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术;儿童;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1-0075-02
中图分类号:R 777.23
文献标识码:B
慢性泪囊炎为泪囊病变中最常见者,多数是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因而其治疗唯一的途径是解除鼻泪管的狭窄或阻塞。以往通常由眼科医师行鼻外径路泪囊鼻腔造口术,但遗留面部瘢痕,影响患者外观。我科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9例(13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男5例(8眼),女4例(5眼),年龄6~13岁,中位年龄9岁,病程1~6年。初次就诊者8例,术后复发者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溢泪、溢脓、视物模糊、内眦部红肿。所有病例均经泪道反复冲洗、泪道探针探通等保守治疗无效。检查见泪点及泪小管均正常,术前常规泪囊碘油造影,证实泪囊大小正常,无占位性病变。鼻腔检查无鼻息肉,无严重鼻中隔偏曲。
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选用德国Storz公司生产的0度鼻内镜。在鼻丘前上方0.5 cm黏膜处用钩突刀做弧形切口,分离鼻黏骨膜,暴露泪囊骨性内壁,用吸割钻磨去该处骨壁,暴露泪囊筋膜。伸入泪道探针确定所暴露的为泪囊壁,用钩突刀或电刀切开泪囊内侧壁,将硅胶管剪成网眼状,然后自下泪点插入硅胶管,从鼻腔内泪囊口将其钳出,并固定于鼻腔。术毕,以四环素可的松纱条填塞鼻腔,术后24 h拔除鼻腔填塞纱条。所有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
3.术后处理鼻腔内给予抗生素、激素与麻黄素混合液滴鼻2~4周,眼部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2周,对年龄较大且配合的患者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如纤维素渗出和血痂等。1周内每日冲洗泪道1次,出院后视症状改变每周冲洗泪道1次。硅胶管拔除时间为术后3个月。
4.结果经随访6~12个月,治愈(12眼):溢泪、流脓症状消失,冲洗泪道通畅;未愈(1眼):症状无缓解,冲洗时不通。鼻内镜检查看不见鼻腔留置的硅胶管,泪囊鼻腔造口处已全部上皮化,打开泪囊重新留置硅胶管,3个月后拔管,治愈。
讨论
正常情况下,当胚胎7个月时,下泪小点开通,8个月时,鼻泪管下口开放,至生前完全通畅。若生后鼻泪管下端被残留的Hasner瓣膜封闭,即可引起新生儿泪囊炎。但此膜很薄,一般在产后3~4周可自然破裂,所以对1个月以内的泪囊炎患儿,泪囊按摩及抗生素眼液滴眼为主。除晚期脓肿已形成者外,对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者不宜过早采用切开排脓法。对慢性泪囊炎患儿治疗宜早,鼻泪管探通术最好在8个月以前做,因炎症反复时间长会引起泪道粘连,泪囊长期扩张,囊壁失去张力,均可导致泪道探通的失败。反复泪道探通,可能形成假道,行泪囊区切开排脓术,也会形成窦道长久不愈。但泪囊鼻腔吻合术要求患儿年龄在1岁半以上方可施行。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已被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取代。鼻内手术径路比传统方法简单。手术中准确定位泪囊在鼻内的解剖部位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我们在手术中泪囊鼻腔的定位方法有两个:一是中鼻甲腋前上方约5 mm,垂直向下约10 mm,即正常钩突的前缘;二是将枪状镊的一个脚放在鼻外泪囊处,另外一个脚放在鼻腔外侧壁上,该处就是泪囊的大致位置。因此我们选择鼻丘前方弧形切口切开鼻黏膜,并将其向一侧掀开,暴露泪囊骨性内壁。形成骨窗后,又在探针引导下证实所暴露的确实为泪囊,从而保证了手术位置的准确性。但针对儿童患者的特点,手术时骨窗不宜开得过大,泪囊壁或鼻黏膜瓣不够大时行吻合较困难,因此我们用双极电凝将二者烧灼粘连,同时采用从下泪小点置入硅胶管于造口中的方法,从本组资料来看,此方法更可靠,成功率更高。置管的患者中仅有1例因留置在鼻腔中的硅胶管过短,经检查发现造口处纤维组织增生封堵硅胶管,在鼻内镜下找到造孔处,清除增生组织,重新暴露骨窗,置硅胶管,3个月后拔管治愈。
在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术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较有许多优点:切口位于鼻腔内部,术后面部不遗留瘢痕,患者愿意接受;鼻内镜下手术,不需切开皮肤,术前用肾上腺素收缩鼻黏膜血管,用钩突刀或电刀切开鼻黏膜,整个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极少,视野清晰,缩短了手术时间;传统的手术方法需进行泪囊壁与鼻黏膜的深部缝线吻合,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而鼻内镜下手术只需将二者用双极电凝器烧灼一下或仅将黏膜去掉,开放骨窗即可,更加简便省时;手术中用吸割钻取代了传统的锤子、凿子及咬骨钳,不仅方便快捷,而且骨窗边缘整齐光滑,可减轻术后黏膜及纤维组织的增生粘连,保持骨孔通畅,从而充分保证了手术效果;传统手术对于复发患者需重新打开原面部切口,前次手术瘢痕及术腔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给再次手术带来一定困难,而鼻内镜下再次手术只需清除骨孔周围增生组织,重新暴露骨孔即可,相比之下容易得多,而且疗效可靠。因此,我们认为本术式较传统手术具有面部无切口、术中出血少、操作相对简便、疗效确切、痛苦少等优点。但手术者必须熟悉泪囊与鼻腔的解剖关系,熟练掌握鼻内镜操作技术及吸割钻使用技巧,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正确选择切口部位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由于儿童大多不能配合术后鼻腔清理,造口处纤维组织增生易出现封堵,因此,采用从下泪小点置入硅胶管于造口中的方法,术后可以通过硅胶管进行泪道冲洗,直至造孔处鼻黏膜正常上皮化后再拔除硅胶管。此方法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成功率高,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吴晓斐,吴江华,陈建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激光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52例[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1):96-98.
[2]郑家法,邱元正,龚永谦.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J].中国内镜杂志, 2007,13(2):123-125.
[3]吴海云,潘曼,吴伟.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泪管阻塞初步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8(4):615-616.
(收稿日期:2008-12-19修回日期:2009-02-12)
(编辑:潘明志)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1-0075-02
中图分类号:R 777.23
文献标识码:B
慢性泪囊炎为泪囊病变中最常见者,多数是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因而其治疗唯一的途径是解除鼻泪管的狭窄或阻塞。以往通常由眼科医师行鼻外径路泪囊鼻腔造口术,但遗留面部瘢痕,影响患者外观。我科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9例(13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男5例(8眼),女4例(5眼),年龄6~13岁,中位年龄9岁,病程1~6年。初次就诊者8例,术后复发者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溢泪、溢脓、视物模糊、内眦部红肿。所有病例均经泪道反复冲洗、泪道探针探通等保守治疗无效。检查见泪点及泪小管均正常,术前常规泪囊碘油造影,证实泪囊大小正常,无占位性病变。鼻腔检查无鼻息肉,无严重鼻中隔偏曲。
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选用德国Storz公司生产的0度鼻内镜。在鼻丘前上方0.5 cm黏膜处用钩突刀做弧形切口,分离鼻黏骨膜,暴露泪囊骨性内壁,用吸割钻磨去该处骨壁,暴露泪囊筋膜。伸入泪道探针确定所暴露的为泪囊壁,用钩突刀或电刀切开泪囊内侧壁,将硅胶管剪成网眼状,然后自下泪点插入硅胶管,从鼻腔内泪囊口将其钳出,并固定于鼻腔。术毕,以四环素可的松纱条填塞鼻腔,术后24 h拔除鼻腔填塞纱条。所有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
3.术后处理鼻腔内给予抗生素、激素与麻黄素混合液滴鼻2~4周,眼部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2周,对年龄较大且配合的患者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如纤维素渗出和血痂等。1周内每日冲洗泪道1次,出院后视症状改变每周冲洗泪道1次。硅胶管拔除时间为术后3个月。
4.结果经随访6~12个月,治愈(12眼):溢泪、流脓症状消失,冲洗泪道通畅;未愈(1眼):症状无缓解,冲洗时不通。鼻内镜检查看不见鼻腔留置的硅胶管,泪囊鼻腔造口处已全部上皮化,打开泪囊重新留置硅胶管,3个月后拔管,治愈。
讨论
正常情况下,当胚胎7个月时,下泪小点开通,8个月时,鼻泪管下口开放,至生前完全通畅。若生后鼻泪管下端被残留的Hasner瓣膜封闭,即可引起新生儿泪囊炎。但此膜很薄,一般在产后3~4周可自然破裂,所以对1个月以内的泪囊炎患儿,泪囊按摩及抗生素眼液滴眼为主。除晚期脓肿已形成者外,对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者不宜过早采用切开排脓法。对慢性泪囊炎患儿治疗宜早,鼻泪管探通术最好在8个月以前做,因炎症反复时间长会引起泪道粘连,泪囊长期扩张,囊壁失去张力,均可导致泪道探通的失败。反复泪道探通,可能形成假道,行泪囊区切开排脓术,也会形成窦道长久不愈。但泪囊鼻腔吻合术要求患儿年龄在1岁半以上方可施行。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已被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取代。鼻内手术径路比传统方法简单。手术中准确定位泪囊在鼻内的解剖部位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我们在手术中泪囊鼻腔的定位方法有两个:一是中鼻甲腋前上方约5 mm,垂直向下约10 mm,即正常钩突的前缘;二是将枪状镊的一个脚放在鼻外泪囊处,另外一个脚放在鼻腔外侧壁上,该处就是泪囊的大致位置。因此我们选择鼻丘前方弧形切口切开鼻黏膜,并将其向一侧掀开,暴露泪囊骨性内壁。形成骨窗后,又在探针引导下证实所暴露的确实为泪囊,从而保证了手术位置的准确性。但针对儿童患者的特点,手术时骨窗不宜开得过大,泪囊壁或鼻黏膜瓣不够大时行吻合较困难,因此我们用双极电凝将二者烧灼粘连,同时采用从下泪小点置入硅胶管于造口中的方法,从本组资料来看,此方法更可靠,成功率更高。置管的患者中仅有1例因留置在鼻腔中的硅胶管过短,经检查发现造口处纤维组织增生封堵硅胶管,在鼻内镜下找到造孔处,清除增生组织,重新暴露骨窗,置硅胶管,3个月后拔管治愈。
在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术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较有许多优点:切口位于鼻腔内部,术后面部不遗留瘢痕,患者愿意接受;鼻内镜下手术,不需切开皮肤,术前用肾上腺素收缩鼻黏膜血管,用钩突刀或电刀切开鼻黏膜,整个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极少,视野清晰,缩短了手术时间;传统的手术方法需进行泪囊壁与鼻黏膜的深部缝线吻合,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而鼻内镜下手术只需将二者用双极电凝器烧灼一下或仅将黏膜去掉,开放骨窗即可,更加简便省时;手术中用吸割钻取代了传统的锤子、凿子及咬骨钳,不仅方便快捷,而且骨窗边缘整齐光滑,可减轻术后黏膜及纤维组织的增生粘连,保持骨孔通畅,从而充分保证了手术效果;传统手术对于复发患者需重新打开原面部切口,前次手术瘢痕及术腔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给再次手术带来一定困难,而鼻内镜下再次手术只需清除骨孔周围增生组织,重新暴露骨孔即可,相比之下容易得多,而且疗效可靠。因此,我们认为本术式较传统手术具有面部无切口、术中出血少、操作相对简便、疗效确切、痛苦少等优点。但手术者必须熟悉泪囊与鼻腔的解剖关系,熟练掌握鼻内镜操作技术及吸割钻使用技巧,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正确选择切口部位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由于儿童大多不能配合术后鼻腔清理,造口处纤维组织增生易出现封堵,因此,采用从下泪小点置入硅胶管于造口中的方法,术后可以通过硅胶管进行泪道冲洗,直至造孔处鼻黏膜正常上皮化后再拔除硅胶管。此方法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成功率高,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吴晓斐,吴江华,陈建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激光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52例[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1):96-98.
[2]郑家法,邱元正,龚永谦.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J].中国内镜杂志, 2007,13(2):123-125.
[3]吴海云,潘曼,吴伟.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泪管阻塞初步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8(4):615-616.
(收稿日期:2008-12-19修回日期:2009-02-12)
(编辑: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