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上课时采用教师演示,然后学生再去做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在效果不一定好。因为学生的基础相差很多,部分学生以前学过,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们会觉得很乏味;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看了一遍之后根本就没有弄清怎么回事,还是满头雾水。而且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谈一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经常用到就几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例如:在教学“美化文章”这一内容时,先给出一篇美化过的学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边框底纹”命令的用法,看看谁把文章修饰的最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激发兴趣共同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证明,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每班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的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完成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任务了,然后就想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即使没完成任务,但看到别的同学已经开始做其他的,也不免心不在焉,有的学生干脆偷懒,即使没学会、没完成任务也把问题放到一边,这样就会有不少学生掉队。于是定下了这样的规矩:全班同学都完成任务了才允许他们自由安排时间,这样一来,每个学生为了不拉全班学生的后腿,都会认真的去做,提前完成的学生还会主动的去帮助不会的同学,有问题的学生也会主动的向会的学生请教,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同学之间也在互相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3.以学生带学生。以前,经常使用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方法授课,结果就会出现部分学生不耐烦而部分学生又心不在焉,甚至说话打闹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不用心看书上的步骤,甚至老师演示完了,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书上的什么地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些需要演示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做,全班同学一起看书上的步骤,由一名学生代表演示,这样以来,学生就能专心研究书上的操作方法,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础比较好、领会比较快的学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老师也可以及时监督课堂学习情况。
4.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就主要以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段落格式设置”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设计了一段小文章,保存为两份,一份故意打乱各种格式,整篇文章非常不协调。另一份则是调整好的效果。通过对比,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开始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如何把第一份文章的格式调整过来。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探索,接着请已经完成(或许只完成一部分)的学生把自己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学生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指点,最终调整完毕时,一篇清晰优美的作品也就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5.让教学贴近生活。学习信息技术课选用素材时,尽量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和他们身边的素材,这样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突出了信息技术课的实用性、工具性。如文字内容可用学生自己的作文、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时事新闻等,图片及视频内容可拍摄一些学生或学校的照片或视频,音乐素材可让有特长的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录制歌曲,或剪裁学校搞活动时的一些片段,或及时下载一些学生喜爱的歌曲视频等,还可以让他们亲自上网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供上课时使用,也可及时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相结合。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应该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例如:在教学“美化文章”这一内容时,先给出一篇美化过的学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边框底纹”命令的用法,看看谁把文章修饰的最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激发兴趣共同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证明,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每班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的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完成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任务了,然后就想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即使没完成任务,但看到别的同学已经开始做其他的,也不免心不在焉,有的学生干脆偷懒,即使没学会、没完成任务也把问题放到一边,这样就会有不少学生掉队。于是定下了这样的规矩:全班同学都完成任务了才允许他们自由安排时间,这样一来,每个学生为了不拉全班学生的后腿,都会认真的去做,提前完成的学生还会主动的去帮助不会的同学,有问题的学生也会主动的向会的学生请教,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同学之间也在互相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3.以学生带学生。以前,经常使用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方法授课,结果就会出现部分学生不耐烦而部分学生又心不在焉,甚至说话打闹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不用心看书上的步骤,甚至老师演示完了,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书上的什么地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些需要演示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做,全班同学一起看书上的步骤,由一名学生代表演示,这样以来,学生就能专心研究书上的操作方法,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础比较好、领会比较快的学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老师也可以及时监督课堂学习情况。
4.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就主要以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段落格式设置”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设计了一段小文章,保存为两份,一份故意打乱各种格式,整篇文章非常不协调。另一份则是调整好的效果。通过对比,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开始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如何把第一份文章的格式调整过来。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探索,接着请已经完成(或许只完成一部分)的学生把自己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学生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指点,最终调整完毕时,一篇清晰优美的作品也就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5.让教学贴近生活。学习信息技术课选用素材时,尽量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和他们身边的素材,这样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突出了信息技术课的实用性、工具性。如文字内容可用学生自己的作文、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时事新闻等,图片及视频内容可拍摄一些学生或学校的照片或视频,音乐素材可让有特长的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录制歌曲,或剪裁学校搞活动时的一些片段,或及时下载一些学生喜爱的歌曲视频等,还可以让他们亲自上网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供上课时使用,也可及时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相结合。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应该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