抗争的智慧和勇敢。
《刀郎麦西莱甫》由麦买提力·祖农作词,阿布来提·阿布力克木作曲,铁里曼·卡德尔编创,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出演,极具特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作品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来论述音乐在刀郎麦西莱甫中起到的作用。
一、《刀郎麦西莱甫》中舞蹈与音乐的特色
(一)舞蹈动律特点
刀郎麦西莱甫最突出的特点是滑冲和微颤,舞动过程中这两个步伐都是与鼓点节奏相配合的,除此以外还有绕腕、挑首、颤步等动作都是以弱拍强化的力度来处理。刀郎麦西莱甫以双人舞的形式进行,从开始到结束,脚的动作基本都在圆圈的基础上完成,手随身动,一般高举、平展或者交叉放至胸前。它反映刀郎维吾尔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不屈服于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
(二)音乐节奏特点
《刀郎麦西莱甫》的开端为弹唱,弹唱的曲调内容为《刀郎木卡姆》,包括了多种本地特色的伴奏器乐,如刀郎热瓦甫、刀郎马尾琴和小手鼓等。伴奏音乐风格朴实、豪放,充满着草原生活气息,曲调也是先慢后快最后到达高潮。
音乐主要的节奏型以附点音符、四个十六分音符、大切分音符为主,整体附点节奏比例较高,而且舞蹈动作通常是以弱拍强化来处理,这主要是因为受古代西域乐舞风格的影响较大的原因。音乐总共分为五个部分,依次相对应舞蹈的五个部分。
二、《刀郎麦西莱甫》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
“刀郎麦西莱甫”中不同音乐节奏与不同舞蹈动作的完美融合,可以营造不一样的氛围,带领观众在情绪上不断升级,引发共鸣,仿若置身其中。音乐与舞蹈的共同特性为二者的结合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可以让观众体会到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带来的整体美感和风韵。
(一)散板——号召打猎
首先出场的是一名木卡姆其,代表着《刀郎木卡姆》的领唱人,身着白色服饰白色胡须,手拿刀郎木卡姆手鼓,一边摇晃手鼓,一边唱起《刀郎木卡姆》中的“木卡迪玛”,也就是散板序唱部分,男舞者从两边最前方上场,手持手鼓跪地面对观众,这时代表麦西莱甫即将开始。一段木卡姆其散板序唱之后,鼓声响起,乐曲即将进入“且克脱曼”部分,姑娘们纷纷上场翩翩起舞。
(二)6/8拍的“且克脱曼”——跟踪寻觅
音乐节奏沉稳有力,模仿刀郎人野外追踪寻觅野兽的场景。随着清晰的鼓点和浑厚粗犷的歌声,舞蹈者陆续进场并成群结对地跳起刀郎舞。男舞者从两边分开在场上形成两列,女舞者随即形成相应的两列,男女舞者相对应而舞,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男女舞者动作搭配整齐, 手与脚的配合极度规范。
(三)4/4拍的“赛乃姆”——搏击较量
这部分节奏平稳潇洒,模仿刀郎人寻觅野兽后与其搏斗较量的场景,手脚动作变化较丰富。此时,男女移动步伐逐渐围成一个圆圈。在圆圈的基础上,男女舞者相对而舞,通过滑冲步男女舞者双双左右转体,第二次滑冲步时两人擦右肩斜线交叉,随后快速转身,紧接退步。在这一部分十分注重男女舞者之间以及舞者音乐之间的配合。
(四)2/4拍的“赛尼凯斯”——消灭
这部分节奏欢快跳跃,模仿刀郎人与野兽的搏击中占领上风就要将其消灭的关键时刻。舞蹈者情绪渐趋热烈,上场舞者伴随着音乐,先逆时针后顺时针,再大圆圈的基础上向前运行。通过围圈而舞并逐渐收紧范围,动作的意图把野兽围困其中将其消灭。
(五)2/4拍的“色勒利玛”——欢呼喜悦
这部分音乐节奏更快更跳跃,模仿刀郎人与野兽抗争后的胜利欢呼的场景。男女舞蹈者随着音乐各自不停地踏步旋转,音乐节奏越来越快, 鼓点越来越密集, 人们旋转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舞蹈更趋激烈,大家的情绪和麦西热甫的气氛推向高潮。
结束语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在刀郎麦西莱甫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音乐不仅能够渲染舞蹈氛围体现舞蹈情绪,还对舞蹈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义。维吾尔族刀郎舞不仅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一种丰富的遗产,也是维吾尔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其文化与艺术,让其能够走出国门,向更为广阔的范围进行传播,让极具民族特色的维吾尔舞蹈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姑丽娜尔·吾甫力《多郎麦西莱甫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2]周吉《刀郎木卡姆的表演及其共生的各种娱乐活动》,载《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
作者简介:唐婷,女,汉族,湖南华容。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编导。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
关键词:维族舞蹈;刀郎麦西莱甫;音乐;作用
刀郎舞麦西莱甫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审美性,是一种表现狩猎活动的大型民间舞蹈形式,表现了古代刀郎人在原始森林中与大自然抗争的智慧和勇敢。
《刀郎麦西莱甫》由麦买提力·祖农作词,阿布来提·阿布力克木作曲,铁里曼·卡德尔编创,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出演,极具特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作品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来论述音乐在刀郎麦西莱甫中起到的作用。
一、《刀郎麦西莱甫》中舞蹈与音乐的特色
(一)舞蹈动律特点
刀郎麦西莱甫最突出的特点是滑冲和微颤,舞动过程中这两个步伐都是与鼓点节奏相配合的,除此以外还有绕腕、挑首、颤步等动作都是以弱拍强化的力度来处理。刀郎麦西莱甫以双人舞的形式进行,从开始到结束,脚的动作基本都在圆圈的基础上完成,手随身动,一般高举、平展或者交叉放至胸前。它反映刀郎维吾尔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不屈服于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
(二)音乐节奏特点
《刀郎麦西莱甫》的开端为弹唱,弹唱的曲调内容为《刀郎木卡姆》,包括了多种本地特色的伴奏器乐,如刀郎热瓦甫、刀郎马尾琴和小手鼓等。伴奏音乐风格朴实、豪放,充满着草原生活气息,曲调也是先慢后快最后到达高潮。
音乐主要的节奏型以附点音符、四个十六分音符、大切分音符为主,整体附点节奏比例较高,而且舞蹈动作通常是以弱拍强化来处理,这主要是因为受古代西域乐舞风格的影响较大的原因。音乐总共分为五个部分,依次相对应舞蹈的五个部分。
二、《刀郎麦西莱甫》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
“刀郎麦西莱甫”中不同音乐节奏与不同舞蹈动作的完美融合,可以营造不一样的氛围,带领观众在情绪上不断升级,引发共鸣,仿若置身其中。音乐与舞蹈的共同特性为二者的结合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可以让观众体会到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带来的整体美感和风韵。
(一)散板——号召打猎
首先出场的是一名木卡姆其,代表着《刀郎木卡姆》的领唱人,身着白色服饰白色胡须,手拿刀郎木卡姆手鼓,一边摇晃手鼓,一边唱起《刀郎木卡姆》中的“木卡迪玛”,也就是散板序唱部分,男舞者从两边最前方上场,手持手鼓跪地面对观众,这时代表麦西莱甫即将开始。一段木卡姆其散板序唱之后,鼓声响起,乐曲即将进入“且克脱曼”部分,姑娘们纷纷上场翩翩起舞。
(二)6/8拍的“且克脱曼”——跟踪寻觅
音乐节奏沉稳有力,模仿刀郎人野外追踪寻觅野兽的场景。随着清晰的鼓点和浑厚粗犷的歌声,舞蹈者陆续进场并成群结对地跳起刀郎舞。男舞者从两边分开在场上形成两列,女舞者随即形成相应的两列,男女舞者相对应而舞,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男女舞者动作搭配整齐, 手与脚的配合极度规范。
(三)4/4拍的“赛乃姆”——搏击较量
这部分节奏平稳潇洒,模仿刀郎人寻觅野兽后与其搏斗较量的场景,手脚动作变化较丰富。此时,男女移动步伐逐渐围成一个圆圈。在圆圈的基础上,男女舞者相对而舞,通过滑冲步男女舞者双双左右转体,第二次滑冲步时两人擦右肩斜线交叉,随后快速转身,紧接退步。在这一部分十分注重男女舞者之间以及舞者音乐之间的配合。
(四)2/4拍的“赛尼凯斯”——消灭
这部分节奏欢快跳跃,模仿刀郎人与野兽的搏击中占领上风就要将其消灭的关键时刻。舞蹈者情绪渐趋热烈,上场舞者伴随着音乐,先逆时针后顺时针,再大圆圈的基础上向前运行。通过围圈而舞并逐渐收紧范围,动作的意图把野兽围困其中将其消灭。
(五)2/4拍的“色勒利玛”——欢呼喜悦
这部分音乐节奏更快更跳跃,模仿刀郎人与野兽抗争后的胜利欢呼的场景。男女舞蹈者随着音乐各自不停地踏步旋转,音乐节奏越来越快, 鼓点越来越密集, 人们旋转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舞蹈更趋激烈,大家的情绪和麦西热甫的气氛推向高潮。
结束语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在刀郎麦西莱甫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音乐不仅能够渲染舞蹈氛围体现舞蹈情绪,还对舞蹈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义。维吾尔族刀郎舞不仅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一种丰富的遗产,也是维吾尔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其文化与艺术,让其能够走出国门,向更为广阔的范围进行传播,让极具民族特色的维吾尔舞蹈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姑丽娜尔·吾甫力《多郎麦西莱甫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2]周吉《刀郎木卡姆的表演及其共生的各种娱乐活动》,载《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
作者简介:唐婷,女,汉族,湖南华容。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编导。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