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珐琅 永远不走大量产路线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y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品牌意识的崛起,传统行业的现代新生显得尤为重要。熊松涛是中国珐琅大师中惟一的一个。他是今天熊氏珐琅的掌门人,短短十几个年头,他将家族珐琅工艺发扬光大,获得了国际认可。驱车赶往通州区漷县镇靛庄,掩映的村落间坐落着一座宽敞大院。写在大门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上,是硕大的几个字“靛庄花丝厂”。如今,知道这个名字的外人并不太多。更多的人知道这家珐琅厂子的原因,是因为它还有个名字,叫“熊氏珐琅”。
  2007年,北京手表厂在瑞士巴塞尔国际钟表展上推出“蝶恋花”陀飞轮腕表,全球限量三只,当时艳惊四座。2012年,北京保利5周年秋季拍卖会上,被竞买者出价80万元竞得。这款“蝶恋花”掐丝珐琅表盘就是熊松涛的处女作。熊松涛,“熊氏珐琅”的第三代传人。至今,回忆起当年卖出第一块珐琅表盘这件事,他仍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每说到此处,总会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所谓慢工出细活,每件收藏品的加工时间都比较长,一般都需要4~6个月。熊松涛说,“量低,才能做得精美,我就按照这个方向走。”
  偶遇·研发
  纯手工艺家族式延续
  2007年,从“蝶恋花”陀飞轮腕表发迹,熊氏珐琅工作室开始接受订单,并获得了国际认可。但是,手握珐琅表盘的顶级工艺,熊氏珐琅的道路其实也并不平坦。
  一次偶然的机会,熊松涛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块瑞士品牌的帆船掐丝珐琅表盘手表,立即引发了他的兴趣,为此他专门去了一趟王府井。价格昂贵的手表拿在手中,细细观察了一番,心里灵机一动,“这和景泰蓝的烧制过程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家也是祖传制作珐琅的,人家可以烧制出掐丝珐琅表盘,我为什么不可以呢?”心动不如行动,回到家里,熊松涛立刻动手研制起来。没想到研究的过程一过就是五年,每年的研究成本都要花费三四十万元。熊松涛说:“兴趣都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每成功一步都会有成就感。最终拿到台面上,得到世人的认可。”
  掐丝珐琅工艺是一种勾勒图案轮廓线条并填入珐琅的技巧,其罕见度和复杂性极高。“实际操作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简单。通过一步一步地研究,反复实验,熊松涛在焊粉、保护剂、烧结、打磨等方面都攻克了难关。仅在研制焊粉期间,前前后后就消耗掉了20公斤白银。” “经过反复比较,我发现烧制珐琅表盘使用纯银胎盘是最合适的,它的反光率能达到95%,比黄金、白金都高。因此,色彩还原也特别好。瑞士制作的掐丝珐琅表盘的金丝厚度为0.07毫米,而我用的是0.04毫米。”但是,这样细的金丝在焊接时很容易化掉,所以熊松涛在金丝上面加了一层自己研制的保护剂。这可是他的独门秘方。“一个完整的表盘从开始到最后完成需要45道以上的工序才能完成,而且表盘的成品率不足10%。有时候需要有多少种色彩就得烧多少回,每个色彩的烧制温度都要依靠自己的工作经验。”
  熊氏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已经超过了瑞士,不仅吸引了国内的厂商,瑞士几家著名手表品牌也纷纷前来定制掐丝珐琅表盘,但是同时,他们也要求签定保密协议,比如,不能透露合作品牌的名称,必须按照原设计图完整制作,不能涉足制作自有品牌手表……
  传承·发扬
  永远不走大量产路线
  到现在为止,熊氏珐琅已历经了三代。熊松涛的祖父当时就在清朝造办处在通州设置的手工作坊里做学徒,虽然后来手工作坊停了,但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却被熊氏家族传承下来。
  1969年在政府的号召下,靛庄花丝厂成立了,当时做花丝镶嵌的工艺品,全部出口。后来景泰蓝工艺也逐渐恢复,并按生产环节设置了车间。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很多老字号——北京工艺美术厂、北京珐琅厂、通州花丝厂,不是濒临倒闭,就是已经销声匿迹了。只有靛庄花丝厂愈发地发扬光大。如今,它的规模扩大了几倍,经过几次股份制改革,现在是熊氏的家族企业,也是北京市最大的珐琅企业。如今的靛庄花丝厂已经存在四十多年了,依然安静地坐落在北京郊外的漷县,外表一如当年的朴素无华。
  “做我们这行的,就是需要安静的环境,不习惯城市里的喧嚣。”就是在这里,熊松涛完成了一项项钻研成果。但是,多年的潜心研究,让他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2008年,“熊氏珐琅工作室”正式开放。他说:“再好的手艺,没人知道,也是白搭。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传承,手艺能传承下来是因为品牌的价值。品牌是家族的灵魂!”
  “现在我们把大量精力用在艺术品、收藏品的制作上,包括摆件、首饰及一些生活用品,这才是一个品牌的完整体现,比只做表盘有更大的市场。而且,我们用自己特殊的技术做收藏品,有了全新的效果。”现在,熊氏珐琅制作收藏品和艺术品,也要采用与制作珐琅表盘厚度(0.04毫米)相同的金丝和银丝,因此焊接特别困难;但是经过几年研究,熊松涛已经掌握了这门技术,而且他调配出的釉料,在饱和度和润度上都比传统景泰蓝好很多。很多同行业的大师鉴定过后都赞不绝口。“我们的釉料都是从法国、俄罗斯、日本进口的,他们的釉料比国内的洁净度高。但是这些釉料并不一定全部适用现在的电炉工艺(以前是炭炉工艺),所以我们将进口的釉料全部溶解,再按照祖父留下的资料重新加以调制。”
  熊松涛认为,传统的技艺不能止步,要在其基础上加入现代工艺,继承的同时更要发扬光大。因此,他不断研究新的技术。他说:“每做一件新的东西都要用心研究,要有进步、有发展。如果停下来,就会被别人赶上、超过。”现在,他的主要目标是用新的技术恢复传统的器形,同时他也计划在明年成立一间2000平方米的熊氏珐琅艺术馆,记录、收藏和向世人展示珐琅的艺术之美。“我祖父把手艺和技术传给我父亲了。我怎么延续?我更想做的,不是强迫谁来(继承),而是想办法让更多的人接受它。”现在,这间艺术馆已经在筹备当中,熊氏珐琅也正在赶制大量的艺术品。
  1998年,熊松涛从大学毕业后,拥有了一份高薪工作,但是父亲的一封家书将他召回。作为独子,他有责任继承这项传统技艺,回到家乡接管了靛庄花丝厂。除了潜心学习传统技艺,熊松涛也要负责经营。“大学时我的专业是国际贸易,也算学有所用。前些年,我们一直都在做集装箱出口贸易,几乎每天都要和海关打交道。直到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打击,静下心来回想这些年的经历,我才感悟到大规模出口频率太高,制作出的东西也不精细。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都糟蹋了!”   从那以后,熊松涛下决心要将家族祖传的珐琅技艺发扬光大,同时也改变了以前的营销模式,这样才能保证熊氏珐琅收藏品、艺术品的精湛技术和稀有。“我们注重口传销售,这样客户基础会比较坚实。现在的客户主要是朋友介绍,或通过媒体宣传慕名而来的高端消费人群,这些人都很喜欢珐琅,也很了解收藏,从来不在乎价钱。所谓慢工出细活,每件收藏品的加工时间都比较长,一般都需要4~6个月。虽然我们现在不重产量,但是客户依然很多。”由于熊氏珐琅技艺的稀缺性、独特性,市场上几乎没有人能够仿制。熊氏珐琅的作品产量永远不会走大量产的路线。“量低,才能做得精美,我就按照这个方向走。”
  对话
  数字商业时代:这个工作室还属于家庭作坊工厂性质,没有想向一个现代的经营模式方向发展?
  熊松涛:工作室成立四五年了,但是这个家庭作坊工厂性质从1969年就有了,那时是为了适应市场出口换汇,没有特别原因,把老手艺人集中在一起,恢复传统工艺,是那时国家创汇的主要来源。我1998年毕业以后一直在做这个工作,希望在原来传统中做出新东西。有一次在杂志上看到国外钟表品牌,记得是怀表,当时意识到珐琅将大有文章,于是开始研究,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创建工作室的目的更多的是宣传珐琅,创造自己的品牌。
  数字商业时代:跟瑞士钟表品牌类似,熊氏珐琅也是作为家族企业,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有内在涵义?
  熊松涛:其实当社会稳定了以后,一些纯手工艺还将依照家族企业发展下去,它是一种时间的延续。我想过加入一些现代的管理方法,但是对于传统手工艺,可能需要的东西不同,所以结合方面非常谨慎。
  数字商业时代:现在熊氏珐琅与国际品牌的合作情况如何?
  熊松涛:目前与我们合作的国际品牌已经接近10家,其中,包括几家一线品牌。但是,由于我们正在筹备一处艺术馆,专注于赶制大量的艺术品,因此,已经暂停了与一些品牌的合作。同时,这也是一种与这些品牌合作的筹码。
  数字商业时代:筹码?
  熊松涛:合作的同时,对方要求签定保密协议,比如,不能透露合作品牌的名称,必须按照原设计图完整制作,不能涉足制作自有品牌手表……这都很不利于我们自有品牌的发展。再好的手艺,没人知道,也是白搭。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传承,手艺能传承下来是因为品牌的价值。品牌是家族的灵魂!现在我们把大量精力用在艺术品、收藏品的制作上,包括摆件、首饰及一些生活用品,这才是一个品牌的完整体现,比只做表盘有更大的市场。
  数字商业时代:熊氏珐琅工作室如何培养自己的工艺师?
  熊松涛:我们现在一共有70多人,一般都是附近村子里的村民。每个工艺师我们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训。比如我教给手底下的人,他们学成后再带徒弟,教几年,出成品,产量很低。
  数字商业时代:熊氏珐琅的原料都从哪里来?
  熊松涛:我们的釉料都是从法国、俄罗斯、日本进口的,他们的釉料比国内的洁净度高。但是这些釉料并不一定全部适用现在的电炉工艺(以前是炭炉工艺),所以我们将进口的釉料全部溶解,再按照我祖父留下的资料重新加以调制。
  数字商业时代:听说你要成立一间2000平方米的熊氏珐琅艺术馆?
  熊松涛:我祖父把手艺和技术传给我父亲了。我怎么延续?我更想做的,不是强迫谁来(继承),而是想办法让更多的人接受它。这间艺术馆已经在筹备当中,现在我们也正在赶制大量的艺术品,把珐琅收藏品、艺术品最好的一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其他文献
怎么会有人写这样的故事呢?因为那个时代有那样的情绪、那样的人和那样的故事。现在也是。  在机场买了本杂志,因为封面上有崔永元和干露露,太招人眼球。  在某种意义上,这两个形象代表了当今国人道德水准的两个极致:一个是越来越高调的似乎没有上限的道德洁癖的代表,一个是似乎没有下限的道德触底者。这有点像刚刚过去的六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崔永元是中央电视台的演员。我知道这样说会有人不同意,会站
期刊
中国市场似乎已经成为动视暴雪挽救下滑局势所押宝的最大赌局。从不轻易露面的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中)和动视暴雪CEO Bobby Kotick(左二)的共同出现,使得双方的合作显得更加耐人寻味。  动视暴雪又一次占据了各大游戏媒体的头条。  这一次博取众人眼球的是这家全球最大的第三方互动娱乐软件发行商和拥有7.5亿活跃用户的腾讯“喜结连理”。7月3日,动视暴雪的经典FPS(第一人称的射击类游戏)游戏
期刊
在国外,很多优秀的皮鞋品牌都显示MADE IN CHINA,但让人叹息的是,在这些优秀品牌中,却没有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一定要创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这是Jack的理想,也是JACK PENG创立的基础。“我就想拥有自己的定制店,而且要成为中国第一家高级皮鞋定制店,这是我的梦想。庆幸的是,我坚持的这条路,遇到了很多帮助我的人。”这是一个普通的“80后”,是一个“飘”在上海十余年之久名叫
期刊
从“小而美”的精品投行,到“一站式”全业务投行,券商业务曾经是华兴资本们不可逾越的“雷池”,未来能成为那个撬动杠杆的支点吗?“You can call me Fan.”包凡笑着打趣在媒体面前一口一个“包总”敬称自己的区国誉。  这是两人首次一起公开亮相于媒体。包凡是华兴资本创始人、主席兼CEO,区国誉是华兴资本今年6月刚成立的香港子公司华兴证券(香港)总裁。除了有多年交情,两人还有一层特殊关系,从
期刊
其实,这话并非贬义,而是让你做自己,让你坦然地接受自己。与另一句“人模人样”的励志相比,活出熊样更符合人性。前几天去杭州,在当地听到一个著名艺人周立波说到广东人的笑话。据说,日本大地震后,拉了一船带有核辐射的海鲜去上海;上海人惜命不敢吃,运到广州后,结果一下子全部给报销了。广东人想尝尝核辐射海鲜到底什么味道……  现代人,生活极度富裕了,吃的是五花八门。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广东人。这里的人们什么都敢吃
期刊
地图正成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基础业务,不只是导航、社交,而是发展到一个人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都需要地图发挥功效。在北京,哪些地方是暴雨危险路段?  7月21日特大暴雨后,有网友在果壳网上总结出一份标记了北京暴雨后积水路段的地图,尤其是把水深超过汽车底盘、汽车无法通过的路段标注了出来。地图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所需,开始不只解决人们的便利性,也可能成为救命工具。  事实上,与此同时,一尾鲶鱼正在搅动地
期刊
人们,尤其是名人已经不可能逃离媒介,如何利用名人效应,是科学亦是艺术。  通过在微博扩散“正能量”,以及各种媒体传播,薛蛮子深刻体会到有了知名度后的巨大能量。  “蛮子好威武,战胜了病魔,又来战胜媒体。”网友如此在微博上调侃薛蛮子。这位被称为“中国天使投资第一人”的微博名人,发起过声势浩大的“打拐”行动,还办起了《蛮子文摘》,靠自身影响力推广、倡导“正能量”。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声名显赫的薛
期刊
萧达伟接手的是一个蓄势待发的福特中国,但同时也是一个无的放矢的福特中国。他需要改变的不只是福特在中国市场尴尬的现状,更是福特“孤傲”的性格。放弃捷豹、路虎、阿斯顿·马丁、沃尔沃等品牌,福特汽车公司向来不缺“激进派”的领袖。从全球CEO艾伦·穆拉利上任的那一刻开始,这个美国航空业领军人物就成了汽车业的“造梦师”。上任三年让福特扭亏为盈,归功于穆拉利“一个福特”的激进战略。在这位“激进派”领袖的带领下
期刊
亨利·鲁斯在1930年经济危机中创办《财富》时,仍然坚信商业将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他说,“一切财富史都是企业史”。于是,他创办的《财富》(Fortune)、《时代》(Time)、《生活》(Life)三本美国的老牌杂志,名字上遥相呼应。  这话,在他的出生地中国同样适用。虽然中国的商业史是典型的断代史,但企业与财富无疑已经在最近的20年里成为了时代的焦点,并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20年里,赚钱在人们口
期刊
风头正劲的几家公司正在撕抢着柯达的财产。谷歌与苹果分别联手合作伙伴组成财团,纷纷压低价竞拍伊士曼柯达公司的1100项专利。这家曾名震全球的老牌公司自己从来没有能够把这些专利转化为成功获利的产品。  巨人迟暮,抵不过时代的更迭和新兴公司的势头。  想当年,乔治·伊斯曼的风头或许并不亚于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这位柯达创始人给感光业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他许给那个时代的承诺是:“你压下按纽,其余由我负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