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够吃吗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87s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盛产粮食的东南亚地区发生严重干旱,2009年世界上饥饿人口突破了10亿,这些事实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世界粮食够吃吗”?
  世界粮食够吃吗?回答是:够吃,也不够吃。
  现在世界粮食够吃。2007年世界谷物总产量达23.5亿吨,其中小麦约6.6亿吨,米6.6亿吨,玉米7.9亿吨,此外还有2.2亿吨,薯类近7亿吨。2008年世界总人口数为67.5亿人,如果不计大豆和薯类,仅谷物的人均产量就达到约0.35吨,即每天0.95公斤,相当于1955年~1993年间中国实行粮票制度期间每人每日定量(大约1斤)的近两倍。如果世界的人们都平等的话,人均近1公斤的粮食应该可以说是“够吃”的了。
  但是,现在世界很多人“粮食不够吃”。虽然说世界粮食产量大体可以满足当前人口的生存需要,但由于分配极不平均,造成一部分人“粮食不够吃”,比如非洲人均粮食消耗量仅有0.43公斤/天,东非一些老百姓每天只能吃1到2餐,而且食物分量只有西方人的1/4到1/10,食物营养也很低;由于近几年来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从非洲到拉美,数十个国家爆发了“饥饿骚乱”或“饥饿暴动”。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
  一部分人“粮食不够吃”是因为有些人“吃得太多”,比如北美人均年粮食消耗量近年来超过3公斤/天(因为吃肉多,而生产肉类要用很多粮食),西方人每天大餐小餐多达六次;在过去30年里,美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已经增长了一倍,全国超重和肥胖成年人比率平均超过66%!总的来看,全球肥胖人口数量竟然超过了饥饿人口的数量。
  “吃得太多”与“不够吃”的差距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一些国家、甚至是富国的内部。比如,2009年11月美国政府发布报告说,1/7的美国人难以吃饱饭,超过1/3的人有时会挨饿。美国农业部称,在2008年,14.6%的美国家庭(约等于4910万人)“由于财力匮乏难以为所有家庭成员提供足够的食物”;约5.7%的美国家庭(约为1730万人)“食品保障很低”,意味着家庭中的一些成员不得不吃得更少。
  不过,总的来看,当今世界的饥饿人口绝大多数都在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最多的是亚太地区。显然,如果“吃得太多”的发达国家的人们能够匀一部分粮食给“粮食不够吃”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或许我们这个世界可能达到“人人够吃”的境界。可惜的是,“吃得太多”的发达国家很不情愿将吃的匀给有饥饿人口的国家。比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农业获得的援助“被减少”了75%。虽然早在1996年各国领导人齐聚罗马,共同做出了“人人享有粮食安全,在2015年前将全球饥饿人口减半”的庄重承诺,并在2000年将这一指标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虽然2002年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峰会通过了《反饥饿宣言》,重申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共同愿景;然而,在2009年11月又一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峰会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态度十分冷淡,除了东道主意大利总理外,八国集团(G8)的其余七国首脑一个都没有到场,而惟一与会的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竟然在会议上瞌睡连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塞内加尔人迪乌夫的呼吁,在绝食一天的状态下参加了一次峰会,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场景,但他对会场上的情景也是无可奈何。
  这就是当今世界粮食问题的基本图景。在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这个基本图景看来很难改变。而如果基本图景不改变,世界“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世界总人口数将持续增加,而人口增长率(1996~2006年间为13.6%)超过谷物产量增长率(1997~2007年间为12.2%)。与此同時,气候变化对世界粮食生产的影响将可能越来越显著,从1990年到2008年,在全世界发生的异常气象超过1.1万次,给各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与此同时,当今世界谷物生产有48%集中在中国、美国、印度三国,如果谷物生产大国的农业收成因为异常气象等原因出现波动,加之控制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的四大跨国粮商利用粮食生产波动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兴风作浪,很可能导致再度发生2008年国际食品价格飙涨(比2005年涨了33%)或更严重的情况。
  民以食为天。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当今饥饿和粮食安全保障成为全球规模的问题。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饥饿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经济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此,有幸处于温饱状态的人们不应熟视无睹、隔岸观火。
其他文献
中国必将从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适度推动规则演化,这是基于所谓“国际惯例”(或“国际规则”)的两重性以及中国向历史常态回归的必然趋势。而推动这种转变尽快平稳完成正是国际社会公利之所在。    “国际惯例”有两重性    所谓“国际惯例”,有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部分,是值得我们吸取的人类文明共同成果;也有只具备局部、暂时正面作用的部分。有些做法更是仅仅体现了某些发达国家、甚至这些国家内部
《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版),如其书名所示,系学界中人献给北京大学教授齐文颖先生80岁生日的“学术蛋糕”。  当一个学者(尤其是道德文章受人敬重的学者)到七十或八十或九十岁的时候,同行、同事或门人往往通过编纂出版专题文集这一特定的学术著作形式,向这位前辈学者致敬。这在国外学界已成惯例。在中国学界,也逐渐养成了这种尊重学术老人的优良传统,并
主角:  法国司法部长拉希达·达蒂    某年,英国举办超级短篇小说大赛。组委会要求,参赛作品必须在最短的篇幅内,包含如下内容:“皇室,宗教,性,神秘”。一个女大学生一挥而就,勇拔头筹。她的小说只有一句话:“上帝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终身未嫁,获奖者巧妙地利用了这段历史。  2009年元旦刚过,留在法国各大媒体重要版面上吸引众人眼球的,除去炮火纷飞的加沙地带,还有一个女人。她,
美国当地时间1月10日晚,布什总统公布了酝酿已久的伊拉克新政策,为国内一个多月的种种猜测和激烈辩论画上了句号,但是美国内围绕伊拉克战争和对伊政策的讨论还远未结束    增兵又出钱    新公布的伊拉克新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军事上,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向伊拉克增派2.15万名美军士兵,其中第一批将在1月底之前赴任,使驻伊总兵力达15万人新增派美军大部分将驻扎在局势相对混乱的巴格达,从而使那里的美军数
奥巴马政府对核扩散问题极端关注,他在2009年9月22日联大讲话中提到“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未来”的四大要素,其中第一项就是“停止核武器的扩散,寻求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为此,美国将完成新的《核态势评估报告》;美国呼吁各国从2010年1月开始谈判一项协议,以终止可用于核武器裂变的材料生产;美国和俄罗斯在去年12月就进一步削减战略核武器达成基本共识。此外,政府还将寻求时机向国会重新递交十年前被搁置的《
每个周日都是我最快乐的时间。早晨起来往沙发上一窝,左手是窗外晒得让人缺氧的大太阳,右手举着书,躺着看、坐着看,睡着了又醒来。  我在窗台上放一个小鱼缸,从来不养鱼。  养水,养太阳。  太阳总是圆溜溜地在鱼缸的水面上打滚儿,对面楼房的影子在水里倒过来。  偌大的世界,折叠进拳头大小的小鱼缸。  时间久了,发现黄昏的日头也不一定昏黄,直到它失去光晕前,周围都像烈火燃烧一样,照得白茫茫一片。然后,在某
《社会思潮研究》一书虽然不是一本国际关系专著,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社会思潮主要指引领社会方向的大众思维运动”。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该书势必涉及。在阅读中发现,该书不但涉及了国际关系诸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书中所主张的在文明交往中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潮一章中,作者不但厘清了中国大思想家邹衍与中国传统阴阳五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通
5月21日,以色列与叙利亚同时公开宣布,双方已在土耳其斡旋下开始间接谈判。次日,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表示,以政府将互不影响地同时推进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和平谈判,并再次暗示“准备向叙利亚做出较大让步”。这一信息的“释放”立即引起众多人的兴趣。  让人感兴趣的还有,这次谈判是间接谈判,而且和谈的内容也极为保密。6月16日,在结束最近一轮谈判后,以色列官员只说谈判的“气氛积极”、“双方的接触将会继续”,
近期以来,关于北极的消息稍有增多,使这个寒冷的地带在世人心目中稍许升温。先是9月15日,俄罗斯和挪威终于签署条约,划定了两国在北极地区巴伦支海的边界,结束了两国长达40年的争端。由于北冰洋沿岸五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争相对北极提出领土主张,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称条约为北冰洋沿岸国家如何解决分歧树立了“建设性的”榜样。但紧接着,加拿大即宣称对北极罗蒙诺索夫海域拥有主权,试图以此推翻莫
选不胜选,操心费力;攻讦抹黑,层出不穷;短视短线,只顾当前。    3月8日,台湾“卫生署长”杨志良因台湾健保费调涨问题请辞,原因是“台湾年年有选举,有选举健保费就不能涨,致使台湾的健保费亏空近千亿新台币”。虽然杨氏最终收回辞呈,但这一事件再次引爆长久以来就被人诟病的台湾恶质选举文化议题。  在1987年“解严”之前,台湾曾经实行长达38年的“戒严体制”。为了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和吸纳台湾本省籍人士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