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蓝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生动剪影。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殷切期望,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省文明委及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开展,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以改善环境为基础,让乡村更清新
以美丽、生态、宜居为目标,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10年至今,全省建成国家级生态镇554个,省级生态镇494个。全省农村环境建设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2010年),集中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省委、省政府农村实事工程的实施,特别是2008年国家提出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江苏充分利用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路、通邮、通水、通网,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阶段(2011-2013年),全面启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2011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重点围绕项目建设、综合整治、长效管理“三大任务”,形成点上抓精品、线上抓提升、片上抓示范、区域抓推广、全省抓覆盖“五个层次”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3年累计投入26亿元,在21个县(市、区)、217个建制镇、3200个行政村开展连片整治工作,全省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82套、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4300公里,累计减排COD1.11万吨、氨氮762吨,近1000万农民群众直接受益。新建农村村内道路近6万公里,改厕200万户,河塘清淤6000多万方,村庄绿化900多万平方米,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第三阶段(2014-2017年),力争建成较高水平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抓好“四个建设、两个推动”,即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非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氮磷生态拦截工程;推动开展村庄绿化、立面出新、河道清淤、道路硬化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动建立落实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管理制度。着力打造精品力作,集中对6000多个规模较大规划保留的行政村环境实行提档升级。2014年,全省整合投入资金达44.58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二、以道德建设为精髓,让乡风更淳朴
加强道德培育。积极实施农民培育工程,利用农村文化墙、宣传栏、电子屏等形式,推动24字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融入百姓生活。在农村活动广场、集贸市场、综合服务中心等农民群众集聚地,宣传道德典型,传播正能量。组织农村道德评议会,修订乡规民约,建设村史馆、好人馆,设立善人义举榜。开展“文明新风镇村行”、乡风文明志愿岗、建立道德银行等活动。不断深化“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将“文明餐桌”、“文明旅游”、“厚养薄葬树新风”等内容纳入其中,目前,全省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20个,省级文明村镇894个。
选树先进典型。近年来在农村广泛开展的“寻找最美村官”、“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让“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成为社会风尚。涌现出吴仁宝、常德胜、赵亚夫等一批从农村田间走出来的“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有799人(组) 荣登“中国好人榜”,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讲好家风故事,深化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从“爱、敬、诚、善”着手,推动农村道德风尚建设。
坚持以文化人。加大对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开展“三送工程”,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深入农村演出身边人、身边事。鼓励省、市(县)文化单位与镇村“结对子、种文化”,按照“一镇一品”要求,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三、以发展经济为支撑,让农民更富有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证。2010年6月,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先后召开全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会、全省农经系统推进村级“四有一责”现场会,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出明确部署,在发展思路上,明确提出了制定一个发展方案,健全一套发展机制、建设一批发展项目“三个一”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上,分别提出2012年、2015年、2017年三个阶段性目标。在发展路径上,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开发型、资产营运型、为农服务型、异地发展型、休闲观光型等“五型經济”。在扶持政策上,制定了财政扶持、征用留用地、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机制。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减轻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负担,在全国率先开展整村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工作,2010-2011年,省级安排补助资金3.51亿元,帮助省定1011个经济薄弱村化解村级债务。
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全省村级集体收入从2011年的215亿元逐年增长至2014年的29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5%,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逐年提高,从2011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到2014年增加到14000元。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民的口袋富了,农村集体也有钱办事了,农村的公共设施得到改善,农村文化氛围更浓了,农村的环境更漂亮了,老百姓办事更方便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了,农民的心情更舒畅了,农民朋友从心窝里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新生活。
四、以推选活动为龙头,让农村更美丽
建设美丽乡村,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靠行政推动、政策指引,需要结对帮扶、合力推进,需要集聚力量、广泛发动,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
近年来全省上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特色。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一种是财政支持模式,根据农业部有关规定提供财政资金支持,2015年全省重点支持128个“示范村庄”的项目建设。另一种是自发建设模式,一些经济实力强、两委班子积极性高的村,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环境整治”、“休闲旅游”、“高效农业”等特色建设美丽乡村。再一种是政府倡导模式,由省文明办联合省委农工办、省农委、省住建厅、省文化厅、省环保厅、省旅游局、省妇联等10家单位联合开展“江苏最美乡村”推选活动,这个活动起步较早、内涵丰富、参与面广、影响也大,在全省农村得到积极响应。全省3800余家省级文明单位与行政村开展“六帮六促”、788个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等单位与苏北省定六个重点扶贫开发片区340个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美丽乡村。
“最美乡村”推选活动是江苏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手段,从2012年至今已开展三届,共产生60个“江苏最美乡村”、20个“江苏最美乡村”提名村。每届活动都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热情拥捧,仅第一届推选活动就有670万人参与纸质投票。今年出台的《“江苏省最美乡村”测评体系》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等5个方面24条,条目清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目前,“江苏最美乡村”推选活动已成为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载体,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亮丽工作品牌。□
(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金 雯
一、以改善环境为基础,让乡村更清新
以美丽、生态、宜居为目标,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10年至今,全省建成国家级生态镇554个,省级生态镇494个。全省农村环境建设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2010年),集中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省委、省政府农村实事工程的实施,特别是2008年国家提出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江苏充分利用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路、通邮、通水、通网,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阶段(2011-2013年),全面启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2011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重点围绕项目建设、综合整治、长效管理“三大任务”,形成点上抓精品、线上抓提升、片上抓示范、区域抓推广、全省抓覆盖“五个层次”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3年累计投入26亿元,在21个县(市、区)、217个建制镇、3200个行政村开展连片整治工作,全省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82套、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4300公里,累计减排COD1.11万吨、氨氮762吨,近1000万农民群众直接受益。新建农村村内道路近6万公里,改厕200万户,河塘清淤6000多万方,村庄绿化900多万平方米,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第三阶段(2014-2017年),力争建成较高水平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抓好“四个建设、两个推动”,即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非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氮磷生态拦截工程;推动开展村庄绿化、立面出新、河道清淤、道路硬化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动建立落实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管理制度。着力打造精品力作,集中对6000多个规模较大规划保留的行政村环境实行提档升级。2014年,全省整合投入资金达44.58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二、以道德建设为精髓,让乡风更淳朴
加强道德培育。积极实施农民培育工程,利用农村文化墙、宣传栏、电子屏等形式,推动24字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融入百姓生活。在农村活动广场、集贸市场、综合服务中心等农民群众集聚地,宣传道德典型,传播正能量。组织农村道德评议会,修订乡规民约,建设村史馆、好人馆,设立善人义举榜。开展“文明新风镇村行”、乡风文明志愿岗、建立道德银行等活动。不断深化“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将“文明餐桌”、“文明旅游”、“厚养薄葬树新风”等内容纳入其中,目前,全省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20个,省级文明村镇894个。
选树先进典型。近年来在农村广泛开展的“寻找最美村官”、“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让“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成为社会风尚。涌现出吴仁宝、常德胜、赵亚夫等一批从农村田间走出来的“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有799人(组) 荣登“中国好人榜”,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讲好家风故事,深化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从“爱、敬、诚、善”着手,推动农村道德风尚建设。
坚持以文化人。加大对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开展“三送工程”,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深入农村演出身边人、身边事。鼓励省、市(县)文化单位与镇村“结对子、种文化”,按照“一镇一品”要求,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三、以发展经济为支撑,让农民更富有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证。2010年6月,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先后召开全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会、全省农经系统推进村级“四有一责”现场会,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出明确部署,在发展思路上,明确提出了制定一个发展方案,健全一套发展机制、建设一批发展项目“三个一”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上,分别提出2012年、2015年、2017年三个阶段性目标。在发展路径上,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开发型、资产营运型、为农服务型、异地发展型、休闲观光型等“五型經济”。在扶持政策上,制定了财政扶持、征用留用地、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机制。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减轻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负担,在全国率先开展整村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工作,2010-2011年,省级安排补助资金3.51亿元,帮助省定1011个经济薄弱村化解村级债务。
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全省村级集体收入从2011年的215亿元逐年增长至2014年的29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5%,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逐年提高,从2011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到2014年增加到14000元。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民的口袋富了,农村集体也有钱办事了,农村的公共设施得到改善,农村文化氛围更浓了,农村的环境更漂亮了,老百姓办事更方便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了,农民的心情更舒畅了,农民朋友从心窝里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新生活。
四、以推选活动为龙头,让农村更美丽
建设美丽乡村,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靠行政推动、政策指引,需要结对帮扶、合力推进,需要集聚力量、广泛发动,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
近年来全省上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特色。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一种是财政支持模式,根据农业部有关规定提供财政资金支持,2015年全省重点支持128个“示范村庄”的项目建设。另一种是自发建设模式,一些经济实力强、两委班子积极性高的村,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环境整治”、“休闲旅游”、“高效农业”等特色建设美丽乡村。再一种是政府倡导模式,由省文明办联合省委农工办、省农委、省住建厅、省文化厅、省环保厅、省旅游局、省妇联等10家单位联合开展“江苏最美乡村”推选活动,这个活动起步较早、内涵丰富、参与面广、影响也大,在全省农村得到积极响应。全省3800余家省级文明单位与行政村开展“六帮六促”、788个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等单位与苏北省定六个重点扶贫开发片区340个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美丽乡村。
“最美乡村”推选活动是江苏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手段,从2012年至今已开展三届,共产生60个“江苏最美乡村”、20个“江苏最美乡村”提名村。每届活动都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热情拥捧,仅第一届推选活动就有670万人参与纸质投票。今年出台的《“江苏省最美乡村”测评体系》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等5个方面24条,条目清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目前,“江苏最美乡村”推选活动已成为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载体,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亮丽工作品牌。□
(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金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