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放”四“自”,引领科学课堂探究走向深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刘默耕先生曾鲜明地提出要让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科学教学应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亲力亲为与真正参与。教师如何把教学探究真正引向深度探究?如何引领儿童自觉卷入深度探究呢?对此,笔者结合学校“自主开放式”教学改革项目实践以及教学实际,谈谈几点拙见。
  一、开放内容,“自定”问题引领探究深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明确探究的方向。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探究的科学情景,在情景中蕴含科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评价,找准一个能激活科学探究的中心问题,找到一个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的兴奋点,以燃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探究需要,明确科学探究的起点、任务与方向,为有效自主探究提供外部条件。
  在探究起始阶段,设置情景,引发思考。在研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一课时,通过荡秋千比赛活動,提出问题,怎样荡得快一点?进而引出研究问题: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根据已经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了以下猜想:与摆线长短有关系?与摆锤重量有关系?与摆动角度有关系?教师要让学生在情景中关注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都想积极去验证,探究的兴趣自然会很浓厚。
  在探究的结束阶段,设置问题,拓展延伸。苏教版五上《科学》的《研究电磁铁》探究尾声处,引导儿童:“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现象和解释在你意料之外?你有什么收获?”从发现的角度讲,每个电磁铁的知识都可以进行重新发现,把问题抛向课外,让学生课外继续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
  二、开放材料,“自助”选材提升探究高度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选择有结构性、有典型性、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的探究材料,是提升科学探究深度卷入前提。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探究材料应该能让学生自己准备的要放手,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自助餐式根据需要自备材料,因为学生收集和准备过程的本身就是初步的探究过程。如五上《岩石的认识》一课,要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推测——验证的探究过程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岩石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学生不可能直接探究,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大量的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研究的能力,而且为在课堂上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合适的、充足的有结构的材料,这也为学生卷入深度探究奠定基础。
  三、开放环境,“自需”学习实现自觉卷入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能直接参与到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认知的需要。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对探究活动给予全面帮助,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如《我像谁》一课教学,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为探究学习提供更加开放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开放学习空间,可以了解关于性状和孟德尔遗传试验研究方法的相关资料,收集到一些关于相貌的有趣视频资料,如“人脸识别”的内容,海关检查中多人“与范冰冰撞脸”的尴尬等,极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在平台上上传了各自家庭成员照片和形状分析,大家可以在交流区分享相关资源,为课堂探究提供了生动的探究资源,让每个学生自觉卷入探究学习。学生课堂探究后还意犹未尽,课后继续拓展提供了遗传学视频和各种生物遗传实例等资料,学生感兴趣的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究。
  四、开放学习方式,“自探”活动深度开展
  自主参与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开放地观察,尽情看感兴趣的事物。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端,只有观察到了现象、问题,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好奇心,引发深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应该开放学生的眼睛,为学生多提供观察的机会,让他们去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观察一切感兴趣的内容,为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开放地操作,尽情自我尝试。放开双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创新的情景,让他们情趣盎然地探究、学习,动手操作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基本特点,可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开展,培养创新意识。如学习搭支架,可以让学生开展搭建摩天大楼比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原理,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探究积极性。
  开放地思考,尽情想可能的问题。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永远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应该抓住疑难点进行思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开启创新之门。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大部分学生提出改变物体自身,如改变重量,改变形状等,也有少部分学生提出可以借助别的物体。这时教师如能抓住这一求异点,让学生讨论、思考、实验,探究就会进一步深入进行。
  开放地表达,尽情说想表达的观点。开放的观察、操作让学生活动充分的感性材料,开放的思考让他们获得深入探究的欲望,而充分的表达则又一次给学生提升思维深化探究的机会。教学中可以借助小组等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交流,让他们每人都有机会梳理自己想法,锻炼表达能力同时,更是提升自主探究活动的理性认识。
  【作者单位: 东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江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参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CHF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也善于应用,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由此可见,真正的学习不是告诉,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情境中蕴含的新知识相互作用,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明确活动体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同时深刻理解其本质内涵,掌握基本的策略,才能确保活动体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目的性  活动体
案例背景:  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2017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增设科学课,使用新教材。三至六年级继续使用现行教材,而二年级暂时处于空白地带。《轮子的故事》一课是一年级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中的最后一课,本课主要关注科技与生活。鉴于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我将这一课进行适当改编,使之适合二年级的学生。改编后,本课着重于经历猜想、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初步
“旅行是全方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旅行中的学习轻松快乐,充满创造可能性,令人印象深刻。春游活动作为幼儿园的一次集体旅行,如何发挥它强大的教育作用?在春游前后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春游中如何玩出新意?春游后怎么留下美好印记?这些都是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我们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們邀请并鼓励幼儿全程参与春游课程的计划、实施和整理,充分关注幼儿自主发展与学习,全力给孩子们一个特别的春天之旅。  一、“游”必
期刊
[人物小传]  “据江海之会”的如东,县城为掘港。唐朝大历年间淮南黜陟使李承建捍海堰以挡潮水,但天降大雨,内河水涨而不能泄,遂“掘港”以放水,故得名。  掘港,意味着百折不回的坚韧,意味着纳聚百川的豁达,意味着另辟蹊径的创新,意味着一脉相承的纳涵。2007年2月,地处县城新老城区连接处的百年老校掘港小学,迎来了“掘港”校长骆舒洪。  与大海结伴而行,骆校长以他对教育的个性理解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源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研讨活动推行“同题异构”,追求个性化教学。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两位老师(杨老师和夏老师)执教了同一课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两堂课的“异构”思路和成效。  亮点一: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准确到位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同题异构”应是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但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文章从转变教师思想,提高课堂效率;密切联系实际,充实教材内容;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探讨;游戏课堂教学,提起学生兴趣;培养
阅读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有益的阅读让孩子终身受益,改变孩子的一切。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刚刚接触汉字,对文字的好奇心很强,因此对阅读有着巨大的热情。由于
音乐常常与美术、体育一道称作“小三门”,归为技能课。不少学校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技能和专业训练,本应极富人文色彩的教学内容往往变成干巴巴的识谱加教唱。至于学生对音乐是否理解,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何提高,怎样把音乐的本质还给学生等等,则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家长更加急功近利,他们把音乐当成了升学考试加分的砝码和炫耀的资本,只注重会弹什么琴,考了几级等等,在学习上大多是“逼”,而不去培养孩子对音乐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