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情境,很多学生反映数学的单调和枯燥,实际上,情境创设的好,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学习,他们会体味到数学的美和趣味,会乐学数学。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创设情境,能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这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你会发现他们一脸的灿烂和兴奋。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乐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堂中。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只有好奇心才能点燃兴趣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注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好奇、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始我出示的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出示的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结合实物观察演示说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捉炼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浅”、“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出示圆柱实物时,学生在能识其物时思维便会延伸到去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迁移,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因此,我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加深理解,利用现实生活创设乐学情境。
二、巧设疑问,促进思维,创设乐学情境。
思維自疑问开始,思维始于疑问,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写出一个数36,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 ?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就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样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境界。接着又出示个位不是3、6、9的数字:21、45、107、459、1572……让学生找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发现个位是0、1、2、4、5、7、8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这时追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这样正反两问使学生认识到老办法不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勃然而起。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巧设疑问,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了乐学情境.
三、突出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创新能力,创设乐学情境。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根据开放性的原则,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突出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当学完常用数量关系之一------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后,我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例王师傅要生产400个零件,计划8小时完成,现在任务增加到600个,他该怎么办?
通过对题意的分析,学生们认识到400÷8=50(个)-----工作效率
经过思考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案。
(1)如果还要8小时完成,工作效率就要加快。600÷8=75(个)答:他该每小时生产75个零件。
(2)如果还要8小时完成,工作效率就要加快。600-400=200(个)200÷8=25(个)答:他每小时比原来多生产25个零件就可以。
(3)如果还要8小时完成,工作效率就要加快。400÷8=50(个)
600÷8=75(个) 75-50=25(个)答:他每小时比原来多生产25个零件就可以。
(4)如果工作效率不变,他就要加班用的时间多。600÷50=12(时)答:他要12小时完成。
(5)如果工作效率不变,他就要加班用的时间多。600-400=200(个)200÷50=4(时)答:他干完8小时后再干4小时就可以完成了。
(6)如果工作效率不变,他就要加班用的时间多。600÷50=12(时)
12-8=4(时)答:他干完8小时后再干4小时就可以完成了。
开放性练习可以拓宽思路。并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体验成功,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对学习数学产生浑厚的兴趣。开放性的问题,拓展了空间,创设了乐学情境.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教师不断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创设情境,能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这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你会发现他们一脸的灿烂和兴奋。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乐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堂中。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只有好奇心才能点燃兴趣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注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好奇、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始我出示的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出示的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结合实物观察演示说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捉炼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浅”、“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出示圆柱实物时,学生在能识其物时思维便会延伸到去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迁移,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因此,我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加深理解,利用现实生活创设乐学情境。
二、巧设疑问,促进思维,创设乐学情境。
思維自疑问开始,思维始于疑问,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写出一个数36,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 ?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就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样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境界。接着又出示个位不是3、6、9的数字:21、45、107、459、1572……让学生找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发现个位是0、1、2、4、5、7、8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这时追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这样正反两问使学生认识到老办法不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勃然而起。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巧设疑问,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了乐学情境.
三、突出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创新能力,创设乐学情境。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根据开放性的原则,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突出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当学完常用数量关系之一------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后,我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例王师傅要生产400个零件,计划8小时完成,现在任务增加到600个,他该怎么办?
通过对题意的分析,学生们认识到400÷8=50(个)-----工作效率
经过思考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案。
(1)如果还要8小时完成,工作效率就要加快。600÷8=75(个)答:他该每小时生产75个零件。
(2)如果还要8小时完成,工作效率就要加快。600-400=200(个)200÷8=25(个)答:他每小时比原来多生产25个零件就可以。
(3)如果还要8小时完成,工作效率就要加快。400÷8=50(个)
600÷8=75(个) 75-50=25(个)答:他每小时比原来多生产25个零件就可以。
(4)如果工作效率不变,他就要加班用的时间多。600÷50=12(时)答:他要12小时完成。
(5)如果工作效率不变,他就要加班用的时间多。600-400=200(个)200÷50=4(时)答:他干完8小时后再干4小时就可以完成了。
(6)如果工作效率不变,他就要加班用的时间多。600÷50=12(时)
12-8=4(时)答:他干完8小时后再干4小时就可以完成了。
开放性练习可以拓宽思路。并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体验成功,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对学习数学产生浑厚的兴趣。开放性的问题,拓展了空间,创设了乐学情境.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教师不断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