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不同时间、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国体、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人文准则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感受,本文就如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肤浅体会。
一、 在突出人文教育的同时,强化基础知识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育目标的突出地位,这就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
人文,按词典里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经》说“文明以正,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司马光在《传家集》中也说到:“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这里的“文”便可理解为今天的“人文”。语文教学突出人文性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核心是有道德,而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有文以栽道的传统。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人文性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提及甚少,常常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热热闹闹,教学形式也变化多样,可就是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做必要的分析,更没有安排必要的训练。
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强调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但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而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二者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二、 师生需相互感恩,方得教学和谐。
学生感恩于老师,乃天经地义,此话题已被热议了千百年,但是老师究竟该不该也感恩于学生呢?我说该!恩从何来,简单一点,那就是:因为有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才有了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才有了老师们进修提升的原动力,促进老师的发展,帮助老师实现人生价值。所以我说:学生于老师有恩,老师应感恩于学生,如果一个老师在内心里感恩于自己的学生,那他就不仅只是执著于教书,更会专注于育人——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充满爱心,关怀每一个学生;不惧困难,与学生共担风雨……只有师生相互感恩,师生间的矛盾和代沟就会越来越远,彼此间的心灵就会越来越近。如此,则校园和谐,课堂和谐,而建立新型互动的和谐课堂,于语文教学至关重要。
三、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能有好效果,我在上《开国大典》一课时,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好、思考好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结果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刻,不但合作整理的结果与所得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大多教学生则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不解,一堂课下来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收效甚微,究竟原因,是我没有真正理解合作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需要研讨、合作的话题很多,但不能见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要想真正做到合作,一要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二要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学生的“自主”应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就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我曾这样想,也曾这样做过,如在阅读《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完成,当我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有少数学生回答了,但不完整;一节课上完了,学生们弄不明白老师想达到什么目标,也说不出本文的主题。因此后来的阅读课文我就先让学生看清楚课后的思考题,同时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读完再一次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收益,学习效果还算理想。因此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
五、语文教学中应寻求多元化教学渠道
语文是一个集人文、工具于一体的学科,就不仅仅是一个公式与定理的简单运用,仅局限于一本小小的语文教材远远不够,还要将学生引向课外,引向日常生活,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如何学好语文时,让学生们把自己在家、在上学路上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优美对联、歇后语等说出来进行评比,这下全班同学热情高涨,有的学生能一下说出七八个对联或歇后语,就这一小小的引导,竟激起了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课外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学生就会获得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
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教学就必须要革新。在实行新课标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及时反思我们自己的失误与不足,就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的责任众所周知,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及时反思,完成好我们的教学任务,引导好我们的学生,为培养祖国栋梁之才奠定基础,才不愧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一、 在突出人文教育的同时,强化基础知识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育目标的突出地位,这就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
人文,按词典里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经》说“文明以正,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司马光在《传家集》中也说到:“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这里的“文”便可理解为今天的“人文”。语文教学突出人文性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核心是有道德,而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有文以栽道的传统。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人文性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提及甚少,常常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热热闹闹,教学形式也变化多样,可就是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做必要的分析,更没有安排必要的训练。
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强调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但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而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二者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二、 师生需相互感恩,方得教学和谐。
学生感恩于老师,乃天经地义,此话题已被热议了千百年,但是老师究竟该不该也感恩于学生呢?我说该!恩从何来,简单一点,那就是:因为有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才有了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才有了老师们进修提升的原动力,促进老师的发展,帮助老师实现人生价值。所以我说:学生于老师有恩,老师应感恩于学生,如果一个老师在内心里感恩于自己的学生,那他就不仅只是执著于教书,更会专注于育人——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充满爱心,关怀每一个学生;不惧困难,与学生共担风雨……只有师生相互感恩,师生间的矛盾和代沟就会越来越远,彼此间的心灵就会越来越近。如此,则校园和谐,课堂和谐,而建立新型互动的和谐课堂,于语文教学至关重要。
三、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能有好效果,我在上《开国大典》一课时,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好、思考好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结果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刻,不但合作整理的结果与所得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大多教学生则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不解,一堂课下来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收效甚微,究竟原因,是我没有真正理解合作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需要研讨、合作的话题很多,但不能见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要想真正做到合作,一要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二要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学生的“自主”应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就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我曾这样想,也曾这样做过,如在阅读《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完成,当我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有少数学生回答了,但不完整;一节课上完了,学生们弄不明白老师想达到什么目标,也说不出本文的主题。因此后来的阅读课文我就先让学生看清楚课后的思考题,同时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读完再一次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收益,学习效果还算理想。因此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
五、语文教学中应寻求多元化教学渠道
语文是一个集人文、工具于一体的学科,就不仅仅是一个公式与定理的简单运用,仅局限于一本小小的语文教材远远不够,还要将学生引向课外,引向日常生活,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如何学好语文时,让学生们把自己在家、在上学路上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优美对联、歇后语等说出来进行评比,这下全班同学热情高涨,有的学生能一下说出七八个对联或歇后语,就这一小小的引导,竟激起了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课外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学生就会获得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
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教学就必须要革新。在实行新课标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及时反思我们自己的失误与不足,就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的责任众所周知,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及时反思,完成好我们的教学任务,引导好我们的学生,为培养祖国栋梁之才奠定基础,才不愧教师这一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