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恨,“我”心忧思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in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分析】
  《詠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详注》。这组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共五首,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与感慨。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写的咏史诗。杜诗以沉郁顿挫著称,本诗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也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本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将“昭君出塞,殁于异国”的故事写得极为动人,在故事叙述中昭君形象令人伤怀,作者借古抒怀,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借助文本注释大体上能够读懂诗歌,能够初步感受到本诗的感情基调,但对于本诗中字词的理解停于表面,无法更为深入地理解杜甫借咏昭君来寄寓自己的情感。根据执教班级的情况,本诗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目标】
  1.品味杜甫笔下昭君的形象;
  2.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感受作者忧愤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被历代诗人歌咏。从晋朝的鲍照、庾信,到唐朝的李白、白居易、杜甫,我认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动人、最深刻。《唐诗别裁》中评论这首诗: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余皆平平。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脚步,去感受一下这首诗歌中永恒的形象和深沉的情感。
  师:《咏怀古迹》是一组诗歌,看注解,一共有五首,缅怀的人物有庾信、宋玉、昭君、刘备和诸葛亮。这首诗是写昭君的,抒发的是昭君的情感吗?
  生:是。
  师:其他几首都是抒发庾信、宋玉、刘备和诸葛亮的情感吗?
  生:不是。
  师:显然,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诗言志,诗歌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
  二、 理解课文
  (一)历史上的昭君
  师:昭君的故事你们知道吧?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王昭君的形象。
  生1:漂亮。
  生2:天生丽质。沉鱼落雁。
  师: 王昭君。
  (教师板书:美丽)
  师:沉鱼落雁——落雁,就是指昭君的美丽。
  师:诗歌中只写昭君的美丽是不够的,看杜甫笔下怎么体现昭君的?1~2 分钟,把诗歌朗读一下。读的过程中,请找出一两个展现昭君形象的词。
  (学生自由读,教师引导学生纠正字音。)
  师:诵读过程中要注意情感、节奏,琢磨诵读的过程。
  (二)杜甫眼中的昭君
  师:杜甫笔下是怎么体现出她的形象?
  生:怨恨。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表达思想情感的字眼。诗眼,准确表达诗歌情感的字眼。
  师:为什么怨恨呢?大家思考一下。另外,哪些诗句体现了“怨恨”?“怨”什么“恨”什么?
  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师把她画丑了,她怨恨美貌不被识;她在深宫中受到冷落,她也怨恨。
  师:环佩空归夜月魂——魂魄,以梦的形式回到祖国。她特别思念家乡,多次向单于提出回家省亲却没有得到应允。远去大漠,身死异国。还有什么“怨恨”吗?
  生:她在深宫中受到冷落,她也怨恨。
  师:她在深宫中的经历,诗歌中有写吗?
  生:没有。
  师:这里有个典故。大家看注解。
  (教师讲解故事内容——丧夫落泪痣)
  师:怨恨——怨画师;怨恨——怨汉元帝。
  (板书:杜甫眼中 王昭君)
  师:诗歌主要写昭君的怨恨,开头却没写,诗开头写了什么?
  生:昭君村。
  师:群山万壑赴荆门——写出了山的雄伟、雄奇。作者借雄奇之景写悲伤之情,作用是什么?
  师: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呢?
  生:反衬。
  师:美丽、端庄。
  师:以雄奇的景,衬托出昭君是个奇女子。明知,一去不复返,但她还是去了。
  师:“怨恨”体现在哪些词?你认为这些词好,好在哪些方面?赏读一下。
  生 :“一去”怨恨的开始,“独留”是怨恨的终结。“空归”——飘荡。
  师:“一去”和“独留”是对仗,“一”和“独”,互文。写出了生前的寥落。“独”写出她的孤寂、孤独。
  师:我们这里看“紫台”“青冢”,一个富丽堂皇,一个冷落荒凉,对比悬殊。“连”写出了出塞之景;“向”写出了昭君对家乡的思念,思汉之情。朔漠——黄昏,更体现空间的感觉。用两句写出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故事。我们还可以看到第一句“赴”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群山万壑当人来写,有一种动态美。
  三、体会作者情感
  师:题目“咏怀古迹”,借吟咏古迹来抒情。作者到底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下节课再分析。
其他文献
何为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故遵自然之序,依事物之理,为科学之法。问寻本真,明其所向,则行于道矣。教育,意为教化培育之道,而道在何处?  为何而教?  学以厚生,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故此教育应以生活为目的,以人为中心。生活即教育,为何而教?不是因为治人与治于人的差别,不是为了富贵功名,而是为了健康地生活、科学地生活、高雅而艺术地生活、劳动创造地生活、引
期刊
《美丽的鹿角》出自《伊索寓言》,原人教版教材题目为《狮子和鹿》,因与故事内容不相符,故统编教材改为这一题目,这样能更好地表达寓意。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学习的第三篇课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寓言,学习寓言一般要求:了解内容、明白寓意。基于文本特点,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课后习题,本课教学着重引导学生:1.借助鹿的心情变化读好课文;2.借助课后习题提示说清寓言故事内容;3.在
期刊
万和小学是江西省贵溪市政府为解决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所新设的一所小学,交由文化底蕴深厚的贵溪市第一小学管理,2015年9月招生办学。学校生源的80%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周边农村学龄儿童,留守儿童居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的差距等问题,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课题、新挑战。  察学情,营造“和乐”校园  学校大部分孩子是临近入学年龄才离开农村进城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期刊
选择过怎样的教书生活,是每一位教书人应思考的问题。《但得爱书人似我——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是蔡朝阳老师继《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获评《新京报》2012年度致敬书籍)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不仅是一个以阅读抵抗荒诞的爱书人的阅读史,也是一个以自由看待教育的教师的思想录。该书给广大教书人最大的感受就在于要过一种有思考的生活。  [思考,以梦想为马]   怀揣着不同的梦想,教书人在各自的道路上奋斗。蔡朝阳老师
期刊
“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深刻的本能,既不是毁灭也不是创造,只是不与任何东西相像。”在我理解,加缪说的这种“深刻的本能”,表现在教学设计上,便是一种创课设计。笔者试以《伯牙绝弦》为例,说一说怎样设计,才能不与任何“你曾经看到过的设计”相像。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角的度量”一课站在度量的整体视域下,打破知识之间的隔阂,引导学生在交流、质疑、观察、探究等过程中逐渐发现角的度量与其他度量活动的衔接点,为数学新知的自发生成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认知框架。这种突出知识本质、关注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片段一】交流总结,突出度量本质  师:说起度量,同学们应该不陌生。说说看,你曾经度量过什么?  (学生回答度量过物体
期刊
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可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故事大多以紧凑的结构,精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夸张、拟人和象征的手法,阐述深奥的道理。寓意是寓言故事的灵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寓言故事的文体特征,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并引导学生在寓言故事学习中砥砺语言能力,涵育审美情趣,学
期刊
巍巍巘峰,汤汤恩江,江西永丰是一代文宗欧阳修故里。城南学校位于恩江河畔,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型学校。2016年,学校建校之初,就加入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为探索出从小学到初中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注重初小衔接,努力将“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模式打造成城南学校的品牌。  构建书香文化校园,营造阅读氛围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是教育赋予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学校以大量阅读作为切入点,努力培植
期刊
“天上初秋桂子,庭前八月丹花。”十月的金溪县锦绣小学校园里,丹桂飘香,果实满枝,既收获着喜悦,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在学校的一间教室里,“90后”年轻教师荀婷正给来自全市各地观摩的老师上一节数学绘本教学公开课。  “绘本是感性的,数学是理性的,当数学绘本遇见数学教学,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呢?绘本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乐趣吗?是主动探寻吗?让我们引领孩子们载着绘本的小船,在数学的浩瀚海洋中进行一次美妙的旅行。”
期刊
编前语:  2018年10月22~24日,江西省樟树中学在语文学科专家的带领下,围绕阅读教学活动设计,该校语文组全体老师通过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开展积极探索。其间,有理论的指导,有专家的介入,使得阅读教学从个别老师的“暗里摸索”转向群体互动的“明里研讨”。该校刘晓维老师、顾志荣老师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两位专家王从华博士、李冲锋博士分别上了研讨课。其中,刘老师和王博士同上课文《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