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艺术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转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更加追求高视听效果、快节奏欣赏,这使语言艺术不断转向视听艺术。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语言艺术 视听艺术 转变
一、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的转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人民对于文化的消费,这使得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不断向大众的审美形态靠拢,同时,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互联网、传媒、三维成像技术、影视创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在进行文化欣赏与消费时,更加追求艺术作品的视听效果;而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更加促进了语言艺术向视听艺术的转变。通过图像,人们能够感受到更丰富、更多样的文学作品艺术效果。我国现代文学作品向影视作品的转变,促使传统剧本的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图像与影音被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语言艺术向视听艺术的转变。
二、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的转变特点与意义
我国视听艺术的代表——电影行业的发展,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快速发展为影视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语言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听艺术的表达方式,同时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现代文学作品转化而来的影视作品,在大众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效果上更加能够将艺术性与商业性进行平衡。好的视听艺术作品能够将艺术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并通过艺术形式向大众传达美学与精神理念,同时又提升商业性收入与商业效果,达到双效益。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趋向于快餐式的欣赏,而语言艺术向视听艺术的转变则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使现代文学作品实现其更大的社会价值。改编是语言文学成为视听电影的桥梁,忠于原著是改编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也是不能动摇的。要知道,忠于原著并不意味着照搬原著,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将时代的要求与原著的中心思想相结合,以体现对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在改编语言艺术作品时,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做到科学处理,确保与电影的艺术要求相符。事实上改编亦是一种创作,会有现今对艺术形象再一次的认识。开展改编工作,要能够预先充分认识到原著对社会生活某种独特的体会,确保在影视作品中也能体现这种独到的见解,以展现原著作者想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三、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的转变实例
(一)现代文学作品与话剧之间的转变
话剧演出作为一种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是视听艺术的最早表现形式,话剧通过演员的艺术形象与语言、背景音乐的共同作用向观众传达其背后现代文学作品的超高欣赏性与语言艺术性,通过演员深情的演出实现对现场观众的情感触动。在一定程度上,现代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性的高低决定了其向视听艺术转变的优劣程度,好的语言艺术作品能够有效增进视听艺术的感染力。
话剧分为舞台艺术与文学艺术,在表演过程中,话剧必须具有文学性,必须具有语言艺术,将现代文學作品转变为话剧、舞台剧,就是将语言艺术转变为视听艺术,充分注重舞台呈现效果,使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是观众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的。通过舞台表演使话剧与文学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进行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转变过程中,要适当进行删减与修改,使故事情节与情感表达更加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使大众能够通过话剧的视听效果引发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实现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共鸣。
例如,由小说《繁花》所改编的舞台剧《繁花》中,通过小说中所讲述的发生在上海的故事,向观众展现当年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将小说中语言艺术下的“阿宝”“沪生”“小毛”等人物实现现场演绎,并通过舞台的效果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充分将语言艺术转变为视听艺术,将故事情节中沪生对于姝华的爱、帮助、追求;阿宝与李李之间的游离关系;小毛与银凤之间的暧昧等表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通过突出关键人物的命运发展,以及关键情节的重要地位,体现对小说主题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随波逐流与无奈,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上海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人民的生存状况。通过视听艺术可以向观众更直观、更震撼地展现出小说作品中的情感内容。
(二)现代小说与电影之间的转变
现代文学作品中最大众化、产量最为丰富的就是网络小说,而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小说逐渐变成漫画,例如《秦时明月》系列小说、《斗罗大陆》系列小说等,在小说获得了较大阅读量后,逐渐变成了动漫。当下漫画等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与要求,因此,语言艺术逐渐转向视听艺术发展最为成熟的电影、电视剧行业,实现大众的艺术欣赏需求,实现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例如,小说《亮剑》被改编为电视剧《亮剑》后,在国内好评不断,时至今日不少网站仍旧利用《亮剑》中慷慨激荡的视频片段进行视频剪辑与创作以凸显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网络小说《花千骨》在发布后,获得了巨大的阅读量,在语言艺术效果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将其转变为视听艺术——电视剧《花千骨》在2017年全国的电视剧收视率排名中位居第一。视听艺术已经成为目前大众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文学作品与歌曲之间的转变
中国早期的白话诗歌一直都在寻找自然节律,也有很多作者走在音乐无序性和散漫化的道路上。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现代新诗歌在音乐性的道路上走得并不顺畅。有的学者强调从诗的外在对白话诗歌进行强化,以凸显诗歌的音乐性。也有的学者更为强调诗歌的本质内涵,前者是现代规律诗的创作者,而后者则进一步深化了纯诗理论。对于倡导现代格律诗的研究者来说,音乐性是其核心问题。魏尔伦是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他主张万般事物中,音乐位居第一,戴望舒的作品《雨巷》就是这一言论的积极响应。然而戴望舒对魏尔伦只钟情了很短的时间,不久,戴望舒的兴趣就转移到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身上,这些诗人对诗歌的规律美并不看重,所展现出的诗风具有朴素、亲切、自由之感。戴望舒创作了《诗论零札》,其中所坚持的观点是诗的韵律不在于字的抑扬顿挫,而在于情绪。歌曲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歌曲的发展是作为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结合过程中的附带产品而产生的,但正是因为相应歌曲的产生才促进了视听艺术效果的充分展现。例如,小说《甄嬛传》在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的转变过程中,刘欢、姚贝娜等歌手通过对电视剧、小说情节进行充分的艺术创作与感情把握,将情节编写成歌曲,通过与电视剧的结合,更加激发了视听艺术的传达效果。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从语言艺术向视听艺术转变的趋势明显,其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段不断增多,促使我国文化事业与商业的蓬勃发展。视听艺术成为目前大众最为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但在艺术的快餐式发展过程中,也应当注意避免过于商业化而忽视了艺术本身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侯雨彤.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现实意义分析[J].神州,2017(33).
[2]刘江.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审察生活方式的转换——对其艺术视角和分析生活方法的考察[J].邢台学院学报,2018(01).
(作者简介:高健容,女,本科在读,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2016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方向:编导)(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语言艺术 视听艺术 转变
一、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的转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人民对于文化的消费,这使得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不断向大众的审美形态靠拢,同时,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互联网、传媒、三维成像技术、影视创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在进行文化欣赏与消费时,更加追求艺术作品的视听效果;而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更加促进了语言艺术向视听艺术的转变。通过图像,人们能够感受到更丰富、更多样的文学作品艺术效果。我国现代文学作品向影视作品的转变,促使传统剧本的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图像与影音被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语言艺术向视听艺术的转变。
二、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的转变特点与意义
我国视听艺术的代表——电影行业的发展,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快速发展为影视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语言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听艺术的表达方式,同时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现代文学作品转化而来的影视作品,在大众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效果上更加能够将艺术性与商业性进行平衡。好的视听艺术作品能够将艺术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并通过艺术形式向大众传达美学与精神理念,同时又提升商业性收入与商业效果,达到双效益。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趋向于快餐式的欣赏,而语言艺术向视听艺术的转变则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使现代文学作品实现其更大的社会价值。改编是语言文学成为视听电影的桥梁,忠于原著是改编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也是不能动摇的。要知道,忠于原著并不意味着照搬原著,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将时代的要求与原著的中心思想相结合,以体现对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在改编语言艺术作品时,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做到科学处理,确保与电影的艺术要求相符。事实上改编亦是一种创作,会有现今对艺术形象再一次的认识。开展改编工作,要能够预先充分认识到原著对社会生活某种独特的体会,确保在影视作品中也能体现这种独到的见解,以展现原著作者想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三、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的转变实例
(一)现代文学作品与话剧之间的转变
话剧演出作为一种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是视听艺术的最早表现形式,话剧通过演员的艺术形象与语言、背景音乐的共同作用向观众传达其背后现代文学作品的超高欣赏性与语言艺术性,通过演员深情的演出实现对现场观众的情感触动。在一定程度上,现代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性的高低决定了其向视听艺术转变的优劣程度,好的语言艺术作品能够有效增进视听艺术的感染力。
话剧分为舞台艺术与文学艺术,在表演过程中,话剧必须具有文学性,必须具有语言艺术,将现代文學作品转变为话剧、舞台剧,就是将语言艺术转变为视听艺术,充分注重舞台呈现效果,使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是观众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的。通过舞台表演使话剧与文学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进行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转变过程中,要适当进行删减与修改,使故事情节与情感表达更加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使大众能够通过话剧的视听效果引发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实现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共鸣。
例如,由小说《繁花》所改编的舞台剧《繁花》中,通过小说中所讲述的发生在上海的故事,向观众展现当年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将小说中语言艺术下的“阿宝”“沪生”“小毛”等人物实现现场演绎,并通过舞台的效果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充分将语言艺术转变为视听艺术,将故事情节中沪生对于姝华的爱、帮助、追求;阿宝与李李之间的游离关系;小毛与银凤之间的暧昧等表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通过突出关键人物的命运发展,以及关键情节的重要地位,体现对小说主题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随波逐流与无奈,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上海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人民的生存状况。通过视听艺术可以向观众更直观、更震撼地展现出小说作品中的情感内容。
(二)现代小说与电影之间的转变
现代文学作品中最大众化、产量最为丰富的就是网络小说,而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小说逐渐变成漫画,例如《秦时明月》系列小说、《斗罗大陆》系列小说等,在小说获得了较大阅读量后,逐渐变成了动漫。当下漫画等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与要求,因此,语言艺术逐渐转向视听艺术发展最为成熟的电影、电视剧行业,实现大众的艺术欣赏需求,实现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例如,小说《亮剑》被改编为电视剧《亮剑》后,在国内好评不断,时至今日不少网站仍旧利用《亮剑》中慷慨激荡的视频片段进行视频剪辑与创作以凸显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网络小说《花千骨》在发布后,获得了巨大的阅读量,在语言艺术效果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将其转变为视听艺术——电视剧《花千骨》在2017年全国的电视剧收视率排名中位居第一。视听艺术已经成为目前大众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文学作品与歌曲之间的转变
中国早期的白话诗歌一直都在寻找自然节律,也有很多作者走在音乐无序性和散漫化的道路上。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现代新诗歌在音乐性的道路上走得并不顺畅。有的学者强调从诗的外在对白话诗歌进行强化,以凸显诗歌的音乐性。也有的学者更为强调诗歌的本质内涵,前者是现代规律诗的创作者,而后者则进一步深化了纯诗理论。对于倡导现代格律诗的研究者来说,音乐性是其核心问题。魏尔伦是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他主张万般事物中,音乐位居第一,戴望舒的作品《雨巷》就是这一言论的积极响应。然而戴望舒对魏尔伦只钟情了很短的时间,不久,戴望舒的兴趣就转移到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身上,这些诗人对诗歌的规律美并不看重,所展现出的诗风具有朴素、亲切、自由之感。戴望舒创作了《诗论零札》,其中所坚持的观点是诗的韵律不在于字的抑扬顿挫,而在于情绪。歌曲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歌曲的发展是作为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结合过程中的附带产品而产生的,但正是因为相应歌曲的产生才促进了视听艺术效果的充分展现。例如,小说《甄嬛传》在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的转变过程中,刘欢、姚贝娜等歌手通过对电视剧、小说情节进行充分的艺术创作与感情把握,将情节编写成歌曲,通过与电视剧的结合,更加激发了视听艺术的传达效果。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从语言艺术向视听艺术转变的趋势明显,其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段不断增多,促使我国文化事业与商业的蓬勃发展。视听艺术成为目前大众最为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但在艺术的快餐式发展过程中,也应当注意避免过于商业化而忽视了艺术本身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侯雨彤.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现实意义分析[J].神州,2017(33).
[2]刘江.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审察生活方式的转换——对其艺术视角和分析生活方法的考察[J].邢台学院学报,2018(01).
(作者简介:高健容,女,本科在读,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2016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方向:编导)(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