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言以立人,是语文的基本目的与任务。语言不仅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存条件与存在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
写作是一种出自学生内心的书面表达,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将内心的思想感情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因而,作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训练的过程,还是一种思想和人格培育的过程,一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心理调节和疏导的过程。科学的作文教学策略,可以将种种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因素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使学生在表达和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激励自我,否则,就会对学生造成一些心理误导,从而使学生陷入一种不良的心理境地,甚至造成恶性循环。
我曾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立意上心理方面的缺失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在作文中反复出现。
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他拿着学校发的饭票去灶上就餐,炊事员一看是饭票(国家财政资助)就给了他一个露水馍,他是多么的不高兴,但是没有办法啊,因为是学校发的饭票,只能在这里消费。他咬了一口,馍里边竟然有一根头发,于是他就把馍扔了。接下来是一通议论、指责。读罢此文,使人有难以名状的无奈与尴尬。
我在讲评时把这篇文章当作失败的例子来处理,我说你拿到露水馍时观察非常细腻,议论也非常到位,而且选材也非常精确,但这样好的材料在立意方面出了问题,假如把拿到饭票时的所想所感写出来感恩党和政府,文章将会是另一种面目,学生拿到饭票是麻木还是感恩这是教育契机之所在。
人们通过语文活动,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同时通过语言交流而存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
语言是人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如同水和空气,看起来似乎在人之外,其实它充盈在人的体内外,被吸收为内在之物,又排出人体之外,吸收进来的是语言,排放出来的是个人的“言语”,这“言语”就带有你自己的特征和性情,每个人每一天时刻都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生活和成长。
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无非就是把学生带进一个由语文构成的精神大花园,让他们自己在这个大花园中汲取营养。让他们自己鉴别美丑妍媸,让他们自己在这里耕耘,并开辟自己的精神花园——这正如孔子的“杏坛”,也如同巴拉图的“学园”,这里只有骀荡的春风和满园的桃李,只有朗朗的书声和交谈的笑语,师生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如果不向这个理想前进,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由此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的过程,是促使学生进行心理自纠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完善的过程。作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赋予了语文教学所应承担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我认为构建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桥梁是必要的。
首先,作文教学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暗示性、引导性的作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暗含在学科教学当中。换个角度来说,学科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暗示性教育作用。作为与学生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的作文教学,这种暗示性作用更为突出。“言为心声”,从课程本身的特点上看,作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怎样“言志”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言什么样的“志”的。健康的心理是尊重公共社会价值观念的,而公共社会价值观念又都是隐含在作文的“命题”之中的,因而,每一个作文命题的确立都“悄悄地”融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暗示性引导作用。
其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心理自我构建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的知、情、意,形成书面文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被充分地激活,而作文教学活动则又将这些被激活的因素通过筛选整合,甚至是重构,条理化为一种成熟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构建成一种适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健康心理、任何一种健康心理的形成都不仅仅是“导入”的结果,还是“导出”的结果。“导出”的过程必然包含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化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本身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依靠“内力”,完成了健康心理的自我构建,于无声处铸灵魂。
最后,作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健康心理的扩展延伸过程。作文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内化”和“外化”,而且使得健康心理得以扩展和延伸。学生在完成健康心理自我构建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以这一评判标准来推论周围的人和事,必然使得这种积极效应远远地大于个体心理健康自身,使其具有社会化意义。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以明示性的方式提出积极引导后,其“健康效应”就在不知不觉中弥散开来。
由此看来,只有积极地有意识地搭建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桥梁,才能使得作文教学的多种“功能”发挥得更完全;只要让这一桥梁横立在人的发展的层面上,作文教学的深层作用就能够充分地展现。
写作是一种出自学生内心的书面表达,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将内心的思想感情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因而,作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训练的过程,还是一种思想和人格培育的过程,一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心理调节和疏导的过程。科学的作文教学策略,可以将种种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因素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使学生在表达和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激励自我,否则,就会对学生造成一些心理误导,从而使学生陷入一种不良的心理境地,甚至造成恶性循环。
我曾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立意上心理方面的缺失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在作文中反复出现。
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他拿着学校发的饭票去灶上就餐,炊事员一看是饭票(国家财政资助)就给了他一个露水馍,他是多么的不高兴,但是没有办法啊,因为是学校发的饭票,只能在这里消费。他咬了一口,馍里边竟然有一根头发,于是他就把馍扔了。接下来是一通议论、指责。读罢此文,使人有难以名状的无奈与尴尬。
我在讲评时把这篇文章当作失败的例子来处理,我说你拿到露水馍时观察非常细腻,议论也非常到位,而且选材也非常精确,但这样好的材料在立意方面出了问题,假如把拿到饭票时的所想所感写出来感恩党和政府,文章将会是另一种面目,学生拿到饭票是麻木还是感恩这是教育契机之所在。
人们通过语文活动,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同时通过语言交流而存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
语言是人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如同水和空气,看起来似乎在人之外,其实它充盈在人的体内外,被吸收为内在之物,又排出人体之外,吸收进来的是语言,排放出来的是个人的“言语”,这“言语”就带有你自己的特征和性情,每个人每一天时刻都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生活和成长。
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无非就是把学生带进一个由语文构成的精神大花园,让他们自己在这个大花园中汲取营养。让他们自己鉴别美丑妍媸,让他们自己在这里耕耘,并开辟自己的精神花园——这正如孔子的“杏坛”,也如同巴拉图的“学园”,这里只有骀荡的春风和满园的桃李,只有朗朗的书声和交谈的笑语,师生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如果不向这个理想前进,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由此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的过程,是促使学生进行心理自纠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完善的过程。作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赋予了语文教学所应承担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我认为构建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桥梁是必要的。
首先,作文教学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暗示性、引导性的作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暗含在学科教学当中。换个角度来说,学科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暗示性教育作用。作为与学生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的作文教学,这种暗示性作用更为突出。“言为心声”,从课程本身的特点上看,作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怎样“言志”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言什么样的“志”的。健康的心理是尊重公共社会价值观念的,而公共社会价值观念又都是隐含在作文的“命题”之中的,因而,每一个作文命题的确立都“悄悄地”融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暗示性引导作用。
其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心理自我构建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的知、情、意,形成书面文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被充分地激活,而作文教学活动则又将这些被激活的因素通过筛选整合,甚至是重构,条理化为一种成熟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构建成一种适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健康心理、任何一种健康心理的形成都不仅仅是“导入”的结果,还是“导出”的结果。“导出”的过程必然包含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化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本身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依靠“内力”,完成了健康心理的自我构建,于无声处铸灵魂。
最后,作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健康心理的扩展延伸过程。作文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内化”和“外化”,而且使得健康心理得以扩展和延伸。学生在完成健康心理自我构建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以这一评判标准来推论周围的人和事,必然使得这种积极效应远远地大于个体心理健康自身,使其具有社会化意义。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以明示性的方式提出积极引导后,其“健康效应”就在不知不觉中弥散开来。
由此看来,只有积极地有意识地搭建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桥梁,才能使得作文教学的多种“功能”发挥得更完全;只要让这一桥梁横立在人的发展的层面上,作文教学的深层作用就能够充分地展现。